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空>是不生不滅的,<色>是生生滅滅的,為何說 < 空即是色> 呢 ?

難道是 玄奘所翻譯的 < 般若心經 > 有錯誤嗎 ? 很疑惑 ?

2005-05-22 09:15:20 · 10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10 個解答

<空>是不生不滅的,<色>是生生滅滅的,為何說 空即是色?
--------------------------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所以者何 ? 空中無色。空不是色 。乃依般若波羅蜜多之故。

2005-05-23 14:15: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我不得不發表意見
dot-dot ...不懂不要亂掰...
雖然說.... 真司(原˙路西法)講的好像蠻正確的...
可惜並不是如此 然而會讓人誤為正解...
另重點也再於你把 心經 弄反了 我不敢說你這樣會"毀謗"經文...
但有種像武俠小說寫的 把武功密集倒過來練....

原義: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為舍利佛。是釋迦牟尼佛第10大弟子,號稱智慧第一。
色: 為物質狀態所存在的物 即是有形物
它同時也代表物質的變化,會變質、崩壞的物。佛家乃稱為質礙
空: 則是有跟沒有的形式。佛家認為空是沒有實體沒有主體沒有本性的
所以主張萬物皆空
不異 也就等於 異 的否定 如同翻議為 同 的意思
因此 所謂 色不異空 就是一切物質不斷的在改變中,不能視為現象而且沒有實體、主體或本性
空不異色 就是色不異空的相反 只是在強調色不異空一詞 意思為 有形之物皆為 "無" "無"創造各種物的形狀
此句整個解釋起來為人的迷惑 空則解釋為"悟" 就會得到有 "迷惑方得到悟,悟乃立於迷惑之上" 的深遠意義。

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修行時,王舍城中出了一名叫蓮花的美女。蓮花美麗絕倫,是王舍城內人人羨慕和嫉妒的目標
有一天 蓮花突然感到世間無常 於是出發前往靈鷲山 中途因為口渴到河邊飲水
看見河中的自己的面容不禁認為出家那是件愚蠢的事 準備打算放棄此念頭 釋迦牟尼佛路過遇件此事 乃化身成比蓮花更美的美女等候蓮花
蓮花遇見美女之後感到投緣 便開始與之聊天 美女聊到突然覺得累時 就再蓮花膝上睡覺 蓮花出神的看著美女熟睡的美顏 就在瞬間 美女停止了呼吸 而且全身開使腐爛 牙齒也跟著脫落 頭髮也掉了 漸漸的身上開始爬滿了蛆 一眨眼的功夫 就是剩下一堆白骨
蓮花看到這情形 終於悟到 "再美麗的人,死後也只是一堆白骨" 最後下決定出家
釋迦牟尼佛對她說 "人人都會老死 在親愛的手足都會有不得不分離的時後 在有錢的富翁 也有家財散盡的時後"
蓮花聽了釋迦牟尼佛的點化之後 才得到悟

ps:我唸心經10幾年有了 這276個字 就算我背的熟透了 順口就能唸 卻都無法做到經文裡面任何一字內容的意義 因為我也是正常人阿 = =

2005-05-24 06:57:50 補充:
......
我有反對這題的最佳解答
所以...
哈 不管了
反正不關我的事
自己去問師父去 = =

2005-05-23 09:02: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空色"就是滅除世俗的形象,好比拿一張黃色的色紙,你把它燒掉,它就沒有,這就是"空色。
"色空"肉體叫色身(它是有形質的),你叫它消失能馬上消失嗎?(不能)為什麼?因為它既不是變魔術,也不會遁身術,沒發生意外,當然是存在的,它是有實質的,可是它卻是無常的,這肉身四大假合,一旦散了以後,一口氣接不上來就入土為安,肉體消失即是"色空"

