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這幾個都是西洋史上的戰爭
可是我老是搞混, 可以告訴我詳細的經過
和發生時間和影響嗎?

2005-05-03 15:54:4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七年爭戰:七年爭戰(SevenYearsWar)是十八世紀後半(西元一七五六~六三年)最大一次的國際戰爭。當時歐洲列強之間有幾個野心的君主企圖擴張領土,配合了當時蓬勃的帝國主義思潮,掀起了這場大戰。戰爭起因於奧地利帝國在繼承戰(WarofSuccession)中為普魯士所棄。喪失了肥腴的西萊西亞,亟謀規復,女帝瑪麗黛萊莎(MariaTheresa)與法王路易(Louis)十五世的寵妃彭巴度(Pompadour)夫人密洽,再出奧國外相柯尼次(Kaunitz)與法方談判,結束法奧之間三百年的齟齬爭霸,而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新興的普魯士。法奧兩國之外加盟的友邦還有帝俄、瑞典和薩克遜。英國為了和法國在海上抗衡,尤其這時不論是在美洲(加拿大)、在亞洲(印度),為了拓展勢力範圍,相持不下,因此乘機加入了普魯士和法國宣戰,成為普魯土唯一的戰友。一七五六年的八月,普王弗來得利克(Frederik)二世獲悉法奧俄瑞薩聯合陣線組成,乃先發制人,以迅雷的態勢擊破了薩軍之後,又連連在羅斯巴赫(Rossbach)及柳登(Leuthen)兩地擊潰了法奧大軍。經過幾年的血戰,儘管弗來得利克用兵如神,究竟寡不敵眾,到了一七六二年,已經士卒傷亡殆盡,而英國也不肯再繼續支持,弗萊得利克甚至準備自殺以謝國人,忽然帝俄女皇伊莉薩白(Elizabath)崩逝,形勢大轉,俄新皇彼得(Peter)三世一向崇拜弗來得利克,稱為「我師」,即位兩個月後,便與普魯士言和,並結盟友而興兵攻奧了。在這種情況下,法奧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同時法國在海外與英國的爭奪戰也節節失利,原來佔有的領域處處被英人攘奪而去,甚至連在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印度的彭地雪裏(Pondichery),最重要的據點都陷英手,到一七六三年二月,雙方已無力再戰,而罷兵言和。在休士土堡和約中,奧國正式割讓西萊西亞給普魯士,而在巴黎和約中,法國把所有美亞兩洲的屬土幾乎全部割讓英國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asp?id=3152&htm=01-059-0059七年戰爭.htm&lpage=1&cpage=1英法百年戰爭奧爾良女兒的頌歌    一場戰爭從一種性質轉變到另一種性質,即一場戰爭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各有兩種性質,這在戰爭史上並不多見。公元1337—1453年,英法兩國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戰爭性質從封建王朝混戰變化到侵略與反侵略,其結果可謂完全違背了英法王朝統治者的預料。    中世紀,英國諸王通過與法一系列聯姻,均成了法國諸王大片領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終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戰爭遂起。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法國于1328年佔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這次戰爭分四個階段︰    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1340年)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制海權。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的優勢,並經11個月的圍攻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年)。將近10年休戰之後,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征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于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年),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采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並鑒于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佔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于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年),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戰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    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從小就開始了牧女的生活。艱苦的生活使她逐漸成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于斗爭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以“戰爭總指揮”的頭餃。她全身甲冑,腰懸寶劍,捧著一面大旗,上面繡著“耶穌馬利亞”字樣,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前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奧爾良解放之鐘聲敲響了!