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級的....或是作品相當獨樹一格的
拜託了!!!我很急!!!!!
謝謝!!!!!!!
2005-05-23 15:28:50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視覺藝術 ➔ 攝影
安瑟.亞當斯這位家喻戶曉,一生追求攝影本質上最純粹真實美感的攝影家,他的自傳(Autobiography)中譯本,終於在他死後十五年發行了。精通音樂的亞當斯六十年前利用對位和弦原理發明了Zone System(分區曝光顯影法),它被認為是橫跨在攝影科學與藝術二大鴻溝間的橋樑。他在暗房中完成的作品原稿—八乘十英吋的底片(約略和A4影印紙同大,是一般小相機拍攝片幅的五十倍),經過精密科學儀器輔助,再加上他獨特的視覺詮釋工夫,得到的照片甚至比人類肉眼所見的景物更犀利纖細。一般人面對他構圖嚴謹,由近至遠皆無比清晰,從深黑至純白階調豐富異常的照片,內心油然生起對大自然的虔敬與悸動 。這也是亞當斯的作品所到之處,如風行草偃般受到社會大眾熱烈迴響的原因。
由於自然景觀的攝影拍照時需要精細的構圖與測光﹔大型相機的體積又笨重地像一台大電視,非得架在三腳架上才能拍攝﹔為了求得最好的光影效果,攝影者必須耐心等待漸變的陽光吐露出最佳的光華,灑在早已凝固在觀景窗裡的景物﹔為了在幽黯的毛玻璃上檢驗景物的焦點是否清晰,攝影者還要蒙上一大塊的黑布......這一連串的拍攝動 作看在用小型相機記錄人間苦難的紀實攝影家眼中,常有不食人間煙火、患有「時代冷感症」的批評。允晨文化在本書的封 面大剌刺地寫著「阮義忠專文推薦」,看在行家眼中實在是突兀又刺眼的組合。果不其然,阮先生的推薦序彷彿在這本溫馨流暢的自傳裡,加入了少許報導攝影家緣於羨妒吃味的調味料,是褒是貶,全由讀者自行評斷。國內文化界對於攝影生態的陌生與漠視倒是令筆者感到十分訝異。
這本回憶錄一共分成二十四個章節,由亞當斯童年生活展開本書的序幕,名成利就獲頒總統自由獎章作為收尾。在未讀本書之前,筆者並不知道亞當斯自幼就是令眾人頭痛的「過動 兒」,一生祇受過小學的教育﹔他與鋼琴結緣完全是因為父親對他接受正統學校教育失望之餘的最後一絲寄望。直到他被優聖美地的壯闊風景所吸引,參加了登山社團,終於尋到發洩過剩精力的管道—攝影。由於十二歲就失學在家,亞當斯可以比同儕更自由地選擇生活的方式,他在十五歲那年便成為沖洗店的暗房小弟,開啟了「準」職業攝影師的漫長生涯。二年後,亞當斯正式投身優聖美地,並謀得類似登山嚮導的工作,鎮日在群山環抱的美景中流連,體察大自然的奧秘與光輝。為了在山中持續練琴,他結識在國家公園內開設紀念品販賣店的Virginia,並結為夫婦。他也從「風景明信片」的攝影師,一步步登上攝影世界的頂峰。亞當斯的運氣實在好得令人羨慕,他遇到了純攝影的先驅者—Paul Strand,看到他構圖嚴謹、色調細膩的底片,終於了解攝影媒材的鉅大潛質,而決心放棄鋼琴。受到Strand的影響,他加入了當時最前衛、也是反對唯美造作之「畫意攝影」最厲害的f/64集團。一九三二年亞當斯持著藝術贊助人的推薦信欲見當時美國攝影界的領導人—Alfred Stieglitz,順便請他看看自己的作品,不料卻吃了一記閉門羹。由加州遠道來訪的亞當斯默默承受了令人十分難堪的羞辱,最後還是見到了倡導「等價」(the equivalent)觀點的攝影巨匠—Alfred Stieglitz。大師對這位西部鄉巴佬的作品讚賞有加,給了亞當斯極大的信心。四年後對人向來嚴峻不近情理的Stieglitz居然在他紐約市主持的藝廊—An American Place為亞當斯辦了一個攝影展。
亞當斯的好運決不僅如此,由於他的音樂造詣頗高,年輕時就結識了許多藝文界的朋友,例如他和攝影史權威學者Beaumont Newhall夫婦交情匪淺﹔也與純攝影大師、把性愛出軌和創造力量畫上等號的Edward Weston時有往還,彼此卻無文人相輕的瑜亮情節。亞當斯的胸襟寬闊、為人熱忱,予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亞當斯的文辭雋永且寓意深長,在與眾多攝影家的書信中,不斷地透露他對攝影、對藝術的觀點與想法。例如﹕他在談論O'keefee的畫作時寫道,「藝術家內心裡天生就燃燒著一股慾望,需要以暗喻的方式表達他們對生命、對美的看法,超越所有規範、教條、現實的渴望......」,「藝術肯定生命的存在」,「一張照片的生命起自攝影者對影像的觀想(Visualization),代表攝影者斯時斯地的悸動 與感覺......」「將寄照片加註描述性的標題,強將自己的感受加在觀者身上,等於侮辱了觀者、照片、也侮辱了自己......」,「我堅信努力不懈才是創作的不二法門﹔藝術家沒本錢虛擲青春......」。他在與Edward Weston之子Brett討論Zone System時,謙虛地留下了﹕
「經驗可以加強直覺,多數攝影家不必靠這一套技法,其實我祇是運用科學技術釋放想像力的藝術家 。」在寫給報導攝影家Dorothea Lange的信中他寫道﹕「攝影在訢說事實時,固然極為動人,但它比其它任何一種藝術,更容易扭曲、更容易折解、更容易限制、更容易妥協......鏡頭前的事物向來給人『事實』的幻覺,其實它可以和極權政權的謊言一樣虛假......」在在是金玉良言。
