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法師云 : 離經一字 , 即同魔說˙請解釋 [ 空有不二 ] ? 及其出自於 哪一本[佛經] ?
例如 : 東方虛空可思量否 ? ( 出自於 金剛經).

2005-04-15 11:36:39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4 個解答

若執著於文字,三世佛冤。

2005-04-18 15:51:1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一、「空有不二」的意義就如同字面所示:「空」與「有」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因此對執有的凡夫而言,是無法理解的。
二、以《大正藏》為限,「空有不二」這四個連在一起的字詞,僅出現在註疏中,因此「空有不二」這四個字是祖師大德根據大乘經典的經義,以及修行體悟,所得的濃縮精要語。
附錄:CBETA電子佛典中,出現「空有不二」四字,有46個,茲引部分資料如下:
《仁王般若經疏》「處空常萬化者寂而常用空有不二故云雙照一切法也。」(CBETA, T33, no. 1707, p. 353, b3-4)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空有不二故為中道。」(CBETA, T33, no. 1713, p. 557, b17-18)
《妙法蓮華經玄義》「空有不二不異不盡。」(CBETA, T33, no. 1716, p. 682, c2-3)
《妙法蓮華經文句》「空有不二是悟。了空有不二而二是入。」(CBETA, T34, no. 1718, p. 50, b20-21)
《金剛三昧經論》「自體本來空有不二不盡。」(CBETA, T34, no. 1730, p. 965, c17)
《華嚴經探玄記》「以眾生空有不二故。」(CBETA, T35, no. 1733, p. 157, a10)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所化既空有不二。能化亦悲智不殊。」(CBETA, T35, no. 1735, p. 606, b1-2)
《淨名玄論》「照非空有不二為實。」(CBETA, T38, no. 1780, p. 878, c27)
《金光明經文句記》「空有不二不異不盡四句顯體。」(CBETA, T39, no. 1786, p. 93, b12)
《中觀論疏》「故知。空有不二。」(CBETA, T42, no. 1824, p. 51, a19)
《十二門論疏》「令從空有二悟入非空有不二。」(CBETA, T42, no. 1825, p. 183, c23-24)

2005-04-17 10:24:0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清)徹悟禪師的著作.並不是 佛經.

2005-04-17 14:36:20 補充:
空,是 不生不滅的˙ 有,是 有生有滅的˙空 與 有,是一樣的嗎 ?

2005-04-15 12:37: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清)徹悟禪師著╱印海長老講解

今天我們講淨土宗祖師徹悟禪師的這篇文章,主要談「空」、「有」兩方面。一般說來,般若代表「空」。佛法裡講智慧,要從「空」的意義去了解,因為世間法都是講「有」。「有」之中,又有「真有」和「假有」。凡夫認為「有」是「永久的有」,而不是「假有」。可是從佛法看,「有」雖然存在,但並非是「永久的有」,若永遠不會改變,就違背「無常」的真理。在這篇文章中,徹悟禪師要將淨土的「有」與般若的「空」兩者的意義會通。淨土念佛法門是「有門」、「有宗」,淨土宗的「有」,並不是凡夫所指的「假有」、「虛妄有」,而是確實有西方淨土,有阿彌陀佛,引導眾生離苦得樂。徹悟禪師為了應付當時許多外道,和佛教中不瞭解「空」、「有」大義的人,而將「空」、「有」兩門加以說明。這篇文章的意思很簡單,只要把觀念弄清楚,文字並不深奧。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

文章開始就說明,般若不是空的,所謂「空」並不離緣起法,而是講「性空」,就像《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色」就是緣起,因有「緣起」而一切存在,但是萬事萬法中,那一法是永恆不變的?那一法是實在的?就在緣起的一切形形色色上,說明「真相」。「性空」代表「理性」,「緣起」代表「事相」。「事相」雖然千差萬別、形形色色,但在理上,相的本性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從一切法的平等性來講,不礙差別相。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佛法講空、般若、無所得、畢竟空。它的意義在於,緣起法上,起一切平等相,「色不異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就是《心經》上說的「空不異色」,一切法平等空相,但沒有離開緣起,而另外有一個「空」。《心經》的意義就是講述「空有不二」,「性相圓融」的真理。凡夫因有分別、妄想、顛倒,而造業受苦;聖人瞭解一切法苦、空、無常,明白「空」的真義,才能得到解脫。