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迅速攻克了聖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里要塞,敵人聞風喪膽,听到貞德的名字就嚇得發抖。人們高唱贊美詩,歌頌貞德的戰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于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爭朝著有利于法國的方向發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貞德已經變成了“天使”,人們到處都在歌頌她,稱她是“聖人”。國王賜給她大量財帛和“貴族”稱號,她都拒絕接受,決心繼續完成解放法國的事業。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他們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國人還厲害,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鬥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竟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http://www.lucifer.hoolan.org/swords/fwar/units/defend3.htm2.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1618波希米亞( Bohemia)叛亂:  自1526起,波希米亞國王即由哈布士堡王朝所兼領,惟波希米亞人民多數已改信新教教義,又因為波希米亞為斯拉夫國家,並有淵源久遠的反羅馬傳統,所以是民族與宗教雙重意識所促成。  1618神聖羅馬皇帝及波希米亞國王兩個職位虛懸待補,最合格的哈布士堡家族候選人斐迪南( Ferdinan)是日耳曼極端派公教領袖,篤信天主教義,深受耶穌會和反宗教改革派勢力的影響,公開表示想把波希米亞重新轉變為天主教國家。波希米亞在接受斐迪南為國王後,唯一的希望是他能遵守魯道爾夫二世 (Rudolf Ⅱ)所做之諾言(1609曾被迫承認維持波希米亞包括信教自由在內的傳統權利)。但斐迪南無意遵守,他所指派的官員在波境完全以無法容忍的專橫態度處理公務,因而引起波人反感。1618年某日有兩位官員竟被波人自布拉格( Prague)的一處窗口拋出,墜落在糞堆之上,人雖未死,尊嚴大受損傷。此一故事史稱「布拉格的窗口拋出事件」,這就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  三十年戰爭,為一場歐洲國際大戰,主要戰場在日耳曼地方,最初有丹麥國王加入日耳曼境內信仰新教的諸侯一方進行干涉,繼之而來為信仰路德派的瑞典(為建造波羅的海帝國,深恐舊教勢力進入北歐),最後法國樞機主教李希留 (Cardinal Richelie)(為打擊哈布士堡朝的聯合勢力)正式捲入戰團,入侵 Bavaia,進迫 Habsburg 家根據地Austria,和平談判數經遷延,1648以威斯特發里亞和約 (Peace of Westphalia)訂立,結束戰爭。其中規定神聖羅馬帝國在波希米亞以西的領土和權利一律放棄。自此以後,乃將注意力集中於東部領域,當土耳其勢力於1683年被逐出維也納後,神聖羅馬帝國即將匈牙利、外西爾凡尼亞 (Transylvana)及克洛西亞( Croatia)等地收入版圖,並將匈牙利境內之新教徒以強制方式迫其改信天主教義。到十七世紀末,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只是一個空洞的名義。三百多個各自為政的大小領主國,使帝國變成一個諸侯的聯邦,各邦國獲得實際的地位,皇帝只是帝國名義元首,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由日耳曼組成的「奧地利大公國」和由非日耳曼人組成的「波希米亞王國」及「匈牙利王國」。*威斯特發里亞和約( Peace of Westphalia)表示一個宗教鬥爭時代的結束,以及一個新的以經濟或領土利益為主的王朝或民族戰爭時代的開始。所做領土的調整以及對神聖羅馬帝國屬下邦國主權的承認,為歐洲近代國家制度奠立基礎。其後以迄於拿破崙時代前,歐洲所有領土的變化大部份不過是〝威斯特發里亞和約〞的修正。http://homework.wtuc.edu.tw/~wenlurg/forghis/0227-12.htm

2005-05-03 16:12:3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清仔 7 · 0 0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15-04-30 23:20: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thony 1 · 0 0

第一次影響加拿大歷史進程的戰爭是英法戰爭(1756年-1763年)。由於該場戰爭歷經七年,史稱"七年戰爭http://www.kanzhongguo.com/news/articles/4/3/30/62479b.html 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http://home.kimo.com.tw/warmiddleage/England%20and%20France/The%20Hundred%20Years'%20War.htm三十年戰爭,為一場歐洲國際大戰,主要戰場在日耳曼地方,最初有丹麥國王加入日耳曼境內信仰新教的諸侯一方進行干涉,繼之而來為信仰路德派的瑞典(為建造波羅的海帝國,深恐舊教勢力進入北歐),最後法國樞機主教李希留 (Cardinal Richelie)(為打擊哈布士堡朝的聯合勢力)正式捲入戰團,入侵 Bavaia,進迫 Habsburg 家根據地Austria,和平談判數經遷延,1648以威斯特發里亞和約 (Peace of Westphalia)訂立,結束戰爭。http://homework.wtuc.edu.tw/~wenlurg/forghis/0227-12.htm

2005-05-03 16:01:1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