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什麼會死,就佛家的觀點加以闡述
雖然對某些人而言,死亡很恐懼,但是這是每個眾生都逃不掉的事情
2005-04-17 23:10:43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請讀愣嚴經卷二,就如同波斯匿王一樣,人是會死的,但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想要知道嗎?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2005-04-19 17:37:4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既然"人"也是屬於世間的一種物質現象那"它"就一定會有敗壞的時候。
二千五百餘年前,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而降誕於世」,這個大事、這個因緣,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覺悟的真理。佛法,和一般的知識學問不同。一般的知識學問,大多注重表面的詮釋,是名相表解;佛法則注重內涵的透視,是終極、究竟。這就好像我現在把手掌伸在各位面前,按照一般的知識學問來說,這是手掌;從醫學上看,它是許多骨骼、肌肉、神經及細胞組織的合成品;從文學上看,它表現許多風度、姿勢及語意;從哲學上看,它蘊含某些命相、情誼;從物理學上看,它的伸縮綣曲代表許多引力運動……;總之,它是個實體,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東西。而佛法則像X光一樣把它透視成一個空虛的影像,是一種必然腐爛灰滅的空假之相。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我伸手向空中一抓,從一般的知識學問來分析,我抓到了些空氣、微塵,有動作與表相;從佛法來說,卻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因緣和合現象而已。
。我再舉一個故事給大家印證因緣的存在。
有一次,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
『眼睛是你嗎?』
那先比丘笑笑:『不是!』
彌蘭陀王乘勝追擊:『耳朵是你嗎?』
『不是!』
『舌頭是你嗎?』
『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是身體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體?』
『也不是!』
彌蘭陀王揚起臉了:『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實自在的本體,那麼,你在哪裡?』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問:
『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勉強回答:『不是!』
『門是房子嗎?』
『不是!』
『磚、瓦是房子嗎?』
『不是!』
『那麼床椅、樑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既然窗門磚瓦樑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不能代表這個房子,那麼,房子在哪裡?』
彌蘭陀王恍然而悟,這才知道因緣果報是整合不能分割的,是不能用邊見、成見執取的。房子要靠各種因緣的具備才能完成一棟房子,人也是諸般因緣和合而成為人;只要懂得因緣法,認識因緣的存在,處處種好因,時時結好緣,人生必能無往不利、所到亨通,現在我舉一句詩給大家參考:
「若人識得因緣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結論.. 世間因緣法,緣具則生,緣滅則散。
2005-04-18 12:02:3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去買本西藏生死書來看不就知道了.
2005-04-18 11:29:0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三世二重因果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造就有情流轉生死輪廻。當靈知心識離開肉體而且不再回來時就稱為死。緣起即生,緣滅即死。
----------------------------------------------------------------------------------------------------------------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行是過去造業。
(1)、無明:我們迷惑無知,對善惡因果不明白,於佛、法、僧三寶不明白,也不知不覺,這就稱為「無明」。在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
(2)、行: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發動心驅使身,口,意造業,此稱為「行」。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所以「行」就是業報,使我們投胎輪迴生死。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3)、識:眾生前生死時,名色(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散滅,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好像前世是人,死後轉生為烏龜,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因惑業導致,此「識」重新入胎。此「識」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識」。在南傳佛教只說為「識」,但大成佛教的唯識宗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死後,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識繼續活動,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陰身,它能夠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識」入胎後,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胞胎漸漸長成,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在這成長的過程中,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精神活動成為「名」,身軀的生長稱為「色」。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名」,身軀稱為「色」;但當胎兒生長時,六根未具,精神與物質的活動,稱之為「名色」。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而特別給予的名稱。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長,六根生出來後,就有「六入」。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稱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識」從此生起,像樹根能長出樹木,故稱為「六根」。六根成長依胞胎,成長圓滿之後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觸: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成為「觸」。此事一個心理作用,成為「心所」,並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捨受。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一直到「受」,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現在承受到果報,而使我們擁有之。
第二重因果:現在因到未來果。
現在因:愛、取是現在迷惑。有是現在造業。
(8)、愛: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對於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因為有了受就有「愛」,對這個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讓它看東西,肯定它受不了,會覺得很辛苦。眼睛整天愛看東西,對境界貪愛不以受為苦,使我們對這個貪愛產生種種的執著。此貪愛有很多種,主要有兩種:一者、境界愛,比如我們對於所看到的東西起愛染心;二者、自體愛,即是我們貪愛有一個「我」,貪愛這個身體是「我」。由此貪愛引發一切煩惱而起種種造作。
(9)、取:由於這個貪愛心加深執著,不願意捨離,稱為「取」。不止不願捨離,還希求將來獲得更多,即是希求將來有。取可分為四種:一者、欲取:即是我們執著,希望獲得更多自己貪愛的東西,稱為欲取。二者、見取:對於我們的知見、思想起貪愛,追求更豐富的知識,認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優勝的而執著它,稱為見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種貪愛,執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脫,能得福報等等。四者、我語取:此是對我的貪愛。這些執著都是貪,是我們過去的業習,現在顯現出來。比如你有抽煙得業習,現在眼前有一隻香煙,就對他起貪愛;沒有抽煙業習的人,就無此貪。我們過去有種種業習,現在境界當前,就起種種貪愛。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瞋、癡等種種的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特別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因為我們渴求、貪愛、使到將來它形成果報,固在十二因緣中,貪愛占很重要的位置,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10)、有: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將來擁有許多東西,因執著而產生了將來之「業有」,稱為「有」,這個「有」又稱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業報;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業報;三者、無色有:既是無色界的業報。此(業)有由愛、取(煩惱)所發動之身、口,意三業而生之新業因,令此生死後,再生之識得到滋潤。
未來果:生、老死是將來的苦果。
(11)、生: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將來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貪生怕死、厭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說五蘊之十二因緣相續,無有窮盡,它形成一連串的因果。
十二因緣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為造業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識;因為入胎,名色就展開活動,它擴展、擴大,就產生了六入;胎兒的六根圓滿後就出世,然後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根、塵、識和合產生觸的心理,有了觸就產生受,過去我們貪愛的業習就會引發出來,愛即生;愛加深就有取,使我們希求它再來、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將來的業,促使我們再來生,再來死。
這十二因緣就是有情眾生的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它的流轉並不是直線式,而是一個輪轉。既是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現在的愛、取,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它一直循環不息,周而復始。在十二因緣中,我們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後我們就要受業的果報—苦果。在受苦果的當中,我們繼續迷惑,繼續造業,造業後又再受報,這樣的循環作用,稱為十二因緣的流轉。
(http://book.bfnn.org/books/0231.htm#a02)
2005-04-18 07:20:2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無知者 1 · 0⤊ 0⤋
搞"輪迴"囉!!!
2005-04-18 05:59:2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千里不留名 7 · 0⤊ 0⤋
◆人為什麼會死
因為世間無常,每件事物都在變化,因此有所謂生、老、病、死,等人生不可避免的問題。
但是,「死」只是以眾生的立場而說的。人,因為有分別心,故有生與死的差別相。
但是,更深入而言,沒有所謂生與死,生與死只是個假相而已。
當你死了,其實你又去投胎了。
當你出生了,其實你從別的世界投胎而來。
但這一切,都只是形體在變化,而沒有所謂的生與死。
這也可以說,生死不可怕,因為他只是個假相而已。
2005-04-18 05:40:2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