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

淨土是「有」,講緣起,但講的是清淨的緣起。凡夫生死輪迴也是緣起,染污的緣起。染污即迷惑造業,造業受苦,永遠循環不已。所謂的「清淨緣起」,就是不起煩惱、不造業。不造業的因,感召極樂世界依正報莊嚴的果,這還是緣起、因果。世間法講緣起,出世間法也講緣起;世間法講因果,出世法難道不講因果嗎?淨土法門雖講「有」,但它不是世間的「虛妄有」,而是緣起歸到空性而起的「妙有」。要從這裡體會祖師講空的角度。印度三論宗龍樹菩薩提倡「空」,無著、世親提倡「有」。根據實相講「空」,依緣起講「有」。他們分析「空」,並不是說「空」就什麼都沒有,講「有」亦非什麼都有。「性空」是從理上切入,「緣起」是從事相上來說。「空有不二」表示一方面從性相界講緣起,另一方面以真實平等性空,說明真性裡的平等空性。淨土宗講緣起,講極樂世界的行樹、羅網、七寶池、八功德水,但不礙於性空,不礙真理,它是從真理所形成的,所以講緣起而不礙性空。

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

這兩句是總結。空就叫「般若」,有就叫「緣起」。淨土、唯識宗都從有門下手。凡夫必須從「有門」下手,才不會變成「惡取空」。因果也沒有,聖凡也沒有,這個世界不就亂了嗎!佛法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目的是要我們瞭解「緣起即空,空即緣起」,從這裡比較容易體會,佛法不同於其他外道,也不同於各種學術。

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

我們看緣、空好像是分開的,其實不然,因為緣起才性空。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在緣起法上,當下就是空,在緣起的差別相上,有它不變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空」。

若非緣起,說誰性空。

假如性空上面沒有緣起的話,性空從何講起。

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

緣起即性空,就是「色不異空」。《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異」就說明空有不二。

又以性空故緣起。

為什麼「以性空故緣起」呢?理離開事,還成什麼理啊!「性空」是理,離開了事的理,不能與事打成一片,就不能理事無礙,擇中而用。所以聖人悟了理,就像禪宗所說的:「黃花翠竹,無非禪機」,也就像蘇東坡所說的:「山色無非清淨聲,溪聲儘是廣長舌」。這些都要我們從緣起上瞭解「性空」的真理。離開緣起法講性空,是談玄說妙。

若非性空,何從緣起。

假如沒有性空,如何講緣起。

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

這和下面都是一對一對的,對得很工整。徹悟禪師要正面反面,綜合起來,讓大家瞭解這個道理。事實上,在經典裡面,千說萬說,說空說有,說性說相,都不外乎這幾句話,了解這些,即是與諸佛菩薩同一鼻孔出氣,講的都是一個道理。

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

空有兩個法門,不但不互相妨礙,而且彼此相輔相成,這就是理事不二。凡夫在事相上面看到有,好像彼此相礙,這是你的,那是我的。二乘聖者了解空性,但看不清楚「事相」,不瞭解事與理契。菩薩則體悟理事不二,發起大悲心度眾生,也瞭解世間一切法有差別相,有平等相。差別相就是一切緣起生萬物,緣就是因緣和合而有,裡面找不到真實不變的東西。不是離開空,另外有相。這就說明空有二門,不但不相妨礙,而且彼此相輔相成。

即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

下面徹悟禪師打個比方,所謂宇宙萬象的形形色色。參天是比喻各色各樣充滿世界,都是「有」。聖人看到,知道這些不是真有,是假有,「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立」。但從色相講,從形式看,好像是有。

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

從聲音來看,機器聲、人聲、動物聲等各種有情、無情的聲音很多,在聖人聽是無聲,聲音本來就是無常的嘛!我們從心肺、氣管、唇齒等發出的各種聲音,都是各種條件因緣和合產生的。假如沒有這些條件,有什麼聲音?

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

為什麼愈有愈空?因為有「空」才有「有」,有「有」就有「空」,沒有「空」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空」,這就是空有不二。但是我們學佛法以後,瞭解世間法這兩件東西雖存在,到最後都要放下,不要再執著它。

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

有「有」,就有「空」,這兩者同時存在。有理就有事,有事有理。同時「二有」,不能分開。

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

任運,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好像開車下坡時,不用加油門,車子自己就會滑下去。八地以上菩薩修任何法門,任運而至,不用作意。雙泯是「有」,但是暫時的有,不是永恆的有。「泯」就是暫時停止,或隱避不顯露出來。雙存是兩者同時有,但沒有「有」的話,就沒有「空」,就雙泯。

雙泯雙存,同時無礙。

泯就是暫時看不到了,存就是出現了。這兩者是同時「有」同時「無」,表示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的,所以無礙。

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諦。

天台宗講,空、有是同時的,同時上面還有一個最高的,就是不要在空有上起分別心,就是「中道」。凡夫執著「有」,二乘人執著「空」,菩薩不執「空有」兩邊,知道理事無礙,向上「中道」。天台宗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不為空、有障礙執著,就是第一義諦,就是在空有以上,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說沒有它還是有,是「假有」,不要為它所欺騙。《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中道」就是天台宗所說的真、俗、中「三諦」。「俗諦」就是「有」,「真諦」就是「畢竟空」,不礙於空有兩邊,超越出去了,中道就是不可思議第一義諦。為什麼叫中道?第一義諦為什麼不可思議呢?因為這不是凡夫境界,而是佛菩薩的境界。凡夫只納入「事法界」,二乘人「理法界」,菩薩「理事無礙」界,唯有佛與佛乃能證到「事事無礙」界。事事無礙就是每件事都不相妨礙,到那時候就能瞭解「圓融第一義諦」。

