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關於台灣的資料都很歡迎提供給我..謝謝大家
2005-05-23 16:41:33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Cat 2 in 教育與參考 ➔ 其他:教育
台灣簡史
台灣簡史
台灣目前發現最早的史前文化是「長濱文化」,距今約50,000年到15,000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000年至4,000年的「大坌坑文化」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始。距今約4,500年到3,500年前的「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牛罵頭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代表。距今約3,500年到2,000年前的「卑南文化」則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代表。距今約1,800年至800年前的「十三行文化」則是金屬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代表。近百年來,台灣出土的考古遺址,遍佈全島,約有千餘處,可見台灣到處都有先民的遺跡。
早期居住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與南太平洋區域住民的語言同屬一系。約略分為20多個族群,嗣後將住在山區者稱為「高山族」,住在平地的稱為「平埔族」。據研究顯示,今天台灣住民當中,頗多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平埔族的血統。
1545年當葡萄牙人航經台灣時,望見島上草木蓊鬱,綠意盎然,不禁喊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這就是台灣稱為福爾摩沙的由來。
15、16世紀中世界進入海權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進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零星的日本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開始意圖據有台灣。荷蘭在1602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與中國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沿海尋找貿易根據地,荷蘭人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朝當局的抵制,只好轉而佔據澎湖,但澎湖為中國屬地,1624年中國出兵澎湖,經調解協商後,荷蘭人從澎湖撤退,改而佔領非中國領土的台灣。荷蘭人在今台南地區建立熱蘭遮城及普羅文西城。從1624年佔領台灣到1662年被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統治台灣前後共38年。在這期間,西班牙人於1626年佔領台灣北部淡水、基隆一帶,建立城堡,但在1642年為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也在北台灣留下痕跡,例如三貂角的名稱就是來自西班牙文聖地牙哥。
荷蘭人殖民台灣除了推動商務外,同時傳教佈道。他們以南部平埔族為主要對象,尤其是新港社,以拉丁字母寫出新港西拉雅語文,用以譯祈禱文、十誡、新約等。到1637年平埔族原住民受洗人數達5,400人,傳教相當成功。而新港西拉雅語文在荷蘭人退出後仍使用至少150年,用以與漢人訂立契約,此即有名的「新港文書」、「番仔契」。在荷人統治期間,1652年爆發漢人郭懷一領導的抗荷事件,以失敗收場。
自1647年起,標舉「反清復明」的「國姓爺」鄭成功,據守閩南沿海及金廈等島,圖謀恢復明朝,為了「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鄭氏於1662年攻佔台灣。這是漢人在台設立政府的開始。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後不久即去世,其子鄭經與孫子鄭克塽繼續經營台灣,直到1683年被清帝國打敗為止。鄭氏王朝一方面繼續荷蘭人的重商政策拓展貿易,一方面加強拓墾發展農業,奠定農商並重經濟基礎。漢人人口增至十餘萬人,逐漸可與原住民分庭抗禮。
1683年清帝國消滅鄭氏王朝,首度將台灣納入版圖,直至1895年台灣割日,統治時間長達212年,影響台灣發展頗大。期間漢人大量移民,取代原住民成為優勢民族,建立鞏固的漢人社會。渡台開墾的移民,來自不同原鄉,因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自然形成各籍分類聚居,依籍貫劃分地盤現象。也因利益衝突時起械鬥。除械鬥外台灣社會還民變迭起。其中被稱為三大民變的是,1721年朱一貴事件,1786年林爽文事件及1862年戴潮春事件。
1874年日本覬覦台灣,藉口琉球人民遇害之事,發動「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屏東,後經交涉議和。1884年清帝國為了越南主權問題,與法國開戰。法軍攻打基隆、淡水,被守軍擊退,乃封鎖台灣海峽,進佔澎湖。翌年,清法戰後,清帝國有感於台灣地位不容忽視,乃於戰後將台灣脫離福建獨立設省。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推動台灣近代化。除了重劃行政區、開山撫番、加強防務、整頓財稅制度外,大力進行洋務運動。
