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請問裡面「依山盡」的山,是哪一座山呢?
2005-04-30 12:21:03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hsing和Oo~Candle~oO兩位仁兄
你們是來回答問題還是來教訓我的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哪裡還有這麼多贅言!
2005-04-30 16:58:29 · update #1
中條山啦
鸛雀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和江西南昌的藤王閣合稱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舊址位於蒲州城西南黃河岸畔高阜處(今山西省永濟市),始建於南北朝時代,為北周(公元557–580)蒲州守將宇文護修建,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上說﹕“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中條即中條山,在山西永濟西南,山狹而長,東太行,西華嶽,此山居中,故名中條。大河就是黃河。鸛雀樓由於前瞻中條山,下瞰滾滾黃河,氣勢顯然宏偉壯觀,又加上位置優越–西傍長安,東臨洛陽,所以歷代都吸引了無數的文人雅士來此登臨賦詩。《全唐詩》中便收錄了有關鸛雀樓的詩不下三十首,當然王之渙這一首五絕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2005-04-30 18:51:4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Fairy 1 · 0⤊ 0⤋
火龍神探
你的回答是滿深入的啦
可是你真的答非所問呀
不能人家不選你
你就發脾氣吧
2005-05-02 23:08:3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你答非所問
我該選你嗎?
先自我檢討一下吧!
2005-05-02 07:29:5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人家願意回答你問題,你要心存感念!
我的回答是:山~中條山~無誤,但作者有疑問...這麼美好的一首詩很可能不是詩人王之渙所寫的﹗作者可能是處士朱斌。
最早記載《登鸛雀樓》為王之渙所寫的典籍是《文苑英華》﹗《文苑英華》由於是奉御旨編成,儘管內中仍不免錯誤,然而其權威性卻相當地高,故此在書中第三百一十二卷載錄了《登鸛雀樓》一詩是王之渙作後,殆屬無可置疑的了。
但是,北宋元祐三年出現了一本名叫《國秀集》的書,這本薄薄只有三卷的小書在《唐書藝文志》並沒有收錄,北宋仁宗慶曆元年編定的大部頭的《崇文總目》裡也沒有提到這本書,可見唐末宋初此書已不通行。《國秀集》收錄了由唐玄宗開元以來到天寶三年這三十多年間盛唐詩人八十五位的佳作共二百一十八首詩。這些入選的詩人都是他同時代的人。在該書的卷下裡收錄了王之渙三首詩,《涼州詞》兩首和《宴詞》一首,而《登鸛雀樓》則列名處士朱斌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這本書是“詩社標榜之濫殤”,但也承認“所錄率皆精美,非後來詩社所及”,可見此書有一定價值。
並且《國秀集》作者芮挺章跟王之渙是同時期只是稍後一點的詩人,所選王之渙的三首詩都與現在王之渙流傳下來的詩相吻合,斷無可能會把王之渙這一首《登鸛雀樓》誤置朱斌名下﹗更何況王之渙在當時是頗具名望的詩人﹗並且和王之渙一起在“旗亭畫壁”吟唱的好朋友王昌齡、高適這兩位大詩人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不單止還健在,而且都正當盛年,王昌齡當時是四十六歲(王昌齡公元698-765),而高適則是四十二歲(高適公元702-765)。這兩位大詩人都在唐代宗永泰元年才去世,竟然沒有向芮挺章抗議他把他們的亡友王之渙的詩誤作朱斌所寫,這真難以致信﹗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是《登鸛雀樓》一詩不是王之渙寫的而是朱斌寫的。
正因為很難斷定這首名詩究竟是王之渙寫的還是朱斌寫的,所以清初康熙四十六年御定的九百卷的《全唐詩》就謹慎起來,這部大部頭的詩歌全集收入唐代和五代共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作、作者共二千二百餘人。而在二百零三卷裡錄有朱斌《登鸛雀樓》,但在注裡說﹕“一作王之渙詩”。在二百五十三卷裡錄有王之渙《登鸛雀樓》,同樣在注裡說﹕“一作朱斌詩”。
2005-05-01 05:11:5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秦 6 · 0⤊ 0⤋
詩中的白日、高山、黃河、大海等景物描寫,表現出高瞻遠囑的胸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充滿了人生哲理!
2005-04-30 12:41:1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重點是在
鸛雀樓: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樓有三層,不少唐人登樓留詩,此詩是其中不朽之作
而不是在山,山只是指遠處的山。
不是每個山都有名字的~~
而且白日依山盡,是在指日落...
2005-04-30 12:40:09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