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

心性本源就是「真心」,人人皆可以成佛的佛性,及本覺平等妙覺吾心。這就是教我們不要向外追求本源心性,要回歸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要再向外追求。

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

講空講有都是方便說,這才覺悟到把空有放下,找到自己本覺的面目。佛要我們瞭解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因緣所生。般若心性一法不立,緣起法門心性一法不捨,你能瞭解一切法如夢如幻,而不執著「偏空」,就有大悲心。大慈大悲就是我們良知良能的「本源心性」。

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

釋迦牟尼佛講許多淨土,無非都是要我們歸還自己本具的清淨心,不要被外界所染污。

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

淨土是清淨的「有」,真實的「有」。我們要把本具的佛性顯發出來,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就是般若,般若和淨土就打成一片了。在「般若淨土法門」這句話中顯示,淨土不只是「有」,而沒有般若,事實上淨土講的就是「般若」。說「流出」,就表示自己心中有「空」、「有」這兩種法門。

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

我們講般若也好,講淨土也好,講「有」講「空」也好,這些佛所示教的法門,都是教我們要歸到一真法界,歸到平等空性,歸到本來的老地方。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凡夫是輪迴的染污緣起,從無始以來被煩惱所蒙蔽,忘記了本具的佛性,而在三界受苦。佛講般若法門,淨土法門,就是教我們回到老地方去,就路還家,歸還真理,就是清淨緣起。本文到此已把般若和淨土兩門的意義交代清楚。

下面徹悟禪師再將淨土和禪的問題稍作解釋,因為禪是講第一義諦空的,淨土是講有的,兩者好像有矛盾。下面他用「禪不異淨,淨不異禪」幾句話說明。

昔有人問雲棲大師云: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

過去有人問蓮池大師:「參禪和念佛如何融會貫通呢?」參禪裡面教你參祖師西來意,本來面目,就是叫你不要向外找,要向裡頭找「真我」。念佛是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有」,參禪講「空」,如何把「空」、「有」融會貫通呢?

大師答云: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

徹悟禪師說,念佛、參禪若是兩個東西,能把它們融會貫通嗎?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是否可以融通?可以融通的。

夫禪者淨土之禪。

禪宗所修的禪,是淨土的禪。淨土宗念佛,佛者覺也,念佛就是念覺。禪宗教人開悟,開悟就是覺,明心見性,見什麼「性」?──「覺性」。念佛人念阿彌陀佛還不是念覺,平等清淨覺。不要以為禪與淨是兩回事,修禪修的是「淨土禪」,而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禪定。禪定的目的就是開悟,念佛人還不是要開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都是追求相同的目標。

淨土者禪之淨土。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我們制心一處,達到心性一如,打成一片,就是禪。淨土沒有離開禪,只不過名字不同而已。一個是向內心求本來面貌,另一個是見到佛求佛開示,到最後心佛不二,是心是佛,還不是禪。

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

禪、淨本來就不是兩個東西,那裡需要相融呢?永明禪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講淨土法門,我們凡夫妄想太多,只能散心念佛,不容易達到一心不亂;若能定心念佛,很快就能一心不亂,在定中見佛,當下就在眼前。

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

淨土和般若都講「性」──本源心性。參禪的人要明心見性,這是「性」;念佛的人,即心是佛,還不是「性」。

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

禪、淨本來就是一個東西,已成為一體一片,不但不能分,也無所謂合。

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本來就只有一個本源心性,「有」與「空」是「不二」的,不論念佛、修禪,在性上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也是這個「性」,聖人也是這個「性」,沒有差別。沒有差別,還談什麼相成相礙、相分相合。凡夫放下執著了,那就空有不二,理事無礙,「淨土」即「般若」,「般若」即「淨土」,「十方」即「淨土」,「淨土」即「十方」。若能從這上面去體會真理,不是佛,也是菩薩了。菩薩不是光講道理,還要表現慈悲智慧,去度眾生。見人家的苦,就像自己的苦,這就是大悲心,但也不像凡夫那麼執著,就是大智。悲智雙運,空有不二,是佛法的雙軌。大智慧講「空」,大慈悲就是講「有」。假如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可得,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佛法兩門:智慧門、福德門。想求福德修慈悲,想求智慧修般若。空有二門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修到福慧具足,福德圓滿,就成佛了。

2005-04-15 11:52:4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