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記得日本有打過朝鮮(那時中國明朝吧),而日本領袖是豐臣秀吉而朝鮮是李舜成,可是很奇怪,以兵力來說日本因該都會贏朝鮮阿,日本不是偷襲麻,後來怎會輸了? 還有可以列出有上戰場的名將麻?
2005-04-24 17:54:13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明朝將領李如松率軍赴平壤抗日 大勝豐臣秀吉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初八),明朝將領李如松帶領戰士們在朝鮮平壤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打得日本軍隊抱頭鼠竄,幫助朝鮮李氏王朝收復了平壤。 豐臣秀吉野心大出兵朝鮮假道入明 萬曆年間的這場平壤戰役源于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的野心。16世紀後半期,日本還是大名割據的戰國時代,豐臣秀吉是尾張(今愛知縣)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原來叫羽柴秀吉。織田信長死後,豐臣成了這一股勢力的頂樑柱,逐步征服盤踞關東的德川家康等部。1585年迫使朝廷授予他“關白”(參與一切政務的重要官員,皇帝的輔佐大臣)之職,1586年天皇賜姓其“豐臣”。至1590年前後日本完成統一,豐臣成了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但小小島國不能讓豐臣滿足。在出任“關白”後,他經常在書簡中署名“てんか”,這個詞的一個含意就是“天下”,可見他的野心了。1590年冬天,他公開致信朝鮮國王,宣稱要“長驅直入大明國”,威逼朝鮮臣服,企圖“假道入明”,進攻中國。萬曆二十年(1592年)4月13日,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朝鮮,在釜山登陸後迅速向北進攻。朝鮮李氏王朝已經二百多年沒有戰爭了,陸上戰備早已鬆弛,日軍如入無人之境,兩個月就佔領了京城(漢城)、開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鮮國王嚇得從京城逃到義州,沒辦法,只好向明朝求援。 連折兩將神宗啟用李如松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雖然他比不上開國祖宗朱元璋英明神武,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明白的。他知道:“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接到朝鮮國王的告急請援書以後,他決定出兵援助朝鮮。剛開始的時候,明朝對敵情的估計過低,只派了遊擊史儒率領少量兵馬前往平壤。由於既不熟悉地理,又遭連日陰雨,史儒兵敗送命。緊接著統兵渡鴨綠江增援的副總兵祖承訓也沒能逃脫失敗的厄運。初戰失利,朝野震動。神宗命正在寧夏平叛戰場的陝西討逆軍務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克期東征。李如松是名將李成梁的兒子,從小就隨父生活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對兵機韜略極為精通,又熟悉朝鮮情況。讓他做東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個英明決斷。 將計就計智取改成強攻 李如松來到平壤之前,日方小西行長曾佯裝與中方和談,說願意接受封貢,並且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朝鮮。深明戰事的李如松認為小西這樣的行為必定有詐,況且如此劃界,讓他們吞併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也是不能容忍的。不過參謀李應試提醒他,或許可以將計就計,出奇兵偷襲。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李如松率兵來到肅寧館舉行所謂“封貢大典”,對小西封貢。小西派遣二十幾人迎接,不料李如松突然下令拿人,日人一時慌亂,被明軍拿下三人,其餘的逃回小西處彙報。小西覺得奇怪,問和談人員:“是不是翻譯沒有把事情說清楚,導致李提督誤解?”於是又派親信前往解釋。李如松使用迷魂計,對他們撫慰備至。 正月初六,李如松率兵來到平壤城下,小西以為明軍接受劃界條件了,興奮地派部下夾道迎接,而李如松卻要佈置將士整營入城。小西部將看出破綻,登城據守,決戰在所難免。 正月初八黎明,戰鬥開始。