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可蘭經、聖經…等
請問世界最早的宗教文學作品為何?

2005-05-12 20:13:4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4 in 藝術與人文 其他:藝術與人文

3 個解答

這本譯詩集名為《印度古詩選》,先要說明兩點:一是“選”的範 圍,二是“古”的範圍。     所謂“選”,並不是在印度古詩中選出最好的精華,而是選其幾 個重要方面的一些例子,由此“一斑”還不足以見“全豹”,但是印度 古詩的面貌特徵也可以由此見其仿佛。這些也不能說是代表,只 能說是樣品,更準確些說,是詩史中的抽樣。     所謂“古”,也不是指現代以前,而是指約一千年以前。那時印 度有通行的文化語言,稱為梵語,即“雅語”,仿佛我們的文言。另 有些“俗語”,也接近“雅語”,例如佛教文獻中用的巴厘語。梵語中 最古的文獻是《吠陀》,用的語言更古老,稱為“吠陀梵語”或“吠陀 語”。這裏選的詩是從吠陀語、梵語(或稱古典梵語)、巴厘語的文 學作品中選出來的。     這些古語的文學大致在近一千年間僵化了,衰退了;儘管到今 天還有人用梵語寫作,甚至翻譯,但是作為通用的文化語言,它早 已讓位了。這裏面原因不止一個。用得長久了,定型了,陳詞濫調 多了,同日益變化發展的口頭語言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因而除少 數文人之外,它脫離人民,不得不衰退以至瀕於死亡。這同我國的 文言的情況相似。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更重要 的,而且是中國沒有的,這就是政治和文化上的情況的改變。從公 元8世紀起,信仰伊斯蘭教的一些民族從西北方進入印度,逐漸擴 大勢力,由建立一些王國發展到統治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成為莫 臥兒帝國。這些統治者民族不同,語言不同,用的官方語言是波斯 語,這也是他們的文化語言。這當然動搖了梵語的地位,而使許多 地方語言在民間發展起來。首先在南方,後來在其他地方,以民間 口頭語言為基礎,借宗教形式為外衣,在民間創作並傳播了不少文 學作品,主要是詩體的,也有非詩體的(包括戲劇性的)。這是一次 重大變化。     梵語和這些新的語言的發展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是在歐洲人 侵入南亞次大陸以後。英國統治了這塊地方,以英語為官方語言 和文化語言,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一律用英語進行,大力宣傳西方 文化,主要是資本主義時期的文化,也夾雜著希臘、羅馬、中世紀的 文化。英國文化作為主體壓倒了其他一切文化。這樣的政治和文 化的壓力,使印度文化經受了史無前例的、遠超過伊斯蘭教徒統治 時期的巨大衝擊。由於印度民族和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以及世界潮 流的進展,現代印度不但在政治上恢復了獨立,而且在文化上也有 新的發展。今天印度政府承認的語言就有十四種,都有自己的文 學。全面介紹印度的詩,即使是限於古詩,也不是一個人和一本小 冊子所能為力。因此,這本書只以伊斯蘭教進入印度為斷,只譯了 約一千年以前的梵語、巴厘語的詩。     譯出的這些古詩雖然數量很少,卻也包括了幾個重要方面。     印度的最古文獻是《吠陀》,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和《阿達 婆吠陀》。前者的編集比後者更早些,是人類保存的最早和最多的 詩歌集,編訂成書約在西元前一千多年,其創作離現在至少已有三 千幾百年。這兩部集子,一是作為祭祀用的禱詞,一是作為驅邪用 的咒語,編集以後一直被當作神聖典籍小心保存到今天。《梨俱吠 陀》有一千零十七首,《阿達婆吠陀》有七百三十一首。這些詩儘管 有宗教和巫術意味,但仍應算是文學作品,因此不能不譯一些。     史詩是印度的蜚聲世界的大著作,有著名的兩大史詩,《摩河 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及十八部作為歷史的“往世書”。這裏只 收了《摩訶婆羅多》的一個著名插話。《羅摩衍那》已有全譯,“往世 書”與史詩類似,都沒有選。這一插話在印度傳誦最廣,地位最高, 大概是因為它宣揚了“三從四德”性質的封建道德,同時,也有相當 高的文學價值。我的譯文曾載1954年《譯文》。史詩和吠陀恰相 對照,可以看出時代和社會文化有了變革以後,文學作品的內容和 形式的變化。     格言詩是印度古代文學的一個特色。不但大史詩《摩訶婆羅 多》中充滿了含有道德教訓的詩句,而且許多宣揚宗教以及政治等 等的書也採用詩歌形式。當然,有很多只是為了便於傳誦和記憶 的歌訣,可是也有不少是有文學意味的。