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以回答申論題的方式回答(謝謝~拜託~這對我而言很重要)

2005-05-12 06:32:3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斯特克 7 in 教育與參考 考試

3 個解答

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又稱社會病態人格(sociopathic personality),他的特徵事缺乏責任感和倫理道德.他明知這是不對的,但總缺乏內在的約束力.他們也無法發展出情感上的依附關係,在社交場所他們吃得開,但他會豪不猶豫地利用別人來成就自己.他們可能獲得很好的成就,來自高社經地位,聰明受高等教育,但也有不成功的人,沒有優秀的智力和社交技巧,d大部分在監獄中渡過,如慣性犯罪.他的成因是早期的親子關係,被忽視或缺乏愛的小孩沒有引導出尊重權威,道德標準,思考長遠的目標,和延宕衝動的滿足.親生父母有很強的反社會傾向,孩子也有很高的比例如此. 他們對處罰不敏感,對錯誤的行為的後果無動於衷,也少有焦慮發生.研究指出:反社會型的囚犯在被電擊之後錯誤比非反社會人格的囚犯及農夫和門診病人多,在被罰25元時,表現便得好;受到社會性處罰(告知錯了)後作得比另兩組差得多.因此他們對特定的處罰沒有反應(體罰或社會性懲罰).但他們在注射腎上腺素以激發他們內在的狀態後,他們的表現則比控制組好.

資料來源:http://webclass.ncu.edu.tw/~wang024/chap9/ch9-3.htm

----------------------------------------------------------------------------

關注未成年人的"反社會人格"傾向

  据報道,一位网名叫"嗷嗷瘋女孩"的12歲小女孩,謊稱自己19歲,在40余天里,先后与8名男性网友自愿發生性關系,她甚至說:"做愛"是自己的愛好

  在心理學上有反社會人格的說法,是指具有這种"障礙性人格"的個体,其智能、認識或推理能力方面不存在障礙,亦無妄想或幻覺,但行為經常會隨著本能欲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气等方面的异常改變而具有悖德离社會規范的傾向,且在損

  黃勇,連奪17條人命;楊新海,殺害67人強奸23人。他們非瘋非顛,卻如此殘忍無情,据有關專家分析,就是因為具有明顯的反社會人格。在筆者看來,馬加爵也具有反社會人格,這是他殺人的深層次原因,而"作弊風波"只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別的地點"點燃了導火線。對于他們3人,筆者注意到一個事實:楊新海,1970年出生;黃勇,1974年出生;馬加爵,大四學生,他們都是法律意義上的成年人。但是,反社會人格并非人到成年才會有,筆者發現,在一些未成年人身上表現出來反社會人格傾向也非常明顯,"嗷嗷瘋女孩"就是。据有關調查顯示,近几年來,未成年人暴力、色情犯罪呈迅速上升趨勢,因此未成年人的反社會人格傾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根据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成果來看,產生反社會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喪父喪母或雙親离异,學校管束無力和歧視,惡劣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影響等。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就像"嗷嗷瘋女孩" ,4歲時父母离异,之后她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再也沒見到母親的身影,父親也到南方做生意,一年半載難得回家一次,難怪她說自己"是一個沒人要的滿@?,在一個虛擬的网絡世界找到"家"的感覺。假如幸福地生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怀与疼愛之中,12歲的她還會成為"嗷嗷瘋女孩"嗎?因此,父母的關愛是避免未成年人出現反社會人格傾向的關鍵所在。

  其實,一個人人格形成的過程,是社會向人內化和人向社會外化的雙向過程。但是,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其行為能力的限制,被動接受能力明顯強于主動創造能力,因此社會向人內化作用比人向社會外化作用對他們的影響要大的多。可以說,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未成年大多處于生長期,可塑性強,因而外界影響的好坏對他們至關重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是避免未成年人出現反社會人格傾向的重要原因。如果教育引導不當,叛逆思想就有可能被扭曲成具有攻擊性和傷害力的反社會人格,從而危害社會。這是一個必須審慎對待、認真解決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china.sina.com.tw/news/c/2004-05-14/15143231248.shtml

