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簡單扼要的分段說明
1.起源
2.資本主義的定義
3.舉例

2005-05-03 16:38:55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1 個解答

何謂「資本主義」?

法國史家F. Braude曾說:「資本主義之成功端在它與國家互為一體,它本身即成為國家」,這句話說出資本主義的一種特性,它本身常與國家機器、政治體系、執政利益集團密切結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百週年》通諭裡提到,資本主義至少有兩種意義:

承認商業的正面角色,承認市場、私有財產對生產工具應負的責任,經濟活動中,人的自由活動。(或稱:商業經濟、市場經濟、自由經濟)。
經濟領域的自由不受宗教、倫理整體自由核心所規範的經濟體系。

資本主義強調:私有財產制、經濟自由、價格機制,而十九世紀中葉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卻導致歐洲社會形成嚴重的勞資差距兩極化,社會主義的反撲即是在此背景下產生,後來又隨著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擴展,資本主義發展全球性的壟斷,使得國家間也產生嚴重的貧富差距,「這……部份說明了為什麼一些亞洲、中東、拉丁美洲的國家對歐美先進國的資本主義體制總存有歷史性的敵意」;問題在於資本主義能是一種意識形態--將財富與自由放任視為首要,形成社會的貧富不均、分配正義不公,甚至有所謂「笑貧不笑娼」 的社會畸形現象產生,最嚴重的是一種對民生物質惡意的壟斷--剝削控制。面對資本主義的不良結果,百年來多位天主教教宗曾加以提醒,但是隨著近年來共產政權在東歐的瓦解,資本主義仿似得勝者,他們可以證明社會主義的錯誤而襯托本身的正確性;但是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要人們辨別清楚:私有財產與經濟自由並非漫無限制放任而行,且教宗也指出在社會主義失敗後便以為資本主義乃僅存的經濟組織模式,此為不可取的想法。

台灣式資本主義的特色

在這一節裡頭,我們對於台灣的經濟生活(特別是戰後)的發展,從若干學者的角度來加以反省,經濟學者用了不同的稱呼來形容台灣的經濟模式:黨國、中國式資本主義、新重商主義等,可見台灣的經濟發展委實存在許多盲點。

社會學者葉啟政教授在<當前台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一文中,指出台灣社會原本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帶有重商主義的重利特質,「在這樣之歷史背景的催化下,台灣人中養成重利貪財之價值取向」,多年來經濟發展累積資本,1980年以來台灣社會更充斥著金錢遊戲,也贏得了「貪婪之島」盛名,愛財本身不是罪惡,但是手段如何卻當考慮,葉教授則認為台灣社會的重利傾向有「越位」超出規範的不合理之處,顯示一種工商資本主義的特質。

http://www.ttcs.org.tw/church/23.2/13.htm


什麼是資本主義?認識我們所處社會的性質

楊偉中/全產總執行秘書、《連結》雜誌社

本文同時登載於《連結》雜誌第2期

在別的國家中,如果人們有心改造社會、從事社會改造的運動時,他們都會探討、爭論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一個社會?(就是關於社會性質的討論、論戰)只有了解這個問題,我們才知道我們要改造的這個社會有什麼特質?統治者是誰?運動的主力軍是誰?誰是可能的同盟者?才有可能確定運動的目標(打倒國民黨?反對資本主義?……)和種種策略(聯合誰、反對誰?……)。

在台灣的社運中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討論,大家都以情感(台灣人要出頭天、可憐的勞工要爭取權利)或印象(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郝柏村、李登輝很可惡)來從事運動,難怪運動長不大或是長的奇形怪狀。我們希望運動能有成長,所以我們認為有些基本的功夫要從頭學起,要好好紮好基礎,重新學習理論並認識社會,不是一股腦兒的亂說胡搞。我認為應該澄清一些基本觀念,例如什麼是「國家」、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階級」。這次我想先談談「什麼是資本主義?」這個問題。

