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所謂的異端教派是捨麼意思??????/////////////
<試指新教ㄇ!!!!???

2005-04-27 18:57:10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Taru A Cin 7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那正統的基督教是指????????///////

2005-04-27 19:22:40 · update #1

3 個解答

基督教原來是統一的。到了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境內奴隸不斷起義,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內訌。整個社會充滿著階級矛盾和鬥爭,這種矛盾和鬥爭也必然反映到基督教內部。因為基督徒來自各階層,成分極為複雜,其所代表的利益各不相同,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也就顯得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各種所謂“異端”教派。當時比較有名的是埃及的阿里烏教派,科普特教派,敘利亞的聶斯托利教派,北非的多那圖斯教派。這些異端教派都是跟官方的正統教派相對立的。他們所代表的主要是基督教下層教徒──奴隸、隸農、城市貧民的利益,也部分地反映了基督教中層教徒──城市中等階層的思想情緒。他們強烈反對與正統教派日益相結合的奴隸制帝國的統治和壓迫。其中影響最大的派別是阿里烏教派。這個教派的創始人是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的長老阿里烏(約250──336年)。他主張聖子是聖父造的,因而低於聖父,不能同聖父同體、同性,聖靈則比聖子更低一等,反對三位一體教義。正統教派反對阿里烏教派的主張。以亞歷山大里亞城的主教阿塔納修(約239──373年)為首的正統教派認為聖子是永恆的,是和聖父同體、同性的,因而也是同聖父平等的。圍繞這個問題,兩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使帝國基督教會受到分裂的威脅,不利於君士坦丁大帝利用基督教作為統一帝國的思想工具。當時帝國當局支持正統教派。於是,反對正統教派的人對帝國當局深為不滿,團結在長老阿里烏的旗幟下展開了鬥爭。當然,這是君士坦丁大帝所絕對不能允許的。他需要一個團結一致的政治局面,需要一個統一的鞏固的教會,有效地為他的統治服務。君士坦丁大帝曾說:“上帝的教會內部分裂,對我來說,比戰爭和其他糾紛更嚴重、更危險,我希望盡我權力之所及,用一切辦法把這邪惡(指異端教派)連根拔掉。”根據他的倡議,公元325年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城召開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君士坦丁的宗教顧問何西烏主持了這次會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尼西亞宗教會議”。出席這次會議的有318名主教,絕大多數為東方教會的代表,來自西方教會的代表為數不多,只有6人。會議討論了阿里烏教派問題,譴責了阿里烏教派的主張,宣布該派為異端,革除教門。會議制定了統一的宗教信條,確定聖父、聖子、聖靈為三位一體,強調聖父和聖子為同一體。該宗教信條後經修訂為《尼西亞信經》(正統基督教會教義的基本原則)。會議要求所有主教和信徒務必遵守《信經》,違者處以絕罰、革職、流放、監禁等罪。會議還制定了教會法規二十條,以擴大聽命於皇帝的主教們的權力。此外,會議按帝國行省劃分教區,賦予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和耶路撒冷3個教區主教以更大的管轄權力。由此可見,君士坦丁大帝召集這次會議的目的,在於從政治、思想和組織上全面控制基督教,準備使它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恩格斯指出:基督教“那流傳到我們今天的官方形式僅僅是尼西亞宗教會議為了使它成為國教並使它適合於成為國教這個目的而賦它的那種形式。它在250年後已經變成國教這一事實,足以證明它是適應時勢的宗教。”君士坦丁大帝雖然大力扶植、利用、控制基督教,但他這時還不是一個基督教徒,只是在他臨死前,才受洗入教。這究竟是何原因?據說,他遲遲受洗的原因是,他自認為臨死前受洗,就是最潔淨的基督教徒,可以脫離一切罪惡,能夠升天堂,永享幸福,因為再沒有犯罪的機會了。這是宗教的原因,另外還有個人的原因,他認為入教後不自由,會受到各種清規戒律的限制,所以最後才加入教會。
  尼西亞宗教會議盡管把阿里烏教派作為異端革除教門,但未能阻止他們的活動,也未能把他們加以消滅,反而使鬥爭更加激烈、尖銳;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埃及一帶受到中下層人民的廣泛支持和擁護。這兩派互相譴責、咒罵、絕罰的程度超過了過去任何一個時期。希臘歷史學家阿米亞努斯‧馬爾凱里努斯說,他們互相“攻擊的程度超過野獸”。
  君士坦丁大帝臨終前,他本人及其擁護者開始傾向於阿里烏教派,接見了該派的領袖阿里烏主教,並接受了他的宗教洗禮。為什麼這樣呢?這是因為這個教派長期堅持鬥爭,不斷聚集力量,壯大勢力,成為一支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君士坦丁大帝為了自身的利益,對基督教兩派勢力都加以利用。在他的支持下,阿里烏教派在帝國東方各行省占了上風,取得了勝利。以阿塔納修主教為首的正統派對君士坦丁的這種作法深為不滿,並對他進行了非難,說他犯了“反基督”的罪行。其結果,阿塔納修主教遭到君士坦丁大帝的打擊,被貶黜和流放。難怪歷史學家稱君士坦丁是一個善於玩弄權術的皇帝。
  君士坦丁大帝死於公元337年。繼承帝位的是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年在位)。這位皇帝擁護“尼西亞宗教會議”的各項決定,利用權力反對阿里烏教派,取消對阿諾納修主教的處分,召他回到亞歷山大里亞城的主教崗位。君士坦丁二世死後,君士坦丁的另一個兒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340──361年在位)即位,他全力支持阿里烏教派,於是正統派又失去了靠山。在米蘭的一次宗教會議上,阿塔納修再次受到指責,公元356年又被驅逐出亞歷山大里亞城。公元361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去世,在高盧(今法國)帝國軍隊中掌權的優里努斯(361──363年在位)被擁立為帝國元首。他當政時間不長就死去了。公元363年,軍隊又擁立約維阿努斯(363──364年在位)為皇帝,他是一個正統派信徒,因此,正統派又得到支持,東山再起。這時,正統派的首領阿塔納修又回到亞歷山大里亞城的主教教壇。皇帝約維阿努斯在位僅一年就與世長辭了。他死後,由公推的羅馬帝國軍事統帥瓦倫提尼亞努斯(364──375年在位)接替。在位期間,他任命自己的兒子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為東方的“奧古斯都”6。因熱心於基督教事業,狄奧多西一世於公元380年入教,頒布一系列法令支持基督教正統派,禁止異端活動,進一步確立基督教的國教地位。為此,他於公元381年召開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繼續解決阿里烏教派異端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150名正統派的主教,36名異端派的主教。結果,正統派取得了勝利。
  從以上情況看來,三位一體教義的分歧,導致教派的長期鬥爭,而每個教派都同羅馬皇帝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或者受到皇帝的支持,或者遭到反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分析起來,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治原因。為了政治上的需要,皇帝們在不同的時期,支持一派,反對另一派;二是信仰原因。不同的皇帝因信仰上的差異,有時支持正統派,反對異端派,或者相反;三是皇室原因。有的皇后因對教派喜愛不同而擁護一派,打擊另一派。