中國所謂“言之無文,行 之不遠”,為了宣傳也需要有點藝術。印度古人喜歡以詩體發道德 教訓,稱為“妙語”,許多作品中都時時出現這樣的詩句,還有編成 集子的;這類詩真可說是成千累萬,不計其數。格言、諺語本是各 民族都有的一種文學類型,也許是在印度古代特別發達。這裏選 了三部書的,其實都是集子。《法句經》是巴厘語的佛教經典之一, 是佛陀的語錄。在南亞和東南亞的佛教徒中,在全世界對佛教感 興趣的各種人中,這是最主要的無人不知的典籍。在新疆也曾發 現梵語的殘本,但是全世界流行的是這包含四百二十三節詩的巴 利語本。我國古代曾有兩個譯本,還有加上故事說明的本子,以及 別的書中引用的詩句;這些和巴厘語本詳略及編排不同,從來不曾 流行。因此,這裏譯了十五節較多文學而較少宗教的詩以見其體 裁。《三百詠》署名為伐致呵利所作,但流傳的幾百首中只有約二 百首可推定為原來的集子。這已經由我譯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這在印度是幾乎讀古書的無人不讀的詩集,仿佛我國的《唐 詩三百首》。這裏收了二十一首以見文人作的這類詩的體式。為 教育兒童將格言諺語詩和故事編在一起的《五卷書》已有漢譯。另 一部較晚的模仿《五卷書》的《嘉言集》,是教梵語的教科書性質,很 流行。這裏從中譯了二十三節詩。將這三部書的格言詩一對照就 可以看出其異同,對這類詩歌也可以有所瞭解。這些詩顯然是群 眾中流傳的不知名的作者的作品,只有一個伐致呵利被認為文學 作家將名字傳了下來。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有署名的作品中多少顯 露出來的作者的身份和個性。若看《三百詠》全書自然更明白些。 史詩已經表現了敍事詩和戲劇性的詩的體裁,抒情詩還需要 有點樣品。《三百詠》中有不少是抒情詩,但是,可以說是世界公認 的印度古代抒情詩的高峰的是大詩人迦梨陀娑的《雲使》。這詩只 有一百十五節,我已經譯出,於1956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再 版還未見出,因此這裏把它收進了。《妙語集》是較晚的由一位佛 教和尚編選的詩集(約在12世紀);原來的寫本在西藏,還有個寫 本在尼泊爾;原書名直譯是《妙語寶藏》。印度的高善必和郭克雷 據照片校訂後,於1957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現在從中譯出十 四首,以見晚期連佛教徒也欣賞的抒情詩。還有著名的《牧童歌》, 以豔情的形式作宗教的頌歌,別具一體,為近幾百年間新印度語言 中一部分詩的淵源和典範。本想譯出一點,終於因為原詩音韻鏗 鏘,辭藻華麗,情意雙關,我衰老無文,實在難以漢語轉譯,只好作 罷。     印度古詩有格律而無腳韻,但都可以吟詠,並很重視句中的諧 音。漢語詩除現代一些新詩外幾乎都有腳韻。佛經譯詩不加腳韻 就不利吟唱;和尚誦經時唱的調子難分詩與散文。本書中的譯法 是儘量直譯而採用腳韻。原詩一般是雙行詩節讀為四句,長的詩 句中有規定的停頓。吠陀詩中有一節讀為三句的。每句音節,最 普通的是八音、十一音,以至後來發展的十幾音到二十一音,更長 的少見。還有計音量、不計音數的格律,每句長短不一。從這裏的 譯詩中略可看出原詩句的樣子,但韻律就難以見到了。不過我還 是努力以直譯儘量保存原詩的不同風格和形式。原詩是沒有標點 和句讀的,譯時照漢語現代習慣加上了標點,並分行排以便閱讀。 古詩總是有些難詞難句和典故,本應都加注解;但考慮到這本詩選 的目的,只是提供愛好文學的讀者認識並瞭解一點古印度文學,並 不是作為研究資料;讀詩不看注打斷,雖有點疙瘩,也不致妨礙了 解全詩,若欲追索,可以查原來發表處和我的有關文章(只有幾首 吠陀詩和《法句經》、《嘉言集》、《妙語集》是新譯未發表過的);因 此,除《雲使》外,一律不加注,以省篇幅。原詩都沒有題目,現在給 吠陀詩和《妙語集》幾首詩加了題目,以便瞭解詩意。有的譯音詞 後面在括弧中注了本義。詩節後注的數目是原書中的詩節序數。 印度古人說,嘗一滴海水即可知大海的鹹味,希望這本小冊子 能起這種作用。至於對這些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作歷史唯物主義 的分析和評論,我想讀者比我高明,不勞我饒舌了。正是:春花秋月憶當年,禪院孤燈誦簡編。人事磋跎餘太息,難將爝火照琴弦。http://www.guoxue.com/deathfamous/jinkemu/w-tzswx.htm 

2005-05-12 20:17: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20140926.pixnet.net/

2014-11-14 22:28:0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不知...

2005-12-20 16:55:2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