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聽說陽明山原本叫做草山,那是何時改稱為陽明山?又是為了什麼原因呢?

2005-04-26 17:09:2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亦敏 6 in 社會與文化 其他:社會與文化

3 個解答

*草山 今名陽明山 ,1950年國民政府轉進來台,為紀念明朝哲人『王陽明』而改名。但陽明山真正有規模的被建設開發,是在一八九五年間,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日本人先是開闢了陽明山(草山)附近的道路,以建築軍事防衛,並陸續築路。築路之時,日本人也發現草山、北投地區的溫泉源頭,便建設各種公共浴場。 http://jeffrey.dvworld.com.tw/sakura_YangMingMountain.htm  西元1895年,日人領台,積極開闢道路,改善交通,經過六年時間,移居山上的人越來越多,而曾經享譽盛名的茶葉地位,也漸被遍栽於山坡地的柑桔所取代。  日本領台後,因草山溫泉品質好、風景佳,乃積極開發,陸續修築士林到金山、北投到草山,及北投紗帽山等多條道路,後又改修圓山到士林的車行公路,並延長此公路到竹子湖。隨後,又從竹子湖開了一條道路到菜公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草山的開發工作已告一段落。在這開發期間,日人曾計劃在草山設立大屯國立公園,並派人實地勘察,後因戰爭影響,此計劃就此打住並從此停頓下來。 命名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士林、北投一帶的地方人士,建議以明代大儒王陽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學說之偉大,將「草山」之名改為「陽明山」,於西元1950年 3月31日,經政府核定正式公告,始有「陽明山」之名 ******************************************************「陽明山」是許多人早就熟悉,甚至不只一次造訪的地方,在不同的人眼裡,分別象徵不同的意義。 陽明山所指的並不是一座山,它只是一個地名,更早時它有個鄉土的名字,叫做「草山」,泛指大屯山、 七星山、紗帽山所環繞的這片長滿芒草的谷地,由於火山運動的結果,使這個區域內遍佈者後火山活動的 遺跡,尤其在金山斷層穿越過的這條狹長地帶上,到處散佈著地熱、噴氣孔與溫泉。就人類定居多喜歡選 擇河岸兩旁及地勢平坦處之習性來判斷,本區的崎嶇多山與空氣中的硫磺異味,並未受到當時人們的青睞 ,因此史前時期應無人類在此聚居,後代考古學者雖曾多方的挖掘考證,卻只有日籍學者平山勳曾在竹子 湖發現過石鏃、石斧等史前人類狩獵的工具,因此推測這一地區在當時僅僅是進行狩獵、採集等活動的場 所。  六千多年前,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為了躲避妖魔與瘟疫,自外海漂流到台灣北部海岸,並 在此定居繁衍後代,為了謀生尋找更開闊的生活空間,他們的子孫散居各地,其中一支來到台北盆地及 士林、北投、淡水一帶定居,以簡單的農耕和漁撈、狩獵維生,他們的社會組織最初是以母系社會為主 ,崇拜超自然的力量,有自己的一套禮俗文化。今日北部地區的一些地名如大屯、北投等還是從 當時的部分番社名稱演變而來,凱達格蘭人遠比漢人早來到此地,可以說是台灣北部的原住民。  明代時,因為漢人渡海來台及歐洲勢力的侵入,使得原本單純的北部地區也受到影響。漢人為 了做生意乘船沿淡水河進出北投一帶,藉著以物易物的方式,拿著瑪瑙珠、手鐲與氈毯向原住民交換北 部山區特產的硫磺。明朝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西班牙人登陸台灣,先後於和平島、淡水兩地興建了聖 薩爾瓦多城和聖多明哥城,主要的目的在傳教和發展貿易,對原住民則採取懷柔政策。明朝崇禎十五年 (西元1642年),荷蘭人北上趕走了西班牙人,為了開發台灣的地下資源,積極鼓勵並派船接運中國沿海 人民渡海移民,本區硫磺即為當時重要的輸出品之一。  清朝康熙三十五年,福州火藥庫因為一場大火損失了五十萬斤黑火藥,因為硫磺是製造火藥的 重要原料,清廷便在第二年派遣浙江籍的郁永河來台採辦硫磺,其目標就是大屯山區的硫磺礦,因此正 式的開啟了本區的採硫事業。  乾隆中葉之後,北部的平原地帶在閩省漳、泉二州移民的開墾下已達到飽和,晚來的客家人為了 避開漳、泉二州人士械鬥,便往山區移動,選擇芝山岩到山仔后一帶定居,但後來閩省的移民又大量進入 草山、竹子湖等地,客家人便再度遷到中壢一帶,草山地區終於變成漳、泉人的世界,今天我們還可從少 數保存完好的的傳統民宅門上所標示的堂號中得到印證。  談到草山地區真正有規模的開發建設還是在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之 後的事,當時為了反抗日本人的統治,有部分抗日義軍在簡大獅的率領下退守大屯山區及金山一帶與日軍 周旋,帶給日人頗大的威脅,為剿滅民間反抗勢力,日人一方面誘之以利,一方面則積極開闢草山附近之 道路,以加強其軍事統治。首先開築士林到金山間的石子道及台北到士林的車道,並開鑿草山到紗帽山麓 的山壁,開闢頂北投到新北投之間的道路。在築路之時,日人陸陸續續發現北投、草山地區的溫泉源頭, 深深被這一地帶靈秀的自然美景與豐富的溫泉資源所吸引,而積極進行開發,於是各種公共浴場、俱樂部 、溫泉旅館與官方的療養院所紛紛設立,部分商人並在此購地興建私人別墅,整體上已粗具溫泉遊樂區的 規模,其中以草山眾樂園公共浴場最為著名,內部的休閒設施十分完備,今天該建築已改為教師研習中心 ,不再對外開放。此外公車總站旁的國際旅社亦是當時所興建的,兩棟建築的造型、風味均與本地傳統民 宅之風格大不相同,頗能展現出其時代意義。 參考資料http://www.caoshan.org.tw/www/main.html

2005-04-26 17:10:1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當年蔣中正到台灣,第一個住的地方就是陽明山的草山御賓館。當時,國民黨和共產黨在爭取正統政權,所以國民黨請孫科先生來臺擔任官職,當時蔣中正先生就把太子御賓館讓出來,自己住到草山行館。孫科先生住到太子御賓館時,覺得草山很難聽,有點落草為寇的感覺,很不雅,他覺得陽明先生是中國史上一位很重要的文人,因此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2005-04-26 17:13:0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秉達 7 · 0 0

陽明山原名「草山」,其時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清光緒二十年,「草山莊」隸屬淡水廳芝蘭堡,日據時期屬台北縣、台北市。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八年成立「草山管理局」,民國三十九年,因應地方人士建議,為紀念明代哲學大家王陽明,改名「陽明山管理局」。民國五十七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時,本區部份劃入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一名仍沿用至今。

2005-04-26 17:11:5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