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文昌帝君」是指那位?好像好多種說法....
2005-05-03 12:30:4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以上節錄自 《道教文化資料庫》文昌帝君及文昌梓潼帝君也,姓張名亞(又約亞子),字雱夫,又曰張善勳,西晉武帝太康八年(歲次丁末年西元二八七年)二月三日降生于越之西雋之南(今四川西昌縣東南方之會理一地),後遷保寧府梓潼縣七曲山,平生廣宣儒道教義,對 蜀國文較貢獻良多。仕晉戰沒,顯靈於梓潼(今四川省武平縣),人為立廟祀之,廟曰清虛觀,碑石刻云樟潼 君。歷代顯靈褒封,唐宋屢封「濟順王」「英顯王」,元朝仁宗延佑三年(西元一三一六年),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天下學校遂有建祠祭祀,每歲二月三日遣臣致祭,極盡隆盛;明景宗景秦五年(公元一四五四年)於北京新建廟宇,赦賜「文昌宮」額。爾後「梓潼帝君」稱為文昌梓潼帝君, 略稱文昌帝君,奉祀帝君之廟宇稱文昌祠。
圖片參考:file:///C:/WINDOWS/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3.png
略稱文昌帝君,奉祀帝君之廟宇稱文昌詞。清朝嘉慶六年(西元一八0一年)將梓潼帝君正式列入祀典,並通令天下學府建廟立祀,春秋則遺官制祭,相當重視。 按文昌宮本指天上星宿之一,屬紫微垣,在北斗斗魁附近之六顆星,各有專名及職掌,聚集輔拂,相成天象。司馬貞(史記索引)云:「文耀鉤云:文昌宮為天府,孝經援神契云:文者精所聚,昌者揚天紀,輔拂並居,已成天象」,故文昌六星主集計天道,其中「貴相星」理文緒,「司祿星」賞功進士,職司人間文學與祿籍,周朝以降歷代均制定禮法祭祀。道家為帝命梓潼帝君主掌「文昌宮」兼「司祿府」,理天下文運祿藉故為世人學子所崇拜。文昌帝君有二 侍,左執書日天聾,右執塵者名地啞,旨在曉諭世人凡事謙沖為懷,切忌鋒芒盡露。 http://www.tcjhs.tpc.edu.tw/old/word.htmhttp://m2.ssps.tpc.edu.tw/~s890636/m-4.htm這有文昌帝君的來歷。
2005-05-03 12:31: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小井 7 · 0⤊ 0⤋
各位:
抄來抄去的,也要判斷是否正確吧....
倉頡創造了文字,難道功積會比其他的五位來的小嗎??
孔子教的學生,儒家思想的影響,應有資格吧!!
那你不覺得,倉頡和孔子,也是非常有資格當文昌帝君啊!!
2005-05-04 17:25:4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在台灣傳統廟宇所祭祀的神祇中,通常總稱為「五文昌」,分別為「關聖帝君」、「魁斗星君」、「文昌帝君」、「純陽祖師」、「朱一神君
(一)文昌帝君--名張亞子,是個孝子,在晉朝做官,不幸戰死 ,四川梓潼百姓為他立了一座廟,初被當作雷神祭祀,後成為梓潼 地方的重要神明。傳說唐安史之亂時,玄宗皇帝逃往四川,梓潼神 在萬里橋迎接玄宗,受封為左丞相,後僖宗因避內亂亦入蜀,封梓 潼神為濟順王,而梓潼神亦幫助唐朝軍隊平息過叛亂。由於唐朝帝 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神而成為全國性的 大神,後道教將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 二神逐漸合二為一,元仁宗並封梓潼神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 帝君」,簡稱「文昌帝君」。一般「文武廟」中多由祂和關帝合祀 ,而祂有一匹坐騎,據說就是「祿馬」。有趣的是,明朝末年張獻 忠領兵入川路過文昌宮時,見廟內供奉的是張亞子,便說:「你姓 張,咱也姓張,咱與你聯了宗吧!」於是改文昌宮為「太廟」,並 讓人在廟裏塑了他的一尊坐像,後張獻忠失敗後,他的這尊坐像就 被綿州知府搗毀了。
(二)文衡帝君--即是關帝,祂在陰功方面的報應是非常大刀闊 斧的,尤其討厭破壞倫常的事,如不忠不孝等。
(三)孚佑帝君--原是道教之神呂洞賓,別號純陽子或回道人。 相傳唐代盧生睡在仙人給他的如意枕上,五十年榮華富貴,直同一 瞬,醒來黃粱飯還未燒熟,即有名的「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 ,便是與他有關的事。臺灣有許多以呂仙為主神的廟宇,如臺北的 如覺修宮、仙跡巖、指南宮等。
(四)魁星--「奎宿」是星官名稱,又叫「天豕」、「封豕」, 為廿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 之神,也改為「魁星」。顧炎武《日知錄》裏稱:「今人所奉魁星 ,不知始自何年﹖」可見明時已很流行,而魁星的造型完全是根據 「魁」的字形而來,被附會為「鬼之腳右轉如踢北斗」,其典型的 形象為一赤髮藍面之鬼立於鰲頭之上,一腳向後翹起如大彎勾,一 手捧斗,另一手執筆,意思是用筆點定科舉中試人的名字,此即所 謂「魁星點斗,獨占鰲頭」,被視為應試者獲中之徵。唐宋時,皇 宮正殿的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大龜)的圖像,考中的進 士要站在宮殿台階下迎榜,而頭一名進士(狀元)按規定要站在鰲 頭那裏,故稱是「獨占鰲頭」。臺灣民間稱魁星為「大魁星君」或 「大魁夫子」。
(五)朱衣之神--朱衣之神與魁星是祀文昌帝君的祠廟中所必有 的兩個神,在周凱《廈門志》的「祠廟篇」裏第一條即載:「文昌 廟祀梓潼帝君、魁星、朱衣之神。」可見這也是閩、臺同有的俗信 。在科舉的時代裏稱主試官為「朱衣使者」,於是也就有了個主管 科舉的朱衣之神。
2005-05-03 15:57:2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神靈別稱: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
歷史典故: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
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因此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
2005-05-03 12:32:0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7 · 0⤊ 0⤋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2005-05-03 12:32:0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涵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