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小弟我對兵學很有興趣 對一些中國歷史兵學家也有研讀一些
可是說到外國兵學家 小弟我一竅不通手邊也沒任何資料=.=a
最近也沒時間翻書找 所以想請對兵學有研究的大大們幫我解答
人家說要讀外國兵學 要先讀克勞塞維茲跟約米尼的兵學思想
就煩請各位大大幫小弟介紹這兩位兵學家的兵學思想了!! 謝謝!!

2005-04-17 14:05:4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愷徽 1 in 政治與政府 軍隊

5 個解答

 普魯士的「孫子」/ 克勞塞維茲 和約米尼並列為近代西方兩大兵學家的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比約尼米年輕一歲,但出身與際遇卻有明顯的差異。 克勞塞維茨家族是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小貴族,他的父親曾隨腓特烈大帝出征,他自幼便在軍人世家特有的環境中長大,十二歲時即加入陸軍。*曾被拿翁俘虜 一八○三年,克氏自普魯士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為當時陸軍大學校長沙思霍斯特的得力助手,沙氏正受命著手軍事的改革,但改革的工作受到保守派的阻撓,師生二人為此感到有志難伸。不久,克民告別恩師隨軍作戰,遺憾的是,在普法交戰中,他非但未能立下戰功,反而在耶拿戰役中,被拿破崙浮虜,度過了三年的戰俘生涯。從此,他對拿破崙即抱著欣賞而又痛恨的態度,在這段鬱鬱不遂的時間裡,克氏從失敗的教訓中,擷精取要,擬定了他的名著《戰爭論》的架構。 一八○七年,克氏自戰俘營歸國,再次參與軍制的改革工作,並成為陸軍大臣沙倫赫斯特﹙Scharauharst﹚將軍的參謀。一八一二年,普魯士與法國締結同盟,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對拿破崙百般卑屈,使克勞塞維茲大表不滿,除上書國王抗議外,並憤而與其他三十幾位軍官辭職,出走俄國,並加入俄軍,成為俄國的軍事顧問。在法軍征俄時,他曾在布羅地諾﹙Bordino﹚與約米尼兵戎相見,他目睹法軍安全渡過貝爾齊納河﹙Berezina﹚的情景,印象深刻。約米尼當時即為賴由元帥的參謀長,渡河攻擊的計畫亦出自他的手筆。*滑鐵盧會戰揚眉吐氣腓特烈成為三世迫於國內的壓力,加以拿破崙對同盟國家亦以一副征服者君臨天下的姿態,頗令與國難堪。於是,他撕毀和約,於一八一三年再度向法國宣戰,克勞塞維茲和其他軍官秉於愛國熱忱上立即兼程返國,加入普軍,當時法國已因征俄遭逢風雪,困蹙而歸,元氣大傷,終在滑鐵盧會戰中,遭受致命一擊。在此次會戰中,克氏正檐任第三軍團的參謀長,雖然沒有赫赫戰功,終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戰爭結東後,克勞塞維茲開始軍事學的研究,他繼續寫作早先的《戰爭論》﹙Vom Krieg﹚ ,並擔任萊因洲新成立軍團的參謀長,一八一八年他被任命為陸軍大學的校長,並得以晉升少將。由於克氏曾有出走俄國的紀錄,國王和陸軍的保守分子為此不再重用他,克氏雖晉升少將,卻因此而被閒置了十二年,一直未再升以重要的職務,遑論大軍元師了。不過,克氏在仕途上的失意,卻使他有更充裕的時間,從事戰史、戰例的研究,他對戰爭的本質,有十分精闢的見解,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現象」,戰爭為政治目的而進行,戰爭的後果,亦具有政治的意義。 *「大戰略」思想應運而生故任何一重大的戰略計畫,不能純以軍事現象來研判,也不可以純軍事計畫去解決。他的論點,做發了後世「大戰略」的思想,蘇俄即引為軍事、政治思想的基礎。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由老毛奇元帥發揚光大,毛奇是普魯士的名將,他以克氏的思想架構,做為指揮大軍、擬定戰略的根據,從而打了三次大勝仗,而成為「德軍建軍之父」,但他不敢專美,反而處處宣揚克氏的《戰爭論》,稱許克氏,使這本兵學鉅著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也因此,克氏被認定為德國軍事思想的靈魂。有名的「希里芬計畫」,以克氏所主張的「目標集中,兵力集中」、「行動採取最大速度」的兩大原則,做為計畫的精神,更使克氏的思想在德國近代建軍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克勞塞維茲一面強調防禦是戰爭的較佳形式,一面又指出,只有攻擊才能達到戰爭的積極目的。這種攻、守互用的戰略思想,其實與約米尼「內線作戰」的思想,異曲同工,從歐洲到美洲以至東方國家,百餘年來的戰爭,攻、守一體的模式,已大量被採用,這毋寧是克氏的啟迪。