如題有人知道龍之九子的名字及特徵嗎如能提供出處更感謝
2005-05-29 21:36:51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社會與文化 ➔ 神話與民間傳說
龍生九子: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且各有所用。贔 屭(音備喜,長子):形似龜或螭虎,喜愛背負重物。常出現在石碑下、牆腳、金爐腳、桌腳等處。螭 吻(音癡穩,次子) :形似獸。生性好望遠,常立於屋簷、殿脊,以當守衛。又好冒險,可滅火災。蒲 牢(音樸勞,三子) :形似龍。生性好鳴,常為鐘上上獸紐。狴 犴(音幣岸,四子):形似虎。有威力,生性好辯,常立於獄門或禁告示碑。饕 餮(音滔帖,五子):生性好食,立於鼎蓋。蚆 蝮(音葩夏,六子):生性好水,常立於橋柱。睚 眥(音崖疵,七子):生性好殺,多為刀劍吞口。狻 猊(音酸倪,八子):形似獅,生性好煙火,常立於香爐雙耳處。椒 圖(音嬌圖,九子):形似螺蚌,生性好閑。常立於門首。一說為龍之第七個女兒。大甲鎮瀾宮==========================【 腹部為狻猊,底腳為贔屭 】 飛檐上的故事——"龍生九子"的來歷(組圖)07/15/2004/13:35 華夏經緯網
圖片參考:http://big5.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407/151342009.jpg
饕餮狻猊睚眥點擊小圖看大圖及詳細的文字說明 龍生九子的一個版本 北京是我國傳統建築,尤其是皇家建築最集中的地方。這些傳統建築如:宮廷、廟宇和樓、臺、亭、閣等屋角的飛檐,裝飾非常精美。飛檐上坐立著用琉璃燒制的或黃或綠的一個龍頭和數目不等的龍子。 中國古代傳說:龍生九子。李東陽《懷麓堂集》:“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龍子傳說還得從劉伯溫說起 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龍生九子的又一個版本 老大,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 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 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 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 老七嘲鳳,飛檐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 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鐘上獸鈕。 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
2005-05-29 21:44:2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古代傳說,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形狀性格各不相同。其實龍生九子的九個兒子分別代表了人類的九種美德:勤勞,勇敢,善良,誠實,果斷,堅忍,自信,謙讓,責任。
中國民間普遍流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說法。說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外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的說法有多個不同版本,但共同點都是:龍的九子樣貌皆不似龍,各有所好。
《說法一》
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噬口是其遺像。
●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 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 負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
● 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說法二》
根據楊慎的《升庵外集》卷九五所載,龍生九子分別是:
● 1.贔屭(音ㄅㄧˋ ㄒㄧˋ)
狀似龜,又稱龜趺、霸下。
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台南赤崁樓前,有陳列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
李東陽〈懷麓堂集〉、沈德符〈野獲編〉均謂負重者名罷下,而贔屭好文,此乃無稽之說,傳說不一也。
張衡〈西京賦〉:「巨靈贔屭,高掌遠蹠。」
● 2.螭吻(音ㄔ ㄨㄣˇ)
龍而黃,無角者為螭,通魑。
也叫鴟吻、鴟尾、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 3.蒲牢(音ㄆㄨˊ ㄌㄠˊ)
班固〈東都賦〉發鯨魚鏗華鐘注:「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有獸曰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聞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
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 4.狴犴(音ㄅㄧˋ ㄢˋ)
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後為牢獄的代稱。
〈潛確類書〉:「狴犴好訟,形獄門上。」
● 5.饕餮(音ㄊㄠ ㄊㄧㄝˋ)
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于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呂氏春秋〉:「周鼎饕餮,有首無身是也。」
〈神異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帶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穀,彊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
● 6.蚆蝮(音ㄆㄚ ㄒㄧㄚˋ)
又名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
有另一說法第六子非此,而另有其龍。名囚牛,音。
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 7.睚眥(音ㄧㄞˊ ㄗˋ)
張目怒視曰睚眥,同眥啀。
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
司馬遷〈史記范雎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
● 8.狻猊(音ㄙㄨㄢ ㄋㄧˊ)
又稱金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兩旁,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
也有人說是野馬。
〈穆天子傳〉:「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爾雅釋獸〉:「狻猊,如虦貓,食虎豹。」〈注〉:「即獅子也,出西域。」
● 9.椒圖(音ㄐㄧㄠ ㄊㄨˊ)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
陸容〈菽園雜記〉:「椒圖似螺螄,性好閉,故立於門上。」
相關資料:
http://www.dajiamazu.org.tw/html/104-4.htm
http://www.president.gov.tw/1_art/artgallery/dragon/intro.html
故事:
http://hometown.hces.tc.edu.tw/onlinetest/drag.htm
圖片:
http://hometown.hces.tc.edu.tw/onlinetest/999.htm
http://www.cdragon.com.cn/lonfan/gd/lsbk/lsbk.htm
http://www.jsdj.com/luyou/changsi/LONG.htm
2005-05-29 21:38: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