1894年,清帝國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清國戰敗,雙方於1895年4月17日訂立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台灣官紳成立「台灣民主國」自救,推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但台灣民主國壽命很短,只有148天。
日治初期各地抗日活動不絕如縷,如北部之簡大獅、陳秋菊,中部之柯鐵,南部之林少貓,至1902年始逐漸平服。其後斷斷續續仍有武裝抗日事件,如1907年之北埔事件、1912年之羅福星事件、1915年吧哖事件,1930年霧社事件等。但總括地說,殖民當局已控制全局,可以有效統治台灣了。
在1920年代,台灣因受世界性民族自決思潮,以及日本所謂「大正民主時期」民主主義風潮影響,興起一連串社會運動。「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共產黨」等團體組織相繼成立不一而足。台灣人對民主自由的要求,逼使日本當局於1935年開放市會、街庄協議會半數民選,台灣人開始有投票的經驗。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試圖改造台灣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開始在台灣實施募兵,繼而開始徵兵。台灣人為了日本打所謂的「大東亞聖戰」,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由於國民黨政府接收政策的諸多不當,台灣人對大陸人官僚的統治失望,逐漸轉成憤怒,台灣住民與新的統治階級之間埋下深廣的鴻溝,終致釀成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伏下官民長期敵對之禍根。
1949年國共內戰對國府轉趨不利,1月21日蔣中正被迫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職權。5月20日台灣開始戒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移至台北。1950年3月1日蔣中正總統復行視事。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協防台灣,提供軍事、經濟援助,終使台灣化險為夷度過難關。國府適時採取「計畫式自由經濟」逐步放鬆管制。民營企業日益活躍,成為帶動經濟進步的生力軍。
1965年在高雄設置加工出口區,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產業蓬勃發展出口大增,經濟日趨繁榮。國府撤至台灣後,堅持「漢賊不兩立」政策,1971年10月25日退出聯合國。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大量增加台籍內閣閣員,逐步展開本土化政策。1973年開始「十大建設」。
1977年11月19日發生「中壢事件」,此乃二二八事件後,群眾首次在街頭對抗國府體制。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
1970年代隨著經濟工商的發展,帶動中產階級興起,也帶動政治改革的要求,促進民主運動的發展,此一階段的民主運動,被稱為「黨外」運動。1979年12月10日,發生高雄美麗島事件,使得歷經10年發展的「黨外」政團,幾乎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
1983年9月18日黨外人士成立「黨外中央後援會」,1984年5月11日成立「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1986年9月28日在圓山飯店,正式成立「民主進步黨」。此時台灣進入一個解凍時刻,許多禁忌紛紛被突破。各種群眾抗議、示威請願、自力救濟、街頭遊行的事情,層出不窮。
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總統發布命令,宣告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隨後並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元月解除報禁。1月13日蔣經國病逝,由李登輝繼任總統,成為第一位台籍國家元首。1990年3月21日,李登輝當選第8任總統,進一步確認李登輝時代之來臨。
1991年5月1日,終止動員戡亂時期,12月31日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全面退職。1992年5月15日立法院通過修正刑法100條,取消「陰謀內亂罪」及「言論內亂罪」,台灣的言論自由獲更進一層保障。1993年起,台灣亦進行重返聯合國的工作,但在中共的反對下,迄今未能突破。
1996年3月,實施總統直接民選,李登輝成為台灣第一個全民選出的總統。2000年3月第二次直選總統;由民進黨陳水扁當選,進一步完成首度之政黨輪替,台灣的民主改革受到國際矚目與讚譽。
2005-05-23 16:43:0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翅膀想飛 1 · 0⤊ 0⤋
您期待已久的 8891遊樂網 熱烈開幕囉!
8891運動館以優質的服務領先業界
多位美女客服24小時即時線上為您服務!
8891下注網有優於市面所有運動下注遊戲的 賠 ~ 率
以及免下載真人 百家樂、21點、骰寶、各國賓果、餐廳賓果、彩球遊戲
另有數百位真人視訊聊天辣妹與您進行互動聊天還有"精彩"電影喔!