2005-05-22 19:57:1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提供半篇『心經讀經心得報告』謹供參考,可能會嫌太長,煩請耐心看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得報告》
在研讀「金剛經」之前,我們先來看「心經」,如果我們看懂「心經」本文中間要緊的那一段,那麼「金剛經」就全部都能解開。
這裏有兩篇「心經」,上一篇是唐三藏法師玄奘大師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下一篇是孫慧風居士由藏文轉譯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不管在南傳或北傳都有。我在電腦網頁上找到七篇「心經」翻譯本,有英文譯本、有玄奘大師譯本,其他五篇有藏文或日文翻譯的,從藏文或日文翻譯的「心經」比較完整,但是玄奘大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常精簡,我們以玄奘大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主,孫慧風居士由藏文轉譯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請對照著參看。
經者徑也,是指示我們修行的道路。惠能大師〈壇經註一參請機緣第六: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讀經不明己,與義作讎家‧〉說:讀經的目的在明白自己,如果讀經不能明白自己,就是與佛所說之義旨不相應(與義作讎家)。如果讀經讀到的只是名相的解釋、或佛法(方便法)的解釋,這是非了義式的讀經。真正的讀經是當你讀完經文以後,能夠發覺自己的思想、行為或生活上,跟經典上有什麼不符的地方,然後才能修正,使自己能符合經典所講的了義法則,這才是真正的讀經。同樣的,聽聞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
「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自己。而觀自在菩薩能夠觀照、見解到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觀自在菩薩,祂依據「觀照」的法則過生活。祂是觀照: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如此講的〉。佛法的高明處就在「觀」,「觀察」外面的「色」,觀察裏面的「受、想、行、識」。發現五蘊都是在有眾多條件〈因緣〉聚集下 產生,而形成「有」〈就是聚〉。而後當眾多條件裏面的某一個必要條件或微小的條件改變的時候,其他條件跟著一一轉變,結果原來的「聚」,不管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就會因著變化而散掉,這個過程稱為「成、住、壞、空」,在這裡我們稱之為「聚散」。藉著觀照,就能看見所有事物後面的「聚散法則」。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它不會永久存在,看似同樣的條件也不一定會產生同樣的「聚」,因為中間還有我們所不知的條件存在,以及我們已知條件的細微改變,所以它的結果會有許多變化,是不確定的,有人將這稱為「無自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什麼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當我們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樣的生活,就叫做: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過彼岸得成就。惠能大師說:「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但是般若又比我們所說的智慧大一點、多一點、高一點。因為講到智慧會讓以為是人所說的知識,見多識廣,好像這個人有智慧,其實那個〈智慧或知識〉不是般若,般若是指原來具備的能力,那個般若是指本來面目〈那個能〉,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結果,即「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當我們無法「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我們就曉得自己不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倒過來看就懂了。觀自在菩薩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祂可以度一切苦厄。雖然世間有苦厄,可是當我們活在般若時,是不以「苦、樂」的角度看人生,依人的角度看仍是苦,外面的事情也沒有改變,但是裏面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個才稱為度一切苦厄。而不是說我們到了某一個地步,一切壞的事情都不會產生,它不是這樣解釋的。
