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以下的專有名詞的定義??
比馬龍效應.防衛機轉.效果律.依底帕斯情結.雙重驅避衝突

2005-05-22 13:58:1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白豬 1 in 社會科學 心理學

3 個解答

1.比馬龍效應又稱自我應驗效應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預期或期望的高低好壞會影響結局高低好壞的一種效應;如別人對自己(或老師對學生)的高度期望,會使自己(或學生)表現出高度的才能。

2.在精神分析學派Freud大師的人格結構理論中,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id--個人最原始的慾望)、自我(ego--依照現實狀況處理與協調本我和超我的要求)與超我(surperego--就是所謂的道德、自我批判)三部分。當本我與超我衝突過甚時,自我無力排解,為了減輕焦慮痛苦,產生一些行為模式來紓解,此即自我防衛機轉(ego defense machanisms)。「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achanisms)乃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業,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大多在潛意識中進行。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會發展各種不同的防衛機制,用以應付、紓解生活上所遭遇的衝突及挫折。防衛機制並不是真正改變了本我與超我之衝突,多少含有自欺(selfdeception)的成分,但是防衛卻是生活適應之過程。可以減緩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衝突,提供一個緩衝的時間,使得個體逐漸調適。

3.效果律指某一行為,在某一情景下出現時,如果受獎勵,那麼它下次出現的幾率就會增加,如果受到懲罰,下次出現的幾率就減少。滿足狀態,則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就加強;若伴隨一種煩惱狀態,則聯結就削弱。這一規律是由桑代克的著名實驗“貓逃出迷籠”得出的。實驗中,桑代克把一隻貓放在籠裏,然後把食物放在貓可以看到的地方。當貓用爪子擊打一個杠杆,籠門就打開,它就能夠吃到食物,通過這種聯結過程,貓學會了擊打杠杆打開籠門。正確的開門動作後果是導致滿足,因而被強化,貓學會了這一反應。貓在籠裏做出咬、撓、闖等反應的後果是煩擾,因而被淘汰。因此,用獎勵來鞏固良好的行為比用懲罰來制止不良的行為更為有益。

4.依底帕斯情節指的就是戀母弒父情節;佛洛依德(Freud)認為小男孩小時候對於母親有著愛戀,但是他又知道母親是屬於父親的,為了想要獨佔母親對他的愛,於是產生依底帕司情節。產生的原因是源自於小男生將自己的情感投注在照顧他和滿足他的母親身上,並怨恨佔有母親的父親,直到閹割焦慮的作祟才放棄對母親的愛戀,轉而認同父親,同時內化父親的權威,因為他意識到父親的男性特質能夠帶給他社會權力。而依底帕司這個詞源自於希臘神話,故事主角最後將父親殺死娶了母親(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後來非常懊悔而自殺了。

5.雙趨衝突:指在一個人面前同時有兩個對他具有吸引力的目標,但由於條件限制無法使之同時實現,必需從中選擇的情況。而目標對人越有吸引力,決策時間越長,其心理壓力作用越強烈。比如說,既想要衣服又想要鞋子,但是只有買一樣的前....你的衝突與掙扎就叫做雙趨衝突。雙趨,就是兩個都想要、都趨向的意思。

2005-05-22 15:56:5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ple 5 · 0 0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在有目的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所預期者,常在自己以後行為結果中應驗。此一現象的含意是,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

在醫學上早有發現,並且在教育上也有證實。如:學生自認為愚笨(或經教師評定),其學業成績將日漸低落;原因是自我預期將直接影響其動機,間接影響其努力,結果將如同其預期。

教師的預期也會產生自驗預言,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差別的態度將影響學生自尊自信,結果形成學生的自驗預言。 教師對學生有意無意間會產生一些期望,這些期望的產生可能因教師本身的經驗學識或偏見,而有好或壞的期望。

如預期者換成別人(如教師預期學生),其後效影響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自驗預言經美國心理學家羅森陶(R. Rosenthal)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故亦稱為羅氏效應、羅森陶效應(Rosenthal effect)。

以上出處:
http://baby.imagenet.com.tw/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64

在過度焦慮的壓力下自我有時被迫採取極端的策略稱之為防衛機轉。基本的防衛機轉有:壓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固著及退化(fixation and regression)。所有的防衛機轉有兩個相同的特徵(1)它們否認、偽造或扭曲現實。(2)它們在潛意識中進行。

以上出處:
http://stmail.fju.edu.tw/~a8635612/clinical/theory/freud.htm

效果律指某一行為,在某一情景下出現時,如果受獎勵,那麼它下次出現的幾率就會增加,如果受到懲罰,下次出現的幾率就減少。

以上出處:自己


個體的心理衝突也是壓力的一種,可來自個人間之各類競爭或個人價值與團體規範之差距,甚或單純地因個體本身之不同內在動機之互斥而導致壓力。基本上,衝突的情境分為四類:雙趨衝突、雙避衝突、趨避衝突、和雙重趨避衝突等。

一、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即個體同時想要兩個以上對其具吸引力之目標物,迫於情勢必須從中擇一時,內心所產生「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衝突心境。對於飛行員,其往往會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任務上產生衝突。然而由於個體對於追求目標之動機強弱常是非常主觀的,當我們不得不放棄某一需求時(或降低對其渴望),我們也會透過對目標物之主觀吸引強弱進行改變(如運用防衛機制),而使自己減少內在的衝突壓力。如對於「失去」的,或「得不到」的目標越覺可貴,相對地,有機會時,會更加地付出、或是對於失去的即視之如棄物,以減少自己內在的遺憾。
二、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當兩個或以上之目標同時對個體具有威脅性時,而個體又迫於局勢,必須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其他威脅之左右為難的現象。如飛訓生非常害怕飛訓之苦日子(壓力極大),但又害怕不投入飛訓生活會被退訓即為此例。
三、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指個體對於單一目標物同時有兩種動機,一為好而趨之,另一則惡且避之的矛盾心理。趨避衝突令人困擾的原因在於其造成個體進退兩難或猶豫不決的現象。如喜杯中物又怕患心臟病,想吃東西又怕變胖,想擁有飛行的事業但又怕女友離開他(當女友反對飛行,又因疏於兩人相處,日漸關係生變)。
四、雙重趨避衝突(double approach- avoidance conflict):在現實生活中,動機衝突的現象常是較前述情境複雜,當個體可同時具有多個目標,而每一目標又都形成某類之趨避衝突之現象時即稱之。例如飛行員極想獲得高薪,但又必須面對不合理的工作分配制度(如飛行排班不合理……),另方面其又想多花些時間陪子女成長、參加子女的重要活動,但卻與自己的工作衝突;當面對工作制度不健全的現象,其又想投入組織進而改革之,但卻又面對諸多長官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或所謂組織傳統的阻力。像這種兩個或以上之目標各自形成趨避的衝突現象,是我們於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案例。

以上出處: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E7%A9%BA%E8%BB%8D%E5%AD%B8%E8%A1%93%E6%9C%88%E5%88%8A/538/538-5.htm

2005-05-22 16:05: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魔獸 2 · 0 0

依底帕斯情結是指"戀母情結",因為依底帕斯他殺了自已的爸爸而娶了他的媽媽。這引申為戀母情結..

2005-05-22 15:10:4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