心動了嗎!! 快來體驗市面上最完質最高品質的服務
現在有開放免費試玩喔! 官方 : 8891.NET
2014-09-26 02:22:1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下面的網址應該對你有幫助
http://phi008780420.pixnet.net/blog
2014-04-21 15:25: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提供你一些關於台灣的典故趣談:
~~男(查甫)女(查某)~~
台人稱男子為「查甫」,唸做「查埔」,來自古語,《說文解字》:「甫為男子之美稱」,閩粵之音唸「甫」為「埔」;查,此也,為「者」之轉音,「者個」即「這個」,所謂「查甫」就是「這男子」。
古時女子有氏無名,故稱「查某」,如某人之女某氏,某人之妻某氏,見於《左傳》,所謂「查某」,即「這女子」。
~~佗去?食未?~~
台人相見多以「佗去?」(到哪裡去?)、「食未?」(吃過飯沒有?)相問候,早期移民拓荒,野獸橫行,土番起沒,一出門便有危險,所以問「佗去?」,表示關懷保重之意,並且囑託沿路朋友守望相助。當年披荊斬棘,胼手胝足,雖盡力耕種,猶常欠收,故以「食未?」,關心對方是否挨餓,必要時接濟之。由此兩語,見出我先民慘澹經營之苦。
~~~新聞術語~~~
近年來台灣社會風浪四起,新穎名詞出籠,饒富趣味,錄之如下:
1.大盜(道)之行也,天下圍攻(為公)。
2.討(桃)李滿天下。
3.李郝(你好),我不好。
4.民為俎(主),社稷刺(次)之,軍(君)為卿(輕)_郝柏村當行政院長。
5.烏魯木齊(中國地名,唸成台語)_台灣政治社會體制的亂象。
6.國民黨釋放政治犯,美其名為「特赦」,其實是綁匪放人。
7.**踐制(見仁見智)。
~~客哥閩嬤~~
開台之初,閩族先到,客家人因禁令不准來台,偷渡的多為單身漢,客族聚處幾無女人,找女人玩樂祇有到閩族的娼寮,閩族女人稱客籍阿哥為「客兄」,客家男人稱娼寮閩女為「福佬嬤」,兩者演變成情夫情婦的代名詞。結了婚的客家丈夫,怕失去嬌妻,不敢罵妻,任由妻子找情夫,有時甚至接待其情夫到家,甜言好語侍茶煙,十個丈夫有九個甘戴綠帽,婦女則有情夫多人,有謂「台灣婦人九夫全」,是為先民渡台悲苦無奈的一例。
~~破尿壺比玉器~~
一九二四年八月一日「治警事件」第一審第四公判,日本檢察官三好對蔣渭水等十四名被告,提出求刑論告說:「……印度隸屬英國的統治一百五十年,始有自治權的授與,台灣自日本領台後,迄今不過廿五年即得自治權,印度能獲自治權,有其相當的理由,……被告之中多人崇拜印度的甘地,現在台北港
町文化協會的閱報室,懸掛有甘地的照片,甘地本是親英主義者,在南非戰爭
的時候曾受賜勳章,他反抗英國是另有相當理由的。被告等不學其善處山獨仿效其惡處,是不解甘地的為人。現在台灣可稱如甘地的人物,祇有辜顯榮一人而已。」
三好檢察官把「引日兵入關」的辜顯榮比喻為台灣的甘地,台灣人引為笑柄。辜顯榮有句「名言」:「吾人寧作太平狗,莫作亂世民,」。台南詩人謝星樓有打油詩誌此事:「辜顯榮比顏智(甘地),番薯簽比魚翅,破尿壺比玉器。」
~~ 一粒一 ~~
清代大龍峒港仔墘(台北市大同區)詩人張書紳,為聯語高手,有一天他前往朋友家祝賀其三十三歲生日,並想叨擾一頓壽酒,朋友藉機向他索聯為禮,他當場寫出:逢君三十三,也應三祝;與我一粒一,定博一餐!