*掌握戰場的不確定性一八一○年,克氏一面擔任原職,一面又成為普魯士宮廷的軍事講師,他將《戰爭論》的精華編為成《戰爭原理》一書,為皇太子講授軍事學,可惜這段因緣並未能使他獲得較佳的際遇。 克勞塞維茲認為戰爭不能以「設計」來主導,因為戰場狀況瞬息萬變,「計畫」將使兵力的運用受限,最佳的計畫即是掌握戰場上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這可說是西方近代戰爭有關情報作戰的發軔。克氏喜歡將戰爭與繪畫相提並論,他的戰爭思想已脫出純軍事的範疇,而摻入倫理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他以「頂點」﹙Culminating Point﹚的觀念,來說明臨機應變的重要性,他說:「除了兵力的適時集中、機動以外,最具有支配性、控制性的還是作戰的意志。」他特別注意戰況危急,戰爭失利,指揮官所應採取的作為,如何從劣勢中扭轉不利,即以意志力及有限兵力,採取積極行動,判斷敵人的弱點,予以致命的一擊。但他也不是個絕對攻勢主義者,他的這種理論,其實並無矛盾之處,他認為支配戰爭的「窮極法則」,是以破壞敵人戰鬥力的行為,為支配的最高原則,即使是弱者,對於優勢的敵人,也有公平的抵抗機會。戰爭本為屈服敵人意志,實現自己意志,所使用的暴力行為。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學,為近代西方兵學中最重要的戰爭哲學。他在《戰爭論》中有一段話,甚值國人參考。*全民戰爭的論點他說:「政府必須體認,國家的命運不能寄託在單一的作戰結果,縱使是決定性的會戰,因為,在失敗之後,常會因內在無窮的意志,與敵人攻勢的不能持續,而有轉機。因此,無論這個國家是如何弱小,它仍不應放棄最後的努力,否則無異未戰先敗,不戰而屈。」他與約米尼對「全民戰爭」都有共同的看法,在《戰爭論》中即有專章討論,這與他們的戰爭經驗自然有關。 但對東、西方國家的啟發與影響,則毋庸置疑,所謂「後備動員」制度,即源之於斯。 一八三○年,克勞塞維茲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他調任砲兵指揮官,不久,又升任波蘭軍團的參謀長,遺憾的是,克氏長才尚未發揮之時,翌年,便因感染霍亂而與世長辭,他的皇皇鉅著雖由他的妻子出版,可是卻不曾暢銷,直到一八五六年後,才在毛奇元帥的力薦下,而成為兵學典範。由於克氏一生都在陸軍中度過,所以他的論點便有偏頗陸軍之嫌,而他的軍旅中,也未曾觸及後勤方面的參謀業務,更未擔任過大軍作戰的指揮官,所以他對補給線等有關後勤的問題,亦未加以著意。不過,有限的軍旅理念,並未使他的名將地位受到影響,近年來,更有人將他與我國的「孫子」並論,稱許他為德國的「孫子」。========================================= 西方兵聖/約米尼 「天之所以生拿破崙,即是要以他做全世界的榜樣,讓所有的政治家和軍人,知其可為與不可為者。」 曾在拿破崙麾下,擔任過准將參謀長的約米尼﹙Autoine Henri Jomini﹚如是說。*《戰爭藝術》兵家必讀約米尼與克勞塞維茲同為近世兩大兵學家,他的《戰爭藝術》一書,至今仍為各國兵家必讀的教本,我國三軍大學的學官們也是人手一冊的口誦心維,其在戰略兵學上的地位,可見一斑。約米尼生於瑞士,他一生中曾在三個國家的軍隊中服役,初於瑞士,後投效拿破崙,先當後勤補給的軍官,再任一般參謀,他的戰略涵養並未獲得發揮的機會,直至受到拿翁的大將賴由﹙Marshal Ney﹚元帥的賞識,才畀予參謀長的職務。賴由元帥對這位年輕參謀長的戰略涵養十分賞識,鼓勵他將著作出版。當時,約米尼己將菲特烈大帝和拿破崙兩人的治兵、用兵之道,做出系列的比較研究。在賴由元帥的協助下,約米尼得於一八○六年九月在梅茲﹙Mainz﹚晉見拿破崙。根據約米尼的自述,當時拿翁正在構思耶拿會戰的計畫,約米尼在晉見結束前,向他說:「四天後,將在班堡﹙Bamberg﹚恭迎皇帝。」拿翁反問:「是誰告訴你,我要去班堡的?」約米尼微笑回答:「根據日爾曼的地圖和您在馬雪哥、烏爾門戰役的經驗,研判得知。」 後來,耶拿戰役中,拿破崙的作為竟與約米尼的研判不謀而合。遺憾的是,約米尼並未因之而受到特別的賞識。*他的國籍令人不悅一八○八年,約米尼跟著拿破崙遠征西班牙,接著又到奧地利,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中表現非凡。其後,他又隨軍至俄國征討,他的才華橫溢,賴由雖對他信任有加,卻不能使他獲得更高的職位,他的國籍,使帝國參謀長貝提爾不悅,拿翁也未能信任他。為此,約米尼憤而數度辭職,卻又一再被慰留。但也一直不能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大軍作戰指揮官職,他受到法軍同僚的排斥,停滯在准將的階級,始終與少將無緣,遑論元帥的職位了,而大部分才能比他差的法軍軍官,卻能晉升元帥。