資本主義制度的三個基本特徵

什麼是資本主義呢?很多人也用「資本主義」這個名詞來稱呼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但是它們並沒有清楚說明這個社會的特質,有人說資本主義社會是「金錢主宰一切的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也有人用「工業社會」這個說法代替資本主義社會,這些說法都有很大的缺點,不是太模糊,就是以偏概全,沒有講到要害。我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簡單說來有三點:

一、 生產者不再掌握生產資料了(生產資料指的是人們從事生產所需的勞動工具如機器廠房等和勞動的對象如原料等)。在中世紀,主要的生產者-農民(自耕農和農奴)擁有他的生產資料-土地、農具等,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社會主要的生產者-勞工,不再擁有機器、廠房等生產資料了。要使資本主義發展,就要使這個社會的生產者和他的生產資料相分離,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等地移植資本主義時,就是以殘暴手段迫使土著們離開土地,進入殖民者的礦場、工廠、農場中勞動。台灣歷史上這個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過程是很漫長的,戰後國民黨政權推動以農養工政策,將剛獲得土地的農民又從農村中擠壓出來,丟下了農具、離開了土地,進入加工出口區和都市成為受雇者,這可窩是一個大規模的「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過程。

二、 那麼生產資料歸誰掌握呢?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的革新,機器越來越複雜、越昂貴,不再是大多數靠薪水過活的人所能擁有的,而是集中在擁有大量資本的人-資本家手中,我們通常稱這群人為「資產階級」。他們組成了許多企業,彼此間為了爭奪市場、投資地點、原料來源而競爭,也為了累積資本、增加利潤而用各種方法榨取受他們僱用指揮的工人。

三、 和上面這群人相比,出現了一群只能靠出賣勞動力,換取薪水才能生活的一群人。他們無法掌握資本,卻有出賣勞力的「自由」,他們在不上班、不做工就要挨餓的經濟壓力下,必須連續不斷的在勞力市場上出賣勞動力,而工資就是勞動力的價格。不只所謂的「藍領」是如此,大多數的「白領」也是如此。我們通常稱這群人為「無產階級」(沒有生產工具、生產資料),或是「工人階級」。雖然工作性質和場所不同,但是就社會經濟地位來說,辦公室裡的辦事員、秘書、銀行中的銀行員和工廠裡的作業員都是一家人,都是出賣勞力支領薪資的工人。

以上簡單說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是我們討論社會性質時需要依據的標準。我以為在我們討論一個社會的性質時應該要記得資本主義制度的這三項特徵,否則問題永遠談不清楚:一、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二、生產資料以壟斷形式集中在一個社會階級-資產階級手中;三、勞動力變成商品,出現一個依靠出賣自己勞動力維生的社會階級-工人階級。

台灣是什麼樣的社會?

目前在經濟學、社會學界以及許多企業管理的書籍中有一些流行的說法,它們認為現在早就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了,是「後資本主義社會」。有人說服務業(這是一個十分含混而有問題的概念)已取代工業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是「後工業社會」。有人說現在不再是用勞力賺錢的時代,而是用知識來賺錢的社會,所以是一種「知識經濟」的社會。

這些講法非常風行,許多從事、研究社運的人也覆誦這些說法。其實這種說法的很大的目的在告訴大家,現在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了,勞資衝突不再是這個社會的主要問題了,所以從事工運不再有什麼重大的意義。這種說法客觀上就產生了打擊工運、取消工運的作用。我們要請主張這些講法的人睜大眼睛看一看,仔細的研究一下,現在的社會還符不符合我們上面列舉出來的這些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不要一味的追求時髦,輕率的搬出一些貌似新穎卻模糊的名詞,誤導了大家。

一直有人說要多談「實際問題」,少空談理論,我們當然不贊成搞運動的人淪落為「為學術而學術」,但是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往往搞錯了理論和實際的關係。其實理論問題對我們認識實際問題、擬定運動路線有莫大的關係,只要我們討論學習理論時,不忘這樣的討論為的是更深刻的認識社會,以制訂綱領路線,而不是背誦教條,也不僅僅是為了充實一己之學識的話。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性質的討論可以說明這點。

http://youth.ngo.org.tw/theory-movement/theory-Yang-001.htm

2005-05-03 16:45:2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