----------------------------------------------------------------------------

朋友,您也可以成為別人危急時刻的貴人

在一個茫然、未知、荒亂、失序的時代中,亦發彰顯人類的光輝、價值、堅毅與韌性,每個危險(danger)情境,何嘗不是另一段開展與新的轉機(opportunity)。SARS雖然可怕,但它也讓台灣人民終於瞭解到,在面臨或身處重大危機事件中,「每個人」都是脆弱的,「無一人」能夠幸免,這無關人格、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的高低,更無關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是否發生「障礙」。最好的例子,同樣被隔離在可能感染的環境中,街友朋友可以用樂觀與渡假的態度來看待,但一向自誇可以醫治所有心理疾病與反社會人格的精神醫療人員,卻需靠吃安眠藥度日,並且很有可能如隱瞞SARS般,刻意淡化自己出現類似憂鬱、焦慮、PTSD等精神疾病症狀,另外醫護人員諸多跳窗而逃、公然抗拒等「反社會人格」傾向,也讓國際媒體刮目相看。這場SARS與人性的戰爭,可以讓人重新沈思到底誰是「normal」,誰是「abnormal」!?

如果不是SARS「不長眼睛」,台灣許多民眾尤其是助人專業者可能從來沒有機會瞭解被「隔離」(quarantined) 與「烙印」(stigma) 的痛苦滋味,因為他(她)們長期都是蓋印章與貼標籤的主宰者。如果不是SARS的「公平對待」,台灣有識之士可能從來沒有機會知道在「安和樂利、自由民主」的台灣,每天有83萬位身心障礙者(其中6萬7千位慢性精神病患),以及數以千計的街友、電玩少年、援交猛男,援交辣妹,因專業隔離與責罰,被送進精神科病房、長期療養院、收容所、感化院、中途特殊學校,或因社會、學校、家庭的排拒,而流落街頭、市場、地下道、網咖、賓館,或終日以「藥包」為伍。其成長率,更讓人心驚肉跳,民國79年底,「精神衛生法」通過並開始建立「全國精神醫療網」,本以為台灣人民可以變得更快樂,熟料花上大筆&大筆的人民辛苦納稅錢之後,十幾年來卻換得比原先增加四倍的身心障礙人口,自殺率且高居不下,但精神醫療專業卻因此蓬勃發展,連「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也互蒙其利。

以上這些傳統的助人專業領域一直在強調一個人的缺點、障礙甚至「變態」之處,並進而使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諮商輔導」、「個案管理」….來「矯治」一個人做過哪些的「錯」事,或是「控制」一個人做出哪些「保守社會」無法容忍的行為。例如,讓「同性之愛」從此變成保守社會所認同的「異性之愛」、讓「流連網咖」從此變成保守父母所崇尚的「專於書本」、「肉體交流」從此變成保守社會所接納的「精神交流」、「無家之民」從此變成保守政府所倡導的「有家之民」、「憂鬱焦躁」從此變成保守專業所標的之「穩健呆滯」、「心理困擾」從此變成保守專業所期盼的「藥物依賴」、「未婚墮胎」從此變成保守宗教所接受的「已婚懷孕」…………。從來不去思考在「安和樂利、自由民主」社會,這些被他(她)們標籤為問題(或變態)行為背後的社會文化與價值因素,以提供多元的個人與環境改變策略,及加大多元的個人與環境協助資源,讓每一位受困民眾都能因此而走出屬於自己正向與希望的未來。

1950~60年代,美國在民權運動影響下激發出一連串的心理衛生改革運動,社區心理學領域 (Community Psychology) 也因當時社會與環境的需要而應運而生。而尋找、評估、活化社區民眾與組織的有用因應資源,也是社區心理學專業者主要的工作之一,另外也努力推展個人支持與建立社區的內外資產 (assets),以提昇其心理預防與危機因應的能力。例如,利用酒保 (bartender) 與 美容與理髮師 (hairdresser) 來增加社區心理支持的資源,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新實例。Emory Cowen學者也提到這些非正式 (informal) 與 自然 (natural) 的助人者在美國興起發展的背景,首先當時有人開始有覺知到助人專業者的人數永遠都無法滿足需要協助的民眾人數,再者,只有少部份的人能夠得到心理衛生的專業服務,最後現有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被懷疑是否有能力去幫助深受心理困擾的民眾,一些治療措施 (特別是醫療化處遇) 似乎只會讓受助者減少生存於社會的功能。