  孫慧風居士由藏文轉譯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時〈爾時〉薄伽梵〈釋迦牟尼佛〉等入甚深觀照三摩地特異法門。這個時候〈同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此我們瞭解原來在生活裏面能不取、不捨、不染著,觀照五蘊,如實知五蘊的時候就稱為般若波羅蜜多。這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向觀自在菩薩請問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何修學?因舍利子覺得觀自在菩薩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行,很好呀。所以請問說:我要怎麼樣才能去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應作如是觀。如實觀察彼五蘊等自性皆空。觀自在菩薩說:要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應作如是觀。所謂的深般若波羅蜜多,簡單的來講,就是不斷的保持在「觀照」當中,應作如是觀,即要如實觀察彼五蘊:「色、受、想、行、識」自性皆空。自性皆空的意思,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空無」,而導致有消極的味道。而是我們以本具的「覺」,掌握我們能掌握的條件,因生命成熟度的不同,有掌握得好的,就做出適當的行為,達到「諸法如義」的程度;掌握得不是很恰當的,做出來的就不合乎三界的法則,而無法得到肯定。所以最後的結果能否適當是不一定的,故稱五蘊自性皆空。「緣起性空」是很積極的,關鍵在於中間「覺」的掌握,鼓勵我們要隨時保持覺知,因為眾生保持覺知的程度不一,所以後面的結果也是不一定,所以才叫做自性空。
這個懂了以後,我們繼續看下去,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就是我們的四大,四大其實就是自性空的反射。如果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身體自然是好的。如果你的心情是憤怒的,你的肝一定是不好的。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國儒家文化在辯證推論方面比較寬鬆,以中國人的觀念去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兩句,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一樣,所以會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是多餘的。但是印度文化跟我們不一樣,印度的因明學〈邏輯學〉推論比較嚴謹,「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說色與空沒有差異,而沒有差異並不是相等;還要補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表示這個空就是等於色。這是有道理的,例如「冰不異水,水不異冰」,沒錯,但是水與冰在外相上確實不同,所以依印度因明學就必須在加上,「冰即是水,水即是冰」才能確定的表示,冰與水的本質是相同的。中國人習慣上不分得那麼精確,不過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在我們對佛法的認知上不應產生困擾。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們外在有形的「色」,是我們真正「本性空」的投影。所以一個是影子,一個是形體。影隨形轉,我們自己的身體一移動,影子也隨之移動;身體做什麼樣的表現,影子就跟著什麼樣的表現。所以這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是說,當我們不是在大徹大悟階段的時候:我們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的意思是說,你怎麼知道他裏面的情形呢?你看他外在身體畏縮,心大慨就處在鬱卒的狀態。身體怎樣,心就怎樣。眉頭一皺,你就曉得他是憂愁。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後面又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為什麼有此感受?因你的生命的特性,後面真正生命的特性有被某種「垢」染著,所以你展現出來就容易有感受。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為價值觀念的人,當他外面不很成功的時候,他的感受就下沉;當他外面很有成就的時候,他的感受就顯得意氣風發。所以他的感受是反映他的本性是被什麼東西遮住了。他反應出來這個受想行識亦是空的反應。當我們去觀照的時候,我們是從「有為法」去觀照的,可是剛開始的時候,不像菩薩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菩薩是把它看成「如夢幻泡影」。可是我們卻以為它是真有,就依著那「有為法」的變化,而心情就隨之起伏,你的色〈即:外相、氣色、行為、動作、言語…〉就鈍了。感受高興的時候,外相就很好,所以就落在「某人氣色如何?」的層次,而常以外相來論人。這可不可以?這是可以的。因為,起初的觀,就是觀這個外相。然後慢慢的他會發覺他的察覺能力越來越強,他可能有一天突然自己發現,或從善知識多聽一些佛法,曉得這些條件不會永遠恆久存在,所以他就有「如夢幻泡影」觀念的建立。他慢慢就解開了…解開了,慢慢的能夠去進一步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看本來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在以不一樣的層次在觀,繼續觀下去。