不過,他在悒悒中專心研究拿破崙的戰略、戰術,成為拿破崙思想的權威,後世兵學家如此稱許他-「天才所以生約米尼,即是要讓他擔任教師,告訴世人,拿破崙成與敗的教訓。在歐洲戰史上,拿破崙是最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但最了解拿破崙的莫過於約米尼,他可說是拿翁思想的代言人。但他雖推崇拿翁在戰爭方面的作為、成就,卻不喜歡拿翁浪漫的、唯我獨尊的行事作風,所以他也是拿破崙的批評者。他最崇拜的反而是菲特烈大帝。*未受正規教育,見解客觀 約米尼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軍事教育,但卻因此使他對戰爭有了更客觀的見解,他不像一般軍人鑽入軍隊細務而封閉自陷,他站在宏觀的角度,俯瞰拿破崙的天才作為與浪漫,並從歷史的事實,爬梳出戰爭的原則。他說:「戰爭的確有幾條基本原理,如善用之則必可成功,反之則必敗。」 他將戰略歸類出四條基本原則:一、將兵力迅速機動移至戰場決定點上,藉戰略之行動,確保己方之聯絡線,並威脅或 切斷敵方之聯絡線。二、以優勢兵力,擊滅劣勢敵軍。三、將己方兵力重點,投注於戰略要點上,或敵之弱點上。 四、一旦主力投入戰爭,各部隊須能密切協調聯繫,配合行動,方可發揮戰力,獲致最 大戰果。* 成為我國軍戰爭十大原則 這四項原則,經後代兵學家彙整為:目標原則、安全原則、集中與節約的原則、機動原則、合作原則。我國國軍教範的「戰爭的十項原則」即悉數納入。 約米尼特別強調戰爭的藝術,他所訂的原則須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運用,才能有效。他十分重視戰史的研究,從戰史中,他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戰爭藝術的理論,騎唯一合理的基礎就是戰史的研究,戰爭固然具有一定數目的原理和規律,但是它可使一位天才,在對戰爭的指導上,知所取捨。他認為,戰爭不能純以科學的計算來決定其勝負。早在一八○四年,約米尼出版他的第一本軍事著作《大軍作戰論》時,他便對戰爭中的「內線作戰」,特加闡析。所謂內線作戰,即是居中央位置的己方對兩方面之敵的作戰,在己方兵力不足,或處於劣勢之際,採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常可擊敗優勢兵力的敵方。因已方處於內線,故能集中,其補給、聯絡也較容易,可藉此而交互集中主力,迅速投注於敵方的弱點上,攻守互用,切斷敵方的聯絡線、補給線,而各個擊破,藉以扭轉戰局。而敵方因處於外線,其聯絡線、補給線必然較為綿長,指揮、掌握也不容易,在備多力分的狀況下,難以四面兼顧,從而暴露出弱點,這正是居內線的一方,掌握破敵的契機。*「內線作戰」無人出其右 約米尼的「內線作戰」理論,其實也是從戰史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對當時乃至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無人能出其右,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圭臬。即連海軍戰略家馬漢,也自承受約米尼影響甚深。 約米尼雖偏重內線作戰,但也並不否定外線作戰的優點,但其重點在作戰線的選擇,與絕對優勢兵力的指揮、掌握、協調、聯絡上,否則便可能遭受各個擊破,終至失敗的後果。約米尼對「將道」的研究亦見用心,他認為將才必須具備精神上的勇敢,能夠作重大決定的能力,以及物質上的勇敢,不怕任何危險的膽識,並能活用攻防的方式。他所主張的內線作戰方式,即是以主力遂行攻勢,以少數兵力遂行守勢,運至主力決戰成功為止,與「將道」的精神相契。他對戰爭的準備與計畫,在法軍中無人能與之相媲,這也是賴由元帥再三挽留他,不讓他辭職的原因。他一再提醒拿破崙要注意補給線的維護與暢達,對補給品的來源與囤儲更不能大意;惜拿破崙自信太過,把他的勸告當做耳邊風,果然,在征討俄國時,遇上莫斯科大風雪和大火,在後援補給匱竭,而沿途蘇俄農村糧秣盡失的情況下,拿破崙大軍倉皇後撤,元氣大傷,而種下日後帝國崩潰的原因。*在法不得志,出奔俄軍在法軍不得志,卻聲名遠播的約米尼,在一八一三年八月,離開賴由元帥,出奔俄軍,投效在俄皇亞歷山大的麾下,擔任亞歷山大的軍事武官,並得以晉升中將。後來,又被俄皇賦予俄國軍制改革及軍事教育的規畫工作,從此平步青雲,先在聖彼得堡成立陸軍大學,又任俄國政府的政治及軍事顧問,並晉升為上將。雖然約米尼從法軍陣營中脫隊,投入俄軍,但由於他是瑞士籍,又未獲拿破崙運用,所以他並未被罪以「叛國」。一八四八年,他從俄軍中退役,法國民眾仍迎接他回巴黎。一八六九年,約米尼病逝,全世界兵學家均一致稱頌他為「西方兵聖」,與東方兵聖「孫子」相互輝映。