台灣寺廟的解籤師一直是社區民眾的重要協助尋求者,每遇重要問題或難關,或是此次SARS疫情蔓延,許多民眾都會去附近或著名的廟宇抽根籤求平安,但是甚少會去精神科掛號看病或是打電話去找諮商輔導人員訴苦,尤其是1700萬15歲以上的高中以下學歷、95萬不識字、50萬沒有全民健保、44萬低收入或生活扶助等之民眾,要他(她)們去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協助,或是從中得到幫助,這機率真是微乎其微。另外,台灣的美容、美髮業非常興盛,有時還名揚國際,並朝跨國企業發展,小型傳統的理髮廳更深入各社區的大街小巷。在鄉間,有時候祖孫幾代都在同一家店理髮,理髮師有時候比村里長更瞭解社區、家庭或個人所發生的大小事情。因此在此台灣面臨SARS風暴且各專業又出現許多亂象、遁逃、乏力、無效之際,我們有必要加大社會支持與復原力量,善用社區非正式與自然的協助資源,肯定自己並關照他人,「每個人」都可成為別人身處危急時刻的貴人,大家同心合力來渡過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機。


2003.5.20 14:00

筆者現為政大心理系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組碩士班研究生
台灣社區心理學資訊網 (TCPN) 主編與管理者
網址:http://psy.nccu.edu.tw/~tcpn/

資料來源:http://www.mental.idv.tw/discuss/show.asp?repno=110&page=1

2005-05-12 06:48:5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LiCe】 3 · 0 0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08.pixnet.net/blog

2014-05-18 01:09: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反社會人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常簡稱爲反社會人格。有這種障礙的個體的突出點是行爲具有悖離社會規範的傾向,且在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後,沒有愧疚之心。反社會人格不等於反社會行爲。例如黑社會分子常作出反社會行爲,但黑社會分子未必都有反社會人格。其中許多人人格正常,對親人、同道仍有同情愛護之心。反社會人格者的反社會行爲常不以反社會本身爲目標,他們是以滿足個人欲望爲唯一的考慮,從不知顧及他人。另外,反社會人格者在童年、少年時期即有明顯的越軌傾向,有品行問題如偷竊、鬥毆、吸毒、逃學、性罪錯的記錄。 國外精神病學家據臨床觀察,歸納反社會人格者有如下特徵: 1.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産生好感。 2.不帶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思維並不紊亂,也沒有幻覺與妄想現象。 3.不帶有焦慮症與情感障礙的症狀,情緒既少焦慮,也少激動。 4.對人對事既無責任心,亦無義務感;因此,在言行上無法取信於人。 5.缺乏坦誠氣概,予人以虛僞印象。 6.知過而不思悔改,且無羞恥之心。 7.所表現之侵犯別人的行爲,事先並無明確動機或計劃,多系起於隱蔽性的衝動。 8.缺乏是非善惡判斷能力,不能從失敗經驗中獲取教訓。 9.極端自我中心;在損害別人利益以滿足起私欲之後,不肯對人回報,甚至不願付出應用的親情與愛意。 10.情感冷漠而缺少變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情。 11.缺乏領悟能力,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從別人的榜樣行爲中學習改變自己。 12.雖不關心別人,卻強烈需要別人的關注與信賴。 13.常在幻想狀態下對人表現惡作劇行爲;以粗鄙醜陋的言行惹人厭惡。尤以酒後爲然。 14.不顯示有自殺傾向。 15.在兩性關係上,純以自我滿足爲出發點,與異性交往從不認真,從不向對方付出真心與愛情。 16.生活無目標,無計劃,也無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對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毀行爲。(據張春興的《現代心理學》) 反社會人格的人缺乏對於其他人的同理,無視於社會規範,完全在意自己,內心相當脆弱,而容易受傷害,對於別人高度不信任,時時擔心別人可能傷害或背叛他,但表面都是充滿了義氣等表現。反社會人格的人也不容易受到教化,即使給予相當多的挫敗經驗,他還是難以從中學習。終而一錯在錯,無法自拔。  反社會人格經常深陷於懷疑、自疑、難以教化、漠視他人權益、自卑當中,往往帶給其他人相當多的痛苦。反社會人格是在個體與環境相互影響過程中“養成”的。因此,童年時期的經驗對反社會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這一點已由臨床診斷(對生活史的瞭解)所證明,各種心理學派別也都強調它。以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爲主義理論爲例,精神分析理論認爲反社會人格者之所以自私自利,無道德心,無羞恥感,乃由於個體的“超我”沒有得到適當發展。其原因是兒童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合適的獎勵和懲罰,結果使兒童的“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的兩個組成成分)得不到適當發展,行爲主義理論的解釋與精神分析有相通只處。接照條件作用原理,反社會行爲模式的形成可能有如下途徑:(1)好行爲沒有及時受到強化;(2)壞行爲受到強化;(3)過分使用懲罰(如過分嚴厲苛責的父母可能如此);(4)過分使用獎賞或負強化(如過度溺愛的父母可能如此)。

2005-05-12 06:36:0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Nini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