「心經」在這裡講:一直繼續觀下去,一直繼續觀下去…,他從受想行識一直觀下去。從有形開始觀,一直觀到無形。裏面的感受也去觀啊!你的回憶也去觀啊!你的動機、念頭起來,也去觀啊!你的觀念,就是累世以來的習性所形成的那種意識判斷價值體系,你也去觀啊!一直觀,一直觀…這個時間一定很久,不會馬上成功,一直觀,一直觀…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慢慢如是觀,如是觀…觀到有一天,突然發現是誰在觀呢?這才是關鍵所在。金山活佛每天晚上都跑到山上念佛:「誰在念阿彌陀佛」。金山活佛他不是唸:「阿彌陀佛」,金山活佛他是在唸:「誰在念阿彌陀佛。」你看,金山活佛他多慈悲,他告訴你,重點不在「唸」阿彌陀佛的「名號」。重點是在:「誰」在念「阿彌陀佛」?同樣的,當你觀、觀、觀…到一個地步的時候,忽然發現是「誰」在觀「你的色身」?你在觀,那到底四大組合的色身是我,還是會觀的那個才是我,因為有一個觀,觀一個對象,色身只是觀的對象,一般人以為色身是自己,然後他突然發現不對啊!有二個啊!那二個裏面,那個是真正的我?同樣的,我們有感受,這情緒是我,還是那觀到這個情緒的才是我?
這種感受,我有一個經驗,以前公視曾播放大陸一齣很有名的連續劇「大地之子」,劇情是說當年日本佔據中國東北的時候,有很多日本人移民在那裏生活,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被遣返日本,其中有一個家庭就變成四分五裂,男主人〈爸爸〉是東北鋼廠的工程師,日本戰敗之前他已先回去日本。只剩媽媽帶著大兒子與小女兒三人,一路步行被遣返日本。不幸在半途中遭遇洪水,可憐的小女兒被沖走,在困境之時,幸運遇到一位善良的東北人收留了他們母子二人,後來,他們母子二人就留下,住在東北,成為中國人,可是那小男孩知道他自己是日本人。戰後他的日本人爸爸,也一直在各地尋找:太太、兒子與女兒三人,一直找不到,而終身未娶。而那小男孩在中國東北長大後,娶了一位在衛生單位服務,當護士的中國妻子,他也與太太一直在四處打聽、尋找他的妹妹。有一天,當護士的中國妻子,終於找到像是他的妹妹,而留下一封信在家中。內容是她要去外地鄉鎮衛生所服務,而她已發現一位很可能是妹妹,要他丈夫趕快去看看,因那位女孩子已來日無多。他丈夫看到留信後就趕過去,在那個時候電視演出的結果,是終於找到了,真的是他的妹妹,那相會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看到那裡,我就情不自禁的哭,因家裡沒人就可以大哭,可是哭的時候就發現,裏面那個是不哭的,外面是痛哭流涕哦!那個感受是非常自然的,因為在那時四年之中,第一年我岳母過世,接著我爸爸過世,再接著我媽媽過世,再接著我岳父過世,所以那個生離死別的感覺特別敏銳,正好碰到電視節目那種生離死別,感受到了特別敏銳。當你感受到了,外面當然會哭但是裏面那個不哭的。裏面那個是清清楚楚了解,你為什麼這麼哭〈外面那個為什麼這麼哭?〉,當你遇到這種情形,你知道你是那二個人,一個外面,一個裏面。裏面那個是「能觀者」,當你找到這個的時候,你產生了一個疑情,那個是我,對不對?當你佛法越聽越多時,你就知道,我們每次來,就是裏面的那個取了外面的那個〈色身〉的某些因緣,外面那個〈色身〉一段時間就沒有了〈毀壞或死亡了〉,所以下輩子再來,我不一定是同樣的姓,也不一定是男生或女生,甚至不一定是人的樣子出現,外面這些都是不定的,是自性空。可是裏面的那個是不變異的,你終於找到那個了。終於找到那個的時候,觀自在菩薩就說了:「是諸法空相」因為你找到後面那個能感受自己的「那個能」,是無形無相,所以它叫做「諸法空相」。這是「能」,能一作用就是「覺」,再次更深入發現,「那個能」是你真正的本來面目。「那個能」的特色是什麼?後面用幾個字來說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是你千萬不要落在生滅、垢淨、增減的文字相上面。「生滅、垢淨、增減」是什麼?是「對立」。落在外相的,才會對立。那不會對立的,就是那看不見、摸不到的。卻明明白白、時時在運作的那「能」、那「覺」,那「不二」,那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或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那個就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你能通通無遮,就是真正很大的「覺」。其實因為那個無形,也不能用大小來分,所以真的法不能用語言表達,反正大家能體會就是。我們是有「覺」,但是時常「不覺」,被無明遮住,但時常也會「知道」那個時候自己正好被無明遮住,那個「知道」仍然是「覺」。當你從觀照知道「五蘊皆空」,你針對外面有觀照的對象去觀照的時候,那是第一階段,然後慢慢觀照,慢慢觀照…突然有一天向後一看,那能觀的是誰?然後你確實知道了。那一定要有經驗,一定要有一次,那個原來在那裡,你找到了!其實是他,他自己找到自己的,當你真的找到自己的時候,他就說這叫做: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實這幾個字是在告訴你裏面是不落外相、不落對立、不在方法,因方法是從他那邊生出來的,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從後面〈經文〉開始不得了。