2005-04-17 14:08: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克氏論軍事天才把“勇”列為第一位,指出戰爭為危險的領域,所以認為「勇敢」是軍人的首項要求,克氏的重勇過於重智,他似乎是認為勇者必有智,而智者則不一定有勇。與孫子論將時則把「 智」列為第一位,是十分不相同的,克氏強調戰爭具有不確實性,主張有時應不惜冒險,以戰求勝。

2006-05-21 11:22:5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冰月 2 · 0 0

麥克阿瑟
拿破崙
中國孫子兵法也不錯

2005-04-17 14:49:1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David 1 · 0 0

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之戰爭論,雖然是一部一百五十餘年未經整理有關戰爭理論的初稿,但歷經許久以來世事滄桑的考驗,其存在之價值確如近世德國有名之兵學家羅辛斯基(Herbert Rosinski)所說的:「戰爭論是到現在為止,所曾僅見的最深入、最淵博、最有系統的戰爭研究」。綜觀自十九世紀以來,克氏思想影響了普奧、普法、美國內戰、美西戰爭、俄土戰爭、日俄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西方軍事思想之主流,而被尊為西方之兵聖,此項成就也達到了他最初想寫一本「不致於在兩三年後即被遺忘的書」的本意了。然而克氏的時代背景,正值康德(Immannel Kant)的哲學為日耳曼的思想重鎮,黑格爾辯證法風行一時,所以他的論析均參雜了一些「玄學」(Metaphsics)的推理,而令一些只求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的讀者難以理解,克氏真誠希望後世讀者們要從全書的結構中去發現它的真義。茲就全書中,以個人愚見提出幾點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戰爭性質