李如松以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攻七星門;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攻普通門;副總兵祖承訓、遊擊駱尚志與朝鮮兵使李鎰、防禦使金應瑞攻含毬門;遊擊將軍吳惟忠和副總兵查大受攻牡丹亭。李如松率領親兵百餘騎進逼城下,指揮戰鬥。戰鬥非常激烈,根據《萬曆三大征考》記載,當時“倭炮矢如雨”,軍中稍微有人退卻,李將軍就親斬退卻者,並挺身向前高呼“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霎時火藥併發,硝煙彌漫空中。戰鬥中遊擊將軍吳惟忠犧牲,李如松的坐騎被炮擊斃,但將士們愈戰愈勇,“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平壤收復。 朝鮮海軍龜船大破日寇 這場戰爭中,日軍在陸路上佔優勢,但是朝鮮水軍卻不容他們小看。尤其是李舜臣指揮的幾次水上戰鬥,更是讓日軍吃盡苦頭。 李舜臣被任命為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他上任以後,加緊補充水師,製造大量火藥、武器和戰艦,為戰爭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尤其是建造了新的水上戰艦———龜船。 龜船船身長19米多,寬4米多,用堅硬的木料做成船身,上面覆蓋著一個用硬木製成的外殼,再鋪上鐵板,就成了鐵板船。鐵板上面留有十字形的窄路,其餘部分插滿了刀子和錐子。遇到敵人的時候,用乾草把船蓋住,敵人攀登龜船時就會被刀子和錐子刺死。龍頭和船身上鑿有槍眼和炮穴,槍炮能同時從龍嘴和四周發射,龍嘴還能噴煙霧迷惑敵人。龜船的船身大,船中心低,能裝載很多的水和糧食,所以不必擔心長時間的運行和戰鬥。有了這麼多的優點,龜船成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戰艦。 1592年5月1日,李舜臣得知玉浦港停靠著50餘艘日本兵船,船上的士兵大都上岸搶劫百姓財物去了,他立即指揮90多艘龜船去偷襲日軍。日軍過了好大一會兒才看清那群“烏龜”原來是戰艦,頓時慌了神。李舜臣一聲令下,千百道炮火撲向日船,轉眼間40餘艘日船被炸毀、擊沉,士兵傷亡不計其數。李舜臣就是靠著這些龜船,率領朝鮮水軍取得玉浦、泗川、唐浦、唐項浦、安骨浦等海戰的勝利的。朝鮮水軍越來越強大,嚴重困擾日本進攻。 豐臣秀吉暴亡朝鮮之戰結束 平壤之戰後,日本人很快又緩過了氣。對豐臣來說,這是一場經過周密準備的侵略戰,明軍繼續前進受阻,李舜臣也因為朝鮮內部黨爭受到打擊,雙方進入對峙的局面,開始議和。不過事情並不像神宗想像的那麼簡單:神宗認為只要給豐臣秀吉日本國王的頭銜,這個“關白”就會對明朝感恩戴德,但豐臣要的是朝鮮和中國的國土。於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豐臣再次發兵侵略朝鮮,明朝又被拖入戰爭。再一次相持的時候,風雲突變,豐臣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7月9日突然死去,日軍大亂,戰火才算熄滅。此年閏四月初八,神宗為東征勝利向全國頒發詔書。http://mil.anhuinews.com/system/2005/02/21/001137677.shtml
2005-04-24 18:03:4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10-28 18:59:0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龜船在現代還在韓國的紙幣上當作圖案
2005-07-15 16:42:3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豐臣秀吉在1590年統一日本後,在1592年出兵朝鮮(文祿之役),遭到朝鮮各地義勇軍和李舜臣的朝鮮水軍的激烈抵抗,同時明朝也向朝鮮派出了援軍,於是休戰。不久後談判破裂,1597年再度出兵朝鮮,史稱文祿·慶長之役。其對朝鮮的進攻實際上是對中國進行侵略計劃的第一步,但因為在朝鮮的統治崩潰而最終失敗。
大事記:
1592年
5月: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統10余萬軍,於釜山登陸,陷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yán言)奔義州,遣使向明朝求援。
7月:日軍占朝鮮王京,大掠,北逼平壤。副總兵祖承訓渡鴨綠江帥師援朝鮮,戰於平壤,敗。祖承訓僅以身免。中朝震動。
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詔天下督撫舉將材。