「一粒一」是台語「肝膽相照」之意,「一粒一的朋友」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難怪他的朋友高高興興地盛宴款待他。
~~台灣的番薯~~
台灣南部在熱帶,北部屬亞熱帶,開墾後沒有水利設備,仍可以種番薯,而且番薯種下後半年就可以收成,假如糧食不繼,提前一個月也可以食用,種苗採取很容易,一年四季都宜栽植,適合做「備荒作物」,因此番薯對無資本的墾民而言,算是非常重要的作物。台灣盛產的番薯,是最便宜的食物,很多農民多吃番薯少吃米,而將價錢較好的稻米出售,以換取金錢。
2005-05-25 08:55:4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小醜仔 2 · 0⤊ 0⤋
臺灣歷史台灣位居歐亞大陸的東南和太平洋的西側,是個受到板塊運動而隆起的海島。從舊石器時代以來,就有史前人類在居住和活動;而在17世紀以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更是南島語系民族的天地,他們狩獵、農耕,群聚而居,過著與土地、海洋相互依存的生活。直到近代世界來臨,台灣由於介處中國、日本、東南亞間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船隻的停舶站與貨物轉運中心,且進而引發周邊地區的政治勢力產生據為己有的企圖。在17世紀上半葉經歷了荷蘭、西班牙等歐洲殖民帝國的統治後,台灣被來自中國華南以鄭成功為首的政治團體所接收,並在大清帝國征服了鄭氏政權以後,成為大陸帝國的邊疆版圖。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台灣易手給日本。50年的被殖民經驗、日本帝國的近代性治理政策,以及清朝統治最後10年的改革及建設,使台灣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粗具近代國家性質的社會。二次大戰結束,台灣為國民政府所接收,並在1949年與澎湖,金門,馬祖成為中華民國政府事實統治的地方。史前時期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高山族分成九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水沙連)、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Qauqaut)。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侵擾、威脅、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臺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古籍上的記載在中國史書當中,曾經有三國時期之孫權派兵到夷州的記載,有學者據此主張夷州即是今之臺灣,但有學者主張目前的證據不足,並無法證明夷州就是台灣,也有學者認為是琉球群島。台灣的稱呼在歷史上時有不同。古有稱「台員」、「大員」、「大灣」、「東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為福爾摩沙,乃「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之意。西荷殖民統治時期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海權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歷史時期,進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台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盤踞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帝國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1622年兩度進占澎湖。澎湖自14世紀中葉,已有元帝國設立澎湖巡檢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於1623年派兵與荷蘭人在澎湖交戰,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終而議和。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領對面的「化外之島」台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台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建為「熱蘭遮城」。荷蘭人侵入台灣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馬尼拉派兵占領台灣北部基隆與淡水一帶,並起建造「聖多明哥城」,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成為台灣唯一的統治者。荷蘭統治台灣前後共約38年,荷蘭人在台灣發展貿易,並以臺灣作為轉口站,台灣成為明帝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此時的台灣已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有別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式小農經濟。不過,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畢竟是剝削式的殖民統治,1650年左右,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淨收入約40萬荷幣(約4噸黃金)。鄭氏王朝時期1644年,來自滿洲的清兵攻佔了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王,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59年出兵南京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親在鄭芝龍曾經佔領過的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25,000人先抵澎湖,然後轉進台灣,迅速登陸,展開對荷蘭人之熱蘭遮城的進攻,終於在翌年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成功據台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下設天興、萬年二縣。鄭軍各營各鎮部隊,分批在嘉南、高屏平原上屯田開墾,故該地區留下帶有「營」、「鎮」、「勁」、「協」等稱號的地名,延用至今。鄭成功在1662年,就以39歲的英年過世,之後由他的兒子鄭經接替其位置,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二縣為州,自稱東寧建國,國際稱呼他為「The King of Tyawan」,鄭經儼然獨立建國之王。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出現漢人建立的政權。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等三藩反清。鄭經率兵攻打福建,奪下漳、泉、湖、惠數府。至1680年,鄭經海戰失利,盡棄福建、撤回台灣。翌年,鄭經去世,東寧王國發生政變,監國遇害,馮錫範立其弟克塽,國政日壞,人心渙散。