克氏認為戰爭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另一種存在形式(the other form of being),和任何其他存在形式一樣,導源於一種基本概念(idea),但卻有其真正的現實性。更由於克氏本身親身經歷拿破崙戰爭悲慘過程,因此在他的思維氣質上充滿了實用主義。於是克勞塞維茲把戰爭看作是一種「暴力行動,以強迫對方滿足我方之意志的行為。」換言之,暴力是手段,屈服敵人意志是目標,所以暴力應推到其最大的限度。他痛斥不流血戰爭的舊觀念,並認定「把一種節制(Moderration)」原則引入戰爭哲學之中,實在是一種荒謬的想法。他特別讚賞拿破崙迅速使戰爭像一隻脫韁之馬奔馳到敵人屈服為止。克氏的這種絕對暴力思想,不僅使他自己的思維產生混亂,也誤導了後世許多人走入歧途。筆者認為以野戰指導眼光而言,克氏見解正確,但就戰爭指導立場來說,戰爭既是政策的工具,就應該恪守政策之分寸,為政策最大利益而服務。一九四三年元月羅斯福與邱吉爾宣布要德、日、義作無條件投降政策,不但延長了戰爭的時間,增加了生命的血價,更種下了今日東西方動亂的禍因。所以英國近代兵學家富勒將軍(Gen Fuller)批評克勞塞維茲最大的錯誤就是他始終不曾認清戰爭真正的目標是和平而非勝利,勝利只是達到這種目標的手段而已(見Gen Fuller所著The Conduct of War)。克氏從來不曾考慮到暴力對於和平的影響,「和平」一詞在整個戰爭論八篇中一共只出現過六次而已。

二、戰爭與政略之關係

克勞塞維茲對於軍事理論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對於戰爭與政策之間的關係特別重視,亦為「戰爭論」全書之菁華。他說:「在一切的環境中,戰爭都不應當作一種獨立的事物來看待,而要當作一種政治性的工具。」他又強調:「戰爭不過是政治關係的一種延續,但卻加上了其他手段的混合。」為了達到所謂的政治目的,克氏在其晚年又倡導「戰爭的二元性」(the dual nature of war)他根據戰爭的目的而把戰爭分為二大類:

(一)以完全擊敗敵人為目的的戰爭,又可以分為二類:

1.使其不再成為一種政治組織。

2.迫使對方接受任何條件。

(二)以奪取領土為目的的戰爭,也可以分為二類:

1.想保持所征服的領土。

2.作為和平談判的籌碼。

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前者是總體戰爭,後者是有限戰爭。由於人類社會結構的變遷,整體而言在菲特烈大帝(一七五六~一七六三年)以前,王朝戰爭是有限性的,自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崙戰爭變成了總體性的人民戰爭,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帶給人類災禍之慘烈還是印象猶新,而到了今日八十年代核子武器的尖端擴展其無限的殺傷力,動咎甚至引發人類的滅亡。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奧古特(Robert Endicotl Osgood)教授在「有限戰爭」(The Limited war)書中,強調「分度嚇阻」憑藉各種不同之權力因素使戰爭有限化,來達到政治第一的目的(pslitical primacy)。

三、精神因素在軍事上之價值

在克勞塞維茲之前的兵學家,幾乎都忽略精神因素在軍事上之價值,他們忘記了作戰是高度的「心靈工作」,克氏非常排斥同時代的比羅(von Bulow)純幾何的軍事觀念,也非議約米尼(Jominii)呆板的原則化。克氏強調:「精神諸力貫注於戰爭全體,全部戰鬥力受其操縱,更與左右戰爭方向的意志,緊密相結成為一體。」他接著闡釋:「戰爭的主要精神為將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軍隊的國民精神。」將帥的才能在於膽識與堅忍,軍隊的武德在於勇敢與嚴格;軍隊的國民精神在於同仇敵愾之心和一致的思想,近乎我國孫子所謂:「令上與民同意,可與之生,可與之死。」的境界。先總統 蔣公認為精神因素在作戰中具體的表現有下列三點:

(一)研究敵人可能的錯誤,本項又可分為三點:

1.要使敵人的構想錯誤,即是孫子所謂的「勝可為也!」

2.要使敵人的判斷錯誤,即是孫子所謂的「勝不可為也!」

3.要使敵人的行動錯誤。

(二)自己勇敢行為所造成的印象:此種素質為偉大軍事領袖的第一先決條件。

(三)絕望中的奮鬥:即使在最慘痛的不幸和失敗風暴之下,也仍能維持其生存。

但是克勞塞維茲也並非純「唯心論」者,他認為作戰的層面愈高,部隊的數量愈大,精神因素所占的比重就愈降低。他說:「即使是才能最佳的將軍也還是難以擊敗兵力比他多一倍的敵人。」所以李德哈特稱他為「數量教主」(mahdi of Mass),事實上,克氏所指的數量應作廣義的解釋,應該就是拿破崙所揭示的:「決勝點兵力比敵人優勢」的問題,如果這樣,此種數量的優勢定可激起精神上無比的勇氣了。

四、論摩擦

依據康德的思想路線,戰爭應該都趨於「絕對」(aboslute)的境界,但事實上,人類戰爭都變成現實戰爭(real war)的一種,克勞塞維茲以物理學中「摩擦」(Friction)觀念來作為解釋的基礎。他說:「戰爭的指導很像一種具有巨大摩擦的複雜機器的運轉,那些組合在紙面上是很易於計畫的,但須憑藉很大的努力才能執行。所以指揮官的自由意志和智力隨時隨地都會受到阻礙,為了克服此種扺抗也就需要顯著的心靈和精神力量。即使如此,許多良好的理想還是會被摩擦所毀滅。」摩擦由於以下的幾個原因而產生:

(一)戰爭的或然性:因為戰爭是敵我雙方意志的決鬥;是所有錯誤的累積,而勝利的一方,往往是嚴重錯誤較少的一方。

(二)情報的不確實:敵情為「戰爭之霧」(the fog of war)往往迷濛不清導入歧途。

(三)戰爭的恐怖景象造成身心的震撼,以及難以置信的體力勞苦和精神壓力。在這樣的氣氛中:「理智的光線受到屈折」。

要克服這種摩擦,最重要的是「握機」,能「知機者為智將,握機者為名將,造機者為神將。」這當然都是一種「天才」(genius)的表現。「天才」就是一種記憶力、理解力、分析力和決斷力的綜合,但更重要的是嗅覺力,也就是第六感。

五、防禦是較強戰鬥方式之探討

在「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茲幾乎用了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來討論防禦問題,並且一再強調,防禦比之攻擊要算是一種較強的戰爭形式。他的論點是這樣的:「防禦的目的在保守(perserve),保守總比攻擊要容易一點。」他又說:「防禦是一種延遲的攻擊,在這種行動中又可分為二個階段,一為消耗,二是反擊。」克勞塞維茲說:「僅當我們的弱點必須強迫我們如此時,我們才可以使用它,等到我們自己感覺力量已經較強,足以達到積極目標時,我們就應該馬上放棄這種形式了…若無一種攻擊性的反擊,則防禦就不可以想像。」我們可為之作這樣的結論:「防禦的目的就是為了攻擊!」克氏引證一八一二年法俄之戰以及一八一五年滑鐵盧(Waterloo)會戰來證明。我們就野戰戰略觀點來說,攻防是一體的,有防禦方面之節約,才能有攻勢方面之集中,有防禦方面之消耗和拖延才能改變敵我優劣形勢之轉換。如果徒執杜皮克(Col,Ardantdu picg)福煦(Foch)之流的純攻擊理論而用兵,那可能會誤盡蒼生。就國家戰略而言,俄國對拿破崙,蘇聯對德國,以及我國對日本作戰,都運用了克氏「防禦是較強作戰方式」的論點而獲勝,今日我們反共復國戰爭「戰略守勢,戰術攻勢」之指導亦能合此義,尤其在核子戰略下「防禦確是比攻擊較強之作戰方式。」

六、結論

戰爭論共八篇一百二十五章,除了第一篇第一章經過修正以外,大部分都算是初稿。但是百餘年來,他這套以哲學的思維辨證,歷史的歸納演繹理論,幾乎整個支配了東西方的軍事思想。一般說來克氏是一位尊理性而反教條的思想家,特別重視從經驗中獲取教訓而擴大指揮官們的判斷視野,這種邏輯尤其符合今日之潮流,然而人類的思想絕不是上帝的聖經,「太陽底下豈有完美的東西」。各種理論是隨著時、空和科技而轉變,克氏本身也強調「戰術之改變會影響戰略」,尤其今日核子時代來臨,軍事思想上更有許多革命的改變,吾人研究前賢理論切要剖析其「所以然」之因素,參酌現行各種條件來作為指導戰爭判斷之依據。


約米尼為西方十九世紀著名之兵學家,其不朽巨著《戰爭藝術》是他思想之結晶,其個人亦為近世紀軍事思想第一位創始人,對後世兵學思想之規範與發展影響深遠,後人稱之為「西歐軍事界之兵聖」凡研究軍事學術的人,應該要具備:對軍事思想影響的探討、對戰史的研究、對戰略、戰術方面的磨練,以及對武器科技的新知。其中,對於軍事思想探討方面,尤其居於重要的地位,因為思想畢竟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指針和動力。我們仔細研究,可以發現歷來能在這方面有所成就的人不少,但是,真能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而且至今尚為我們後代軍人,列為研習對象的還是不多。在東方,要以2,500餘年前的孫子為第一人,其兵法13篇,永垂千秋萬世,歷久而彌新,除詳述用兵諸原則外,對戰爭哲理之闡述尤為精闢;而在西方則應推十九世紀初,普魯士的克勞塞維茨和瑞士的約米尼為代表,他們的軍事思想和主張,不僅在過去,以及在今天,甚至到未來,都還有許多不朽的存在價值,值得我們用心地去探討、研究、體會,以為創造與運用的參考。
約米尼對於攻防並無偏愛,他認為在戰術上的利益、攻擊與防禦的利害相等。他把防禦分為兩種:一種是消極性被動的防禦;另一種是積極性的防禦,也就是攻勢防禦。前者不可能獲得戰勝;後者如巧為運用將是非常有利的作戰方式。在比較劣勢兵力行攻勢防禦時,可能抵銷敵軍之兵力優勢,因為攻者想速戰速決以求勝利,而防者則力求避免與敵決戰,攻者企圖使兵力集中,而防者儘量迫敵兵力分散,防者以各種手段迫使敵軍兵力分散戰力耗損後,乘敵疲憊之際,即適時轉取攻勢迫敵決戰,故攻勢防禦是兼具攻擊與防禦兩者的利益。約米尼強調,對重要地點應集中兵力採取攻勢行動,而在次要方面,則以極少兵力行守勢作戰,直到主力方面作戰成功為止,這也是現代所謂節約原則。同時,他主張主攻方面的成功,有賴於助攻方面的成就,這就是合作原則,約氏認為攻擊與防禦要互相配合,不論是同一時間內此攻彼守,抑或先採取守勢再轉移攻勢,都符合攻防互用之道理,他說:「統帥最大的技能,就是如何交互活用攻防兩種方式,對防禦戰應用到恰到好處而伺機立即反攻,以爭取主動的地位。」現在這點看似老生常談,可是在當時的確是約米尼的卓見。
強調機動的重要性
約米尼在《戰爭藝術》的書裡,雖然很少用機動這個名詞,事實上他所謂的迅速行軍,其含義就是機動的意思。約米尼認為處於內線的軍隊,占有中央位置,握有控制時間與距離的利益,應乘敵人兵力分離而不能相互支援之際,集中兵力用迅速的機動,適時將主力投於決戰方面,亦即以我之主力打擊敵軍之一部,或者先以數縱隊採取廣正面前進,使敵無法判知我的企圖,待至適當時機即突然集中兵力於我所望之地點,選擇敵軍之一部或配置薄弱處與敵決戰。此項行動之目的,在先以我之分離誘致敵軍之分離,待敵兵力分離時,我復於所選擇之地點迅速集中,以形成我兵力之優勢。無論採取先敵集結或先行分散再突然集結,都有賴於機動力,所以他說:「當決戰的時候,各兵團要能迅速集結兵力以形成優勢,這種交換使用離心(內線)和向心(外線)行動技術,乃是一位大將用兵的真正奧秘。」他並且指出作戰中「時間」與「空間」兩大因素與機動的關係,他說:「作戰時對時間與距離的關係若能精確計算而採取迅速的機動,則儘管看來似係非常危險的行動,經常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注意安全措施
約米尼特別注意作戰中之安全措施,他指出:「拿破崙每次企圖遮斷敵人退路時,事先對於自己的退路總有一個妥善的安排。因此萬一戰局逆轉,他總能安全退卻而不致遭受敵人的包圍。」他認為拿破崙之所以成為名將,就在他能在冒險的當中,而有免於危險的準備。約氏認為一次成功的退卻,等於一次重大的勝利,因為成功的退卻可以獲得部隊的安全,保持戰力伺機與敵再戰。例如一九四○年六月英軍在敦克爾克的大撤退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所以約米尼要求每一位將領,在任何時期都須預測安全措施,先立於不敗之地,再去做有計畫的冒險,其精神完全符合我們「全軍破敵」之精義。