9月:明朝詔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充防海禦倭總兵官,其弟如柏、如梅為副總兵官,開赴朝鮮。
1593年
1月:總兵官李如松援朝之師複平壤、開城,進攻王京(今漢城),遇日軍於碧蹄館(今漢城西北),敗績。
2月:李如松焚日軍糧倉粟數十萬。
4月:日軍以乏食棄王京而退。於是沈惟敬(嘉興市中無賴,應募而來者)封貢之議行。
5月:日軍退據釜山。時四川參將劉綎率軍五千赴援朝,詔以副總兵從征。
6月:沈惟敬歸自釜山,同日使小西飛來請和。
7月:明朝詔援朝兵還以進行日本封貢事,撤李如松大軍還,只留劉綎及遊擊吳惟忠合七千六百人分扼要口。以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又撤吳惟忠兵,只留劉綎兵防守。
9月:朝鮮國王李昖(yán言)上表謝援救複國,然是時,日軍猶據釜山,石星一意主和。
12月:明朝命薊遼總督顧養謙兼理朝鮮事,召宋應昌、李如松還。
1594年
10月:日本議和使小西飛至北京。
1595年
1月:明朝遣使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令沈惟敬偕往。
1596年
4月:朝鮮正使李宗城以貪淫,為日本守臣所逐,奔還王京(今漢城)。事聞,詔逮下獄。
5月:明朝復議封日本。命都督僉事楊方亨、遊擊沈惟敬往。
9月:明朝封使楊來亨抵日本,豐臣秀吉怒朝鮮王子不偕來以謝。不受封,再擬侵朝鮮。
1597年
1月:朝鮮以日軍留釜山,遣使求援。
2月:明朝復議征日援朝。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南北諸軍。
3月:明朝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禦史,經略朝鮮軍務。以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禦倭。
5月:邢玠至遼。
6月:日本兵船數千泊釜山,漸逼梁山、熊川。沈惟敬率營兵二百出入釜山。邢玠陽為慰借,檄楊元襲執之,縛至麻貴營。自沈惟敬被執而嚮導始絕。
8月:日本破朝鮮閑山島、南原(為全羅道外藩,一失手,天津、登萊皆可揚帆而至)。守將副總兵楊元棄南原而走。日軍逼王京(漢城)。
9月:逮前兵部尚書石星下獄,與沈惟敬俱論死。後於1599年石星死獄中,沈惟敬棄市。
12月:援朝軍與日軍大戰於蔚山。
1598年
1月:明朝援朝攻蔚山之兵以日本行長之援兵驟至,諸軍聞之大懼。楊鎬不及下令,策馬先奔王京(今漢城),麻貴繼之,一時九將皆潰。副將吳惟忠、遊擊毛國器斷後,日軍乃還,輜重多喪失。楊鎬與邢玠詭以捷聞。時諸營上軍籍,士卒死亡殆二萬,楊鎬大怒,屏不報,只稱百餘人。贊畫主事丁應泰聞敗,至楊鎬處問後計,楊鎬出張位、沈一貫手書,揚揚自得。丁應泰憤而抗疏列敗狀,以首輔趙志皋力救,乃免逮,遣官查勘。
2月:邢玠益募江西水軍,議海運為持久計。於是都督陳璘以廣兵,劉綎以川兵,鄧子龍以浙、直兵先後至。邢玠分兵三協為水陸四路,路置大將,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各守汛地,相機而動。
6月:楊鎬罷職聽勘。
7月:豐臣秀吉死於京都。
9月:援朝兵與日兵戰於蔚山等處,互有勝負。
10月:總兵官劉綎、麻貴分道擊日軍,敗之。董一元攻倭新寨,敗績。
11月:日軍棄蔚山逃,明軍分道進擊。時行長、清正以豐臣秀吉死,皆欲逃。清正發舟先走。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遊擊馬文煥等皆其屬下。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諸海口。會日軍將逃,陳璘亟遣鄧子龍偕朝鮮將李舜臣擊之。鄧子龍素慷慨,所在立戰功。至是,年踰七十,意氣靡厲。駕三巨艦為前鋒,擊之於釜山南海。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舟,直前奮擊,敵死傷無算。他舟誤擲火器于鄧子龍舟,舟中火起。李舜臣來援俱戰沒。會副將陳蠶、季金等軍至,夾擊,日軍無鬥志,明軍焚其舟,日軍大敗。得脫登岸者又為陸軍所殲,焚溺者萬計。時劉綎方攻行長,奪曳橋寨,陳璘以舟師會擊,複焚其舟百餘。行長部石曼子引舟師來援,陳璘擊殺之,日軍揚帆盡去。
12月:日本殘兵複渡匿乙山,崖深、道淺,將士不敢進。陳璘夜潛入,比明炮發,日軍逃去。陳璘追擊,日軍無脫者。朝鮮之役曆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至是戰始息。
事記:
2005-04-24 18:03:3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Walter Liang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