清將施琅率軍攻台,鄭克塽向清帝國投降,結束鄭氏三代在臺23年的統治,時為1683年。清朝治理時期清雖領有台灣,但剛開始對台灣卻沒有強烈的領土野心,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徒其人而空其地」,因此有意放棄台灣,後因率兵攻台的施琅力爭,才勉強將台灣留下,併入清之版圖。清治理台灣共計212年(1683年-1895年),領台初期,設一府三縣,即台灣府、諸羅縣、台灣縣、鳳山縣,隸屬於福建省。清初對台灣極不放心,視台灣為危險之地,禁止閩粵人移民臺灣,但閩粵人民因山多田少,資源有限,乃不斷湧入。他們或正式持有墾照入台,或買通船頭偷渡,皆不計九死一生,甘冒「黑水溝」波濤之險,進入台灣,台灣乃成為閩粵移民的新天地。由於台灣吏治不良,官逼民反,在滿清統治台灣的這兩百多年,台灣民變迭起。班兵制度三年輪調,擾民侵民;清之政策又無法配合台灣移墾社會的發展,台灣民眾乃因之起而反抗,發生民變,大規模者有70多次。「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俗諺乃形容清領二百多年,台灣社會動亂的頻繁情況。清廷對台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有了改變。然而,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卻不是源於清廷內部,而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鴉片戰爭(1842年)以後,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怒濤似地衝擊著中國和台灣。為因應國際局勢的變化,清廷於是甩掉190年來的消極政策,積極擬定經營整個台灣的方針。1885年,清廷決定提升台灣的行政層級,將隸屬於福建將近兩百年的台灣獨立出來,改設為行省,並任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灣積極實施一連串的改革,於是,台灣在 1891年有了中國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南北普設電報可通福州,同時也設立郵政與新式學堂,台北城的街頭亮起了路燈。但是,台灣建省還不到十年,由於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的失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的主權讓給了勃興中的日本。台灣民主國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灣官民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邱逢甲為義勇軍統領。同時,民主國也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並建年號為「永清」。同時也並發表宣言,向各國通告建國宗旨。未料,日軍在5月29日於基隆背後的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於是台灣民主國政府的首腦們,包括唐景崧和邱逢甲,都爭先恐後地逃跑到中國大陸去了。6月下旬,餘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為籌措經費,劉甚至曾經發行鈔票、郵票。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但到10月下旬,劉永福也棄守內渡中國大陸,日軍佔領台南,這個只存活184天的短命政權。日本治理時期早期的台灣總督都是武將,為台灣各地蓬勃的游擊活動而疲於奔命,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這三任總督的任期都不長。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任期長達8年,但實際治理台灣的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後藤加強了台灣的保甲與警察制度,用嚴格的手段對付抗日活動。醫師出身的後藤新平自命以生物學的原理治理殖民地,其著名的治台三策,認為台灣人的弱點是貪財、怕死、好面子,所以同時採用高壓與懷柔的兩面手法,將台灣的游擊活動完全彌平。日人在台灣建立了詳細的戶政與地政檔案,在金融、教育、農田水利、交通、醫療衛生、水電基礎建設上也確有建樹。日本政府領台之初發布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授權台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台灣總督皆為將領,在台權力極大,猶如劃地為王。由於日本的政局變化,1918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因為日本的政治變化而改為同化政策。1914年林獻堂奔走成立台灣同化會,以「由內地人﹝日本人﹞與台灣人共同組織,相互敦睦交際,促進同化以回應一視同仁的皇猷」為宗旨,追求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地位平等,但成立不久即被勒令解散。台灣人在日人積極的教化下,對於台灣人自身的前途產生了高度的自覺,遂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社會政治運動的展開。1921年蔣渭水等人在台北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藉著對台灣文化活動的關心,增進台灣人的知識以及對政治關心,以求喚醒台灣人的覺醒,啟蒙台灣人的意識,尤其想要喚起台灣人對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批判。蔣渭水於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隨著中日關係的惡化,1936年台灣總督又開始由軍方將領小林躋造擔任,其政策包含對台灣人的「皇民化運動」、台灣產業的「工業化」、使台灣成為進出東南亞基地的「南進基地化」。比較具體的政策包括廢止報紙的漢文欄、推行使用日語、撤廢寺廟偶像、強制神社參拜、禁止台灣風俗習慣儀式、改日本姓名等。為了戰爭的需要,台灣除了原有的農業與輕工業之外,還得發展重工業以供應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戰爭需要。台灣人也必須以軍夫、軍屬、志願軍、義勇軍等身分成為日本兵到前線作戰。中華民國領台時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依照舊金山和約與台北和約,戰敗國日本放棄對臺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中華民國政府在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國共內戰時期1947年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自中國大陸遷往臺灣。民主化時期1979年美麗島事件 (高雄事件) ,1987年蔣經國解除戒嚴,1989年開放黨禁,1990年修憲,1996年總統由公民選舉,2000年中國國民黨失去政權。
2005-05-23 16:52:1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changchih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