2005-04-27 23:59:49 補充:
異端教派,是一面為"正統基督教會"特製的明鏡,

各式各樣的古怪教條與信仰,從不缺乏市場.

它們的急速發展,說明所有社會上的個體,是如何容易被宗教團體所迷惑.


基本上基督教,是分很多教派的,
但是,在"正統的基督教"而言,其他教派的都屬異端~

為什麼呢?
因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教派與正統基督教的教義,教規,和解釋聖經的內容不同....
所以被正統基督教被認為異端教派!


但不可否認的....
絕大部分的基督教派都是勸人向善並篤信耶穌基督跟天主的~

2005-04-28 00:03:06 補充:
所謂的異端教派也有是指"邪教"的意思~

像是自殺宗教,外星人教派,殺人宗教等等....

2005-04-27 19:08:0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異端的定義
1.自稱為基督教,卻是掛羊頭賣狗肉。其教義內涵只是拿聖經當作幌子,斷章取義以符合自己所創的教義
2.認為只有相信自己這門宗派才能得救。(註:正統基督教內的各宗派並不會如此看待對方,不管加入的是那個宗派都一樣可以得救,重點在相信耶穌基督)
3.否認耶穌的神性。認為耶穌只是個犯罪的凡人,頂多稱耶穌為聖人。
4.否認耶穌曾經為世人死而復活,並且其救贖的權威。
5.將人的地位推崇到神格化。
6.違反聖經中各樣律例,或自行加入聖經中本來沒有的條規。(例:婚配,不可拿槍等)
7.否認聖經的權威,自行設立其他經典以取代聖經。
參考
過去看的一本介紹異端的書

2005-09-12 20:52:1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oseph 1 · 0 0

不信小耶就是異端....原來我是異端啊~哈哈哈

真是哭笑不得=x=

2005-05-10 03:13:1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