http://www.youth.com.tw/joanna/Military/M92.08.18-A.htm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B3%B0%ADx%BE%C7%B3N%A4%EB%A5Z/442/1.html

2005-04-17 14:15:2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2 · 0 0

納爾遜拿破崙克勞塞維茲巴頓  西方兵聖/約米尼 「天之所以生拿破崙,即是要以他做全世界的榜樣,讓所有的政治家和軍人,知其可為與不可為者。」 曾在拿破崙麾下,擔任過准將參謀長的約米尼﹙Autoine Henri Jomini﹚如是說。*《戰爭藝術》兵家必讀約米尼與克勞塞維茲同為近世兩大兵學家,他的《戰爭藝術》一書,至今仍為各國兵家必讀的教本,我國三軍大學的學官們也是人手一冊的口誦心維,其在戰略兵學上的地位,可見一斑。約米尼生於瑞士,他一生中曾在三個國家的軍隊中服役,初於瑞士,後投效拿破崙,先當後勤補給的軍官,再任一般參謀,他的戰略涵養並未獲得發揮的機會,直至受到拿翁的大將賴由﹙Marshal Ney﹚元帥的賞識,才畀予參謀長的職務。賴由元帥對這位年輕參謀長的戰略涵養十分賞識,鼓勵他將著作出版。當時,約米尼己將菲特烈大帝和拿破崙兩人的治兵、用兵之道,做出系列的比較研究。在賴由元帥的協助下,約米尼得於一八○六年九月在梅茲﹙Mainz﹚晉見拿破崙。根據約米尼的自述,當時拿翁正在構思耶拿會戰的計畫,約米尼在晉見結束前,向他說:「四天後,將在班堡﹙Bamberg﹚恭迎皇帝。」拿翁反問:「是誰告訴你,我要去班堡的?」約米尼微笑回答:「根據日爾曼的地圖和您在馬雪哥、烏爾門戰役的經驗,研判得知。」 後來,耶拿戰役中,拿破崙的作為竟與約米尼的研判不謀而合。遺憾的是,約米尼並未因之而受到特別的賞識。*他的國籍令人不悅一八○八年,約米尼跟著拿破崙遠征西班牙,接著又到奧地利,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中表現非凡。其後,他又隨軍至俄國征討,他的才華橫溢,賴由雖對他信任有加,卻不能使他獲得更高的職位,他的國籍,使帝國參謀長貝提爾不悅,拿翁也未能信任他。為此,約米尼憤而數度辭職,卻又一再被慰留。但也一直不能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大軍作戰指揮官職,他受到法軍同僚的排斥,停滯在准將的階級,始終與少將無緣,遑論元帥的職位了,而大部分才能比他差的法軍軍官,卻能晉升元帥。不過,他在悒悒中專心研究拿破崙的戰略、戰術,成為拿破崙思想的權威,後世兵學家如此稱許他-「天才所以生約米尼,即是要讓他擔任教師,告訴世人,拿破崙成與敗的教訓。在歐洲戰史上,拿破崙是最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但最了解拿破崙的莫過於約米尼,他可說是拿翁思想的代言人。但他雖推崇拿翁在戰爭方面的作為、成就,卻不喜歡拿翁浪漫的、唯我獨尊的行事作風,所以他也是拿破崙的批評者。他最崇拜的反而是菲特烈大帝。*未受正規教育,見解客觀 約米尼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軍事教育,但卻因此使他對戰爭有了更客觀的見解,他不像一般軍人鑽入軍隊細務而封閉自陷,他站在宏觀的角度,俯瞰拿破崙的天才作為與浪漫,並從歷史的事實,爬梳出戰爭的原則。他說:「戰爭的確有幾條基本原理,如善用之則必可成功,反之則必敗。」 他將戰略歸類出四條基本原則:一、將兵力迅速機動移至戰場決定點上,藉戰略之行動,確保己方之聯絡線,並威脅或 切斷敵方之聯絡線。二、以優勢兵力,擊滅劣勢敵軍。三、將己方兵力重點,投注於戰略要點上,或敵之弱點上。 四、一旦主力投入戰爭,各部隊須能密切協調聯繫,配合行動,方可發揮戰力,獲致最 大戰果。* 成為我國軍戰爭十大原則 這四項原則,經後代兵學家彙整為:目標原則、安全原則、集中與節約的原則、機動原則、合作原則。我國國軍教範的「戰爭的十項原則」即悉數納入。 約米尼特別強調戰爭的藝術,他所訂的原則須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運用,才能有效。他十分重視戰史的研究,從戰史中,他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戰爭藝術的理論,騎唯一合理的基礎就是戰史的研究,戰爭固然具有一定數目的原理和規律,但是它可使一位天才,在對戰爭的指導上,知所取捨。他認為,戰爭不能純以科學的計算來決定其勝負。早在一八○四年,約米尼出版他的第一本軍事著作《大軍作戰論》時,他便對戰爭中的「內線作戰」,特加闡析。所謂內線作戰,即是居中央位置的己方對兩方面之敵的作戰,在己方兵力不足,或處於劣勢之際,採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常可擊敗優勢兵力的敵方。因已方處於內線,故能集中,其補給、聯絡也較容易,可藉此而交互集中主力,迅速投注於敵方的弱點上,攻守互用,切斷敵方的聯絡線、補給線,而各個擊破,藉以扭轉戰局。而敵方因處於外線,其聯絡線、補給線必然較為綿長,指揮、掌握也不容易,在備多力分的狀況下,難以四面兼顧,從而暴露出弱點,這正是居內線的一方,掌握破敵的契機。*「內線作戰」無人出其右 約米尼的「內線作戰」理論,其實也是從戰史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對當時乃至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無人能出其右,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圭臬。即連海軍戰略家馬漢,也自承受約米尼影響甚深。 約米尼雖偏重內線作戰,但也並不否定外線作戰的優點,但其重點在作戰線的選擇,與絕對優勢兵力的指揮、掌握、協調、聯絡上,否則便可能遭受各個擊破,終至失敗的後果。約米尼對「將道」的研究亦見用心,他認為將才必須具備精神上的勇敢,能夠作重大決定的能力,以及物質上的勇敢,不怕任何危險的膽識,並能活用攻防的方式。他所主張的內線作戰方式,即是以主力遂行攻勢,以少數兵力遂行守勢,運至主力決戰成功為止,與「將道」的精神相契。他對戰爭的準備與計畫,在法軍中無人能與之相媲,這也是賴由元帥再三挽留他,不讓他辭職的原因。他一再提醒拿破崙要注意補給線的維護與暢達,對補給品的來源與囤儲更不能大意;惜拿破崙自信太過,把他的勸告當做耳邊風,果然,在征討俄國時,遇上莫斯科大風雪和大火,在後援補給匱竭,而沿途蘇俄農村糧秣盡失的情況下,拿破崙大軍倉皇後撤,元氣大傷,而種下日後帝國崩潰的原因。*在法不得志,出奔俄軍在法軍不得志,卻聲名遠播的約米尼,在一八一三年八月,離開賴由元帥,出奔俄軍,投效在俄皇亞歷山大的麾下,擔任亞歷山大的軍事武官,並得以晉升中將。後來,又被俄皇賦予俄國軍制改革及軍事教育的規畫工作,從此平步青雲,先在聖彼得堡成立陸軍大學,又任俄國政府的政治及軍事顧問,並晉升為上將。雖然約米尼從法軍陣營中脫隊,投入俄軍,但由於他是瑞士籍,又未獲拿破崙運用,所以他並未被罪以「叛國」。一八四八年,他從俄軍中退役,法國民眾仍迎接他回巴黎。一八六九年,約米尼病逝,全世界兵學家均一致稱頌他為「西方兵聖」,與東方兵聖「孫子」相互輝映。 