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揚雄的介紹.....
有關揚雄的介紹.....
有關揚雄的介紹.....
2005-05-21 18:20:3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沒開餐廳的鴻霖 2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西 漢 後 期 辭 賦 家, 哲 學 家, 語 言 學 家。 字 子 雲。 蜀 郡 成 都 (今 四 川 成 都) 人。 揚 雄 口 吃, 不 善 言 談, 而 以 文 章 名 世。 漢 成 帝 時, 經 同 鄉 楊 莊 的 引 薦, 應 召 入 宮 為 給 事 黃 門 郎。 王 莽 篡 權 後, 校 書 天 祿 閣, 官 至 大 夫。 揚 雄 早 年 極 其 崇 拜 司 馬 相 如, “每 作 賦, 常 擬 之 以 為 式” (《漢 書• 揚 雄 傳》)。 曾 模 仿 司 馬 相 如 的 《子 虛 賦》、 《上 林 賦》, 作 《甘 泉 賦》、 《羽 獵 賦》、 《長 楊 賦》, 為 已 處 於 崩 潰 前 夕 的 漢 王 朝 粉 飾 太 平, 歌 功 頌 德。 故 後 世 有 “揚 馬” 之 稱。 揚 雄 晚 年 對 賦 有 了 新 的 認 識, 在 《法 言• 吾 子》 中 謂 之 “雕 蟲 篆 刻” “壯 夫 不 為”; 並 認 為 自 己 早 年 的 賦 和 司 馬 相 如 的 賦 一 樣, 都 是 似 諷 而 實 勸。 這 種 認 識 對 後 世 關 於 賦 的 文 學 批 評 有 一 定 的 影 響。 揚 雄 在 散 文 方 面 也 可 稱 得 上 是 位 模 仿 大 師。 如 他 模 擬 《易 經》 作 《太 玄》, 模 擬 《論 語》 作 《法 言》 等。 在 《法 言》 中, 他 主 張 文 學 應 當 宗 經、 征 聖, 以 儒 家 著 作 為 典 範, 這 對 劉 勰 的 《文 心 雕 龍》 頗 有 影 響。 揚 雄 還 著 有 語 言 學 著 作 《方 言》, 是 研 究 西 漢 語 言 的 重 要 資 料。
2005-05-21 18:21: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揚雄(前53—18)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是繼司馬相如和王褒之後蜀地出身的又一位傑出文人。他的賦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十二篇,今存《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反離騷》、《解嘲》、《解難》七篇,及《蜀都賦》、《太玄賦》、《逐貧賦》等幾篇殘文。他對同鄉前輩司馬相如宏博絕麗的賦非常傾慕,所作以模擬為主。《甘泉》、《河東》、《長楊》、《羽獵》四賦,是他的代表作,是模擬《子虛》、《上林》的。但雖是模擬,仍顯示了相當高的才華。他的賦不但有司馬相如式的宏偉氣魄,而且更注意錘煉語言。如「碎轒轀、破穹廬、腦沙漠、髓余吾」(《長楊賦》),這種短促強勁的句子顯得很特別,同時又雜以氣勢道勁的長句,總體上顯示出瑰麗奇譎的風格。故向來以「揚、馬」並稱。賦的形式也有些變化。《甘泉賦》和《河東賦》都以簡潔的敘述開頭,不用主客對話的陳套。
揚雄晚年改變了對賦的看法,認為賦「勸百諷一」、「勸而不止」,本質上不符合儒家教義。因此轉向學術性的著述,仿《周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這一轉變,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儒家思想統治的深化。
西漢後期還出現了一位女性辭賦家,就是班婕妤。《漢書﹒王褒傳》載:「太子(即漢元帝)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令後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班婕妤是元帝之後的成帝妃嬪,她善於辭賦,除了家庭的文化教養,恐怕同宮中這種風氣有關。她所作《自悼賦》,背景與主題均與《怨歌行》相同。以前寫宮中女子被冷落的幽怨的賦,有相傳為司馬相如的《長門賦》,那是男性的代言體。《自悼賦》是第一篇出於女性之手的宮怨賦,它更為真切地訴說了這一類不幸女子的怨恨惆悵之情,語言清麗流暢,描寫細緻,善於借景抒情,對後世「宮怨」類文學的影響很大。有些詞彙、意象都是被經常使用的。如其中一節:
潛玄宮兮幽以清,應門閉兮禁闥扃。華殿塵兮玉階苔,中庭萋兮綠草生。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釭 縩兮胯素聲。
既是宗室又是著名學者的劉向、劉歆父子,都是西漢後期著名的辭賦家。劉向的賦在《漢書﹒藝文志》記載有三十三篇,但僅存仿騷體的《九歎》一篇和若干殘文。劉歆存有《遂初賦》。
上述西漢後期的主要辭賦家揚雄、劉向、劉歆等人,直到東漢前期的主要辭賦家如班彪、班固、傅毅等人,其身份已經不再是前一階段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那樣專以文學寫作為業、侍奉於帝王宮廷的文人;他們或主要是學者,或以官僚兼學者。這一種身份上的變化,在辭賦創作中帶來一種新的現象,即為了顯示學問,引用典故及古書中成語的風氣開始盛行。劉勰指出:「自卿(司馬相如)、淵(王褒)以前,多俊才而不課學;雄(揚雄)、向(劉向)以後,頗引書以助文。此取與之大際,其分不可亂者也。」(《文心雕龍﹒才略》)如揚雄《逐貧賦》中,直接引用了「終貧且窶」、「翰飛戾天」、「陟彼高岡」、「泛彼柏舟」等《詩經》成句;劉歆的《遂初賦》在紀述行旅的過程中,引用了大量與所經地有關的歷史掌故;稍後崔篆的《慰志賦》,更在《周易》、《尚書》、《詩經》、《左傳》、《論語》等各種古代經典中攝取辭語和事項,熔鑄在自己的文句中。上述情況,不僅見於辭賦,也見於這一群學者型文人的散文。這一類作品,沒有相當的學問涵養是無法讀懂的。但是,用典雖然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文章的涵量。在西漢後期開始形成的重視用典的現象,以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極重要和極普遍的特色,其技巧和效果也日益豐富,所以這是值得注意的。
東漢前期的賦,出現大量的從正面宣揚儒家統治思想和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內容。以前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賦,雖然也以儒家思想為表面的立足點,但重心並不在於此;雖然也具有歌頌性,但主要是通過描寫外部世界作間接的歌頌,而且具有歌頌國家強大的另一層意義。東漢前期,許多賦家都在作品中進行大量的說教,這已經不是揚雄所批評的「勸百諷一」了。如班固的《答賓戲》,形式模仿東方朔的《答客難》,內容卻是針對它的批判。他認為戰國縱橫之士毫無可羨慕之處,生活在大漢王朝才是榮幸的;強調士首先要循正道、守禮義、安本分,散發著一股迂腐的氣息。班固、傅毅、崔駰等人作為大將軍竇憲的幕僚,又都寫了不少直接吹捧竇憲的賦,諸如《竇將軍北征頌》、《西征賦》之類。包括班固的《兩都賦》,也是以儒家學說為基本依據、以歌頌東漢王朝為基本目的,比較長安與洛陽作為首都的優劣。以上所說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情況。需要作為一種背景提出。
2005-05-21 18:24:2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孤葉青楓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