本書對於藝術愛好者,或徘徊於藝術與商業、理想與現實的年輕學子不啻是一盞明燈,指引著人類性 靈走向光明的彼岸。全書譯筆洗鍊流暢,除了極少數專業攝影術語的翻譯有待討論外(例如﹕將Straight Photography譯成樸素攝影,對純攝影的精髓有曲解之嫌),實在是一本令人難以釋手的好書。尤其對於近代攝影藝術史料有所涉獵的朋友,亞當斯的敘事能力,把歷史名人的過往描繪地直躍眼前。
讀完本書,我仍然沉醉在他觀想的世界之中,久久不能自己。眼前蒼鬱的青山,老樹隨風搖曳,呼嘯的風聲彷彿在我耳際輕問﹕「何時在臺灣 這一片土地上,得以孕育出一株如亞當斯般的大樹,足供後人憑弔景仰?」
2005-05-23 20:29: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推!!
2008-07-29 17:06:5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TunnY 3 · 0⤊ 0⤋
潛水看看魚
說的好 !!
膜拜 !!
2007-04-07 11:28:3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milano5230 6 · 0⤊ 0⤋
各位愛好攝影的朋友,號外!!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國際攝影大賽開始了!所有人都可以報名參加喔!6月30日就要截止了:http://www.ngm.com.tw/cap/main.htm 台灣總算有個有水準的攝影比賽了!
2006-06-09 13:42:4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Love Anyway 1 · 0⤊ 0⤋
趕著交報告對ㄅ?!最近找到一個網站簡體版ㄉ,內容包含世界各地當代攝影大師的作品個人簡介;
網址:http://cn.cphoto.net/overseas/index.htm,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但看到現今國內業者,實在不知天高地厚,打著楊眉世界的婚紗攝影當口號,為自己的無知辯白,希望一些自認專業人士在追求技術精進多用點心,也多學習一份謙卑
2005-05-25 08:18:3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Salleh 1 · 0⤊ 0⤋
圖片參考:http://www.ylib.com/art/artist/200204/images/P1-3.jpg
今世界影友集團日眾;若以愛好影藝心情相互了解,共謀和平幸福,天下大同庶乎近歟!」即可對郎老的創作理念有一全面性的認識和了解;事實上一直到一九九五郎老過世之前,在筆者這個做為父親摯友晚輩的眼中,郎老的為人處世,尤其對攝影藝術的追求,都沒有任何改變。我想這就是郎靜山之所以為郎靜山的最大原因所在。或許曾有幾位關心或研究中國攝影的年輕學者,對郎老及其作品產生過質疑;譬如,何以從他早年加入創始團隊(如上海「華社」,1928),並且有幸推動中國攝影藝術啟蒙發展的年代,都沒有為時代留下多少可以見證的影像?或者,何以後來當他成為我國藝術攝影界的領導者,卻未見大力倡導藝術攝影應朝更開放的觀念和各種不同的方向發展等等。平心而論,依筆者個人對郎老的了解,他始終認為,人的現實環境與生活已經那樣辛苦,即便手中握有相機,自己實在不忍去記錄那些傷痛與不幸,而何不讓攝影發揮它最大的藝術效用──賞心悅目、怡情養性,讓人沉靜安詳然後忘憂自勵? 至於來台後主持中國攝影學會,數十年來未能大力推動藝術攝影創作理念的「自由化」一點,我倒覺得郎先生自己是位闊然大度的生活者和實踐者,他始終如一的追求與奉行自己,從來不會(也從來不願)去要求或勉強別人應該如何如何走或如何如何做,可是在他四周卻總有太多的追隨者,往往不自覺地會以郎老的作品做為個人的創作標竿,卻從不試圖去發現自己,走自己的路;於是從會裡到會外,便有愈來愈多的人,都把「郎氏風格」(Long's Style)奉為圭臬,都對「畫意攝影」亦步亦趨。也許這個逐漸形成的狀況,便自然而然地造成台灣各業餘攝影學會和攝影團體,都把「沙龍畫意」尊為影藝創作的主流價值和最高指標的原因。那麼部分學者把當時國內的攝影發展,並未能按照他們預期或者認為應該的方向發展演化,因而歸責於郎老,不僅太沉重,也有失公允。 今天,當我們站在「郎靜山典藏攝影展」的會場,仔細地欣賞郎老的每一件創作,不僅可以親炙和感受作品中那些令人神往的技藝和思想,而且還能從他多面向的展品中,體會到作者的如詩創意和浪漫真情;我想,這才是我們重讀大師作品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所在。
2005-05-23 15:35:4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