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有綠褐白藍這幾種顏色,(綠褐)(白)(藍)這3種色別,其意義為何?
2005-05-23 18:17:44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昆布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陶器在燒製時,要上釉才能燒出各種好看的色彩。以前製造技術不發達,大量製造的俑,燒好後繪上彩色,但這種繪彩,時間久了就會褪落,像秦兵馬俑,現在全部變回青灰色。
後來發明了黃釉和綠釉。坏胎乾了以後,塗上釉燒製,由於化學作用,燒出的陶器就有了色彩,而且不會褪色。黃釉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可以轉變為淡黃、米白和透明的白。這時,陶器已經可以燒出白、黃、綠三種顏色。
唐朝又加上了紅釉,那是一種近乎咖啡色的紅。陶器的色彩就更豐富了。因為白色是底色,在底色上塗綠、黃、紅三色,所以稱為唐三彩。到了盛唐時期,三彩陶愈做愈漂亮,受到當時人的喜愛,覺得如果都用作陪葬品,實在太可惜了,因而也製造一些瓶瓶罐罐等日常用品。
那些工藝家製作三彩陶時,已經把它當作藝術上的創作。拿俑來說,通常臉和手不上釉,只用彩繪。然後在衣服上似乎隨意地刷上黃、綠、紅三色,而且腳部也不上釉,燒的時候控制溫度,讓衣服上的釉像水彩那樣流動下來,變成很好看的抽象畫。圖中的三彩龍耳瓶也是利用這種原理,綠色和咖啡紅釉淋漓盡致的流動,有些濃,有些淡,漂亮得不得了
http://www.reading.educities.edu.tw/data/ebook/book1/child/high/solder/lessonFrameset1.htm
其他說明
http://www.tpec.org.tw/new04.htm
http://www.ndap.org.tw/1_newsletter/content.php?uid=1277
2005-05-23 18:29:5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JACK 3 · 0⤊ 0⤋
唐三彩的顏色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是釉料著色劑的不同。
唐三彩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等礦物作釉料著色劑,釉、裏還加入鉛作助熔劑,、最後經低溫、(800℃左右)燒制而成。釉色有綠(銅)、赭(鐵)、藍(鈷)三色,故稱“唐三彩”,其實幾種釉色互相滲化,又產生許多新色,再加上年代久遠,有些顏色變化,所以現在呈現出來的顏色不只三種,而是絢爛多彩、富麗堂皇。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sc/tsc001.htm
三彩是什麼?望文生義,它應該是唐代生產的三彩釉陶:即以白、綠、黃三種顏色為主要色調的陶器,但這是狹義的說法。事實上,從有紀年的唐墓考古發掘可以看出,此等彩色釉陶器是以單色釉揭開序幕的,發展到二彩釉後:再演進為多彩釉階段,廣義的定義法,把這幾個階段的釉陶通稱為唐三彩"換句話說,唐三彩有單色、雙包、三彩甚或多彩,呈色範圍泛及赭紅、黃、綠、藍、紫、褐、白等等,合理解釋為古代習慣以三為極數,用三彩代表多彩的意思也就無足為奇了。http://www.tpec.org.tw/new04.htm
唐代三彩陶器,通常簡稱三彩陶,又稱唐三彩,是唐代極風行的一種低溫釉陶器。它從盛極一時到衰弱式微,約只短短數十年而已,就我國陶甕史上而言,僅如曇花一現,就沒有了蹤影,卻是絕無僅有的奇特現象,繼之而起的相關文系倒還不少,俟磁州觀台窯約三彩器、遼三彩易州羅漢,以及交趾燒等;都明顯與三彩釉系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唐三彩的發現,是近世紀以來的新鮮事,我之所以稱它新鮮,乃因陶瓷古籍向無唐三彩隻字片又的記載,可見當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此中原因應與其用途有密切關係,畢竟明器在當時充其量是殉葬品而已,日常間既難登大雅之堂,又豈能與其他工藝美術相提並論!
http://www.tpec.org.tw/new04.htm
2005-05-23 18:31: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秦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