普魯士的「孫子」/ 克勞塞維茲 和約米尼並列為近代西方兩大兵學家的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比約尼米年輕一歲,但出身與際遇卻有明顯的差異。 克勞塞維茨家族是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小貴族,他的父親曾隨腓特烈大帝出征,他自幼便在軍人世家特有的環境中長大,十二歲時即加入陸軍。*曾被拿翁俘虜 一八○三年,克氏自普魯士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為當時陸軍大學校長沙思霍斯特的得力助手,沙氏正受命著手軍事的改革,但改革的工作受到保守派的阻撓,師生二人為此感到有志難伸。不久,克民告別恩師隨軍作戰,遺憾的是,在普法交戰中,他非但未能立下戰功,反而在耶拿戰役中,被拿破崙浮虜,度過了三年的戰俘生涯。從此,他對拿破崙即抱著欣賞而又痛恨的態度,在這段鬱鬱不遂的時間裡,克氏從失敗的教訓中,擷精取要,擬定了他的名著《戰爭論》的架構。 一八○七年,克氏自戰俘營歸國,再次參與軍制的改革工作,並成為陸軍大臣沙倫赫斯特﹙Scharauharst﹚將軍的參謀。一八一二年,普魯士與法國締結同盟,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對拿破崙百般卑屈,使克勞塞維茲大表不滿,除上書國王抗議外,並憤而與其他三十幾位軍官辭職,出走俄國,並加入俄軍,成為俄國的軍事顧問。在法軍征俄時,他曾在布羅地諾﹙Bordino﹚與約米尼兵戎相見,他目睹法軍安全渡過貝爾齊納河﹙Berezina﹚的情景,印象深刻。約米尼當時即為賴由元帥的參謀長,渡河攻擊的計畫亦出自他的手筆。*滑鐵盧會戰揚眉吐氣腓特烈成為三世迫於國內的壓力,加以拿破崙對同盟國家亦以一副征服者君臨天下的姿態,頗令與國難堪。於是,他撕毀和約,於一八一三年再度向法國宣戰,克勞塞維茲和其他軍官秉於愛國熱忱上立即兼程返國,加入普軍,當時法國已因征俄遭逢風雪,困蹙而歸,元氣大傷,終在滑鐵盧會戰中,遭受致命一擊。在此次會戰中,克氏正檐任第三軍團的參謀長,雖然沒有赫赫戰功,終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戰爭結東後,克勞塞維茲開始軍事學的研究,他繼續寫作早先的《戰爭論》﹙Vom Krieg﹚ ,並擔任萊因洲新成立軍團的參謀長,一八一八年他被任命為陸軍大學的校長,並得以晉升少將。由於克氏曾有出走俄國的紀錄,國王和陸軍的保守分子為此不再重用他,克氏雖晉升少將,卻因此而被閒置了十二年,一直未再升以重要的職務,遑論大軍元師了。不過,克氏在仕途上的失意,卻使他有更充裕的時間,從事戰史、戰例的研究,他對戰爭的本質,有十分精闢的見解,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現象」,戰爭為政治目的而進行,戰爭的後果,亦具有政治的意義。 *「大戰略」思想應運而生故任何一重大的戰略計畫,不能純以軍事現象來研判,也不可以純軍事計畫去解決。他的論點,做發了後世「大戰略」的思想,蘇俄即引為軍事、政治思想的基礎。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由老毛奇元帥發揚光大,毛奇是普魯士的名將,他以克氏的思想架構,做為指揮大軍、擬定戰略的根據,從而打了三次大勝仗,而成為「德軍建軍之父」,但他不敢專美,反而處處宣揚克氏的《戰爭論》,稱許克氏,使這本兵學鉅著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也因此,克氏被認定為德國軍事思想的靈魂。有名的「希里芬計畫」,以克氏所主張的「目標集中,兵力集中」、「行動採取最大速度」的兩大原則,做為計畫的精神,更使克氏的思想在德國近代建軍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克勞塞維茲一面強調防禦是戰爭的較佳形式,一面又指出,只有攻擊才能達到戰爭的積極目的。這種攻、守互用的戰略思想,其實與約米尼「內線作戰」的思想,異曲同工,從歐洲到美洲以至東方國家,百餘年來的戰爭,攻、守一體的模式,已大量被採用,這毋寧是克氏的啟迪。*掌握戰場的不確定性一八一○年,克氏一面擔任原職,一面又成為普魯士宮廷的軍事講師,他將《戰爭論》的精華編為成《戰爭原理》一書,為皇太子講授軍事學,可惜這段因緣並未能使他獲得較佳的際遇。 克勞塞維茲認為戰爭不能以「設計」來主導,因為戰場狀況瞬息萬變,「計畫」將使兵力的運用受限,最佳的計畫即是掌握戰場上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這可說是西方近代戰爭有關情報作戰的發軔。克氏喜歡將戰爭與繪畫相提並論,他的戰爭思想已脫出純軍事的範疇,而摻入倫理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他以「頂點」﹙Culminating Point﹚的觀念,來說明臨機應變的重要性,他說:「除了兵力的適時集中、機動以外,最具有支配性、控制性的還是作戰的意志。」他特別注意戰況危急,戰爭失利,指揮官所應採取的作為,如何從劣勢中扭轉不利,即以意志力及有限兵力,採取積極行動,判斷敵人的弱點,予以致命的一擊。但他也不是個絕對攻勢主義者,他的這種理論,其實並無矛盾之處,他認為支配戰爭的「窮極法則」,是以破壞敵人戰鬥力的行為,為支配的最高原則,即使是弱者,對於優勢的敵人,也有公平的抵抗機會。戰爭本為屈服敵人意志,實現自己意志,所使用的暴力行為。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學,為近代西方兵學中最重要的戰爭哲學。他在《戰爭論》中有一段話,甚值國人參考。*全民戰爭的論點他說:「政府必須體認,國家的命運不能寄託在單一的作戰結果,縱使是決定性的會戰,因為,在失敗之後,常會因內在無窮的意志,與敵人攻勢的不能持續,而有轉機。因此,無論這個國家是如何弱小,它仍不應放棄最後的努力,否則無異未戰先敗,不戰而屈。」他與約米尼對「全民戰爭」都有共同的看法,在《戰爭論》中即有專章討論,這與他們的戰爭經驗自然有關。 但對東、西方國家的啟發與影響,則毋庸置疑,所謂「後備動員」制度,即源之於斯。 一八三○年,克勞塞維茲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他調任砲兵指揮官,不久,又升任波蘭軍團的參謀長,遺憾的是,克氏長才尚未發揮之時,翌年,便因感染霍亂而與世長辭,他的皇皇鉅著雖由他的妻子出版,可是卻不曾暢銷,直到一八五六年後,才在毛奇元帥的力薦下,而成為兵學典範。由於克氏一生都在陸軍中度過,所以他的論點便有偏頗陸軍之嫌,而他的軍旅中,也未曾觸及後勤方面的參謀業務,更未擔任過大軍作戰的指揮官,所以他對補給線等有關後勤的問題,亦未加以著意。不過,有限的軍旅理念,並未使他的名將地位受到影響,近年來,更有人將他與我國的「孫子」並論,稱許他為德國的「孫子」。

2005-04-17 14:10:5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小柏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