2005-05-22 11:09:3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對地!
就好像理光頭前,頭法跟著我刮風下雨、上山下海、佛寺夜店的生生滅滅、如夢幻泡影般。
剃光頭後,頭法不再跟著我了,但是那堆頭法不會因為我不執著它,而變成不是頭法,我捨掉的頭法還是叫頭法阿,阿不然要叫啥呢?
因為我取頭法用來美觀也好;讓人覺得不奇怪也好,這叫妙用。
頭法不在我頭上,叫光頭(空),但它還是叫頭法;
所以可証: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的啦。

以上論調如有看不懂,純數正常。不必自責嘿。
來啦,有閒在來喫茶的啦。

2005-05-24 22:28:01 補充:
對啊!亞唯咱是同國的。
誰叫他們都沒有人投我一票的啦!
不過還是感恩u6的啦
讓我多了一個角度思維…
嗯…
泡麵都涼了的啦

2005-05-22 10:37:0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3 · 0 0

物質(色)肯定都會變異,會毀壞,這是物理上的真理,
之所以會變異會毀壞是因為它沒有固定不變(即是)的主體(空),
也就是因為沒有固定不變的主體(空),
所以我們可以任憑已意的開創打造(即是)理想的未來(色)。

2005-05-22 10:24:4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柳一刀 7 · 0 0

色即是空(空假)

空(空假) 即是色

色情 即是(空假) ,(空假) 即是色情

<空>是(空假) , 非 "不生不滅的"

<色>是 色情 , 非 "生生滅滅的"

2005-05-22 10:14:00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事物有三種特性,空假中

空,一切事物因緣而生,無法獨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許多因緣際會之下才會產生的,因此隨時都可能變化

假,雖然是空,但卻有著他因緣生的現象,之所以會看到,之所會出現,都是有其原因,不能完全的看作沒有(此處可詳見唯識學,關於八識的部分)

中,不偏上面兩者的中道,不對空有執著,不對假有執著,甚至最後對這個中也沒有執著

以上三個,總括而言

色即是空(空)

空即是色(假)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

此僅只是我極其粗淺的認知,詳細的內容,還是得看經典或向一些真正有修為的人問才行


(PS:色包含了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因此色情也算是色的一種,然而,千萬不要以為色=色情,這就像是美金是錢,但難道世界上的錢只有美金嗎?)

2005-05-22 10:02:08 · answer #8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說真的要解釋這種很抽象的句子實在很難,不是有句話說用在千日,悟在一朝。有些事是自己真的有契入境界的時候才能完全了解。真的沒有什麼完美的詞句來形容,畢竟立這文字只是要讓人們益於修學,如果造成自己的困惑~倒不如持一個自己了解的道理貫徹始終來得更好。

2005-05-22 09:36:54 · answer #9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色是形體,有生有滅空是思想,是"道".(我個人認為"道"是萬事萬物合理的規則)我們認為月亮會跟著我們走是因為我們的移動距離對月亮而言根本沒移動也就是說我們的存在跟宇宙這個規則相比是渺小到連眨眼都稱不上地球不會因為你的生或死就停止轉動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05-05-22 09:36:45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這什麼東西啦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