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戰車為啥ㄇ都用履帶ㄚ 輪胎不是跑較快嗎??? 履帶跟輪胎的優缺點?

2005-04-15 11:10:22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4 in 政治與政府 軍隊

2 個解答

  輪式推進系統─  優點有:技術悠久純熟(畢竟是現存系統中發展歷史最早的)、重量輕、價格低、公路行駛速度高(在公路上可達100km/hr以上)、巡航距大(因為重量輕的關係,設計良好的可超過1000公里,履帶式的只有400~500公里左右)、使用壽命長、維修保養方便。  缺點有:越野能力差(即使有先進的中央胎壓控制系統,也無法讓它比履帶的震動低,因此會造成車輛中的電子設備、人員處在較不『舒適』的環境)、防護力差(橡膠作的輪胎畢竟還是比幾乎都是金屬構成的還容易受到損害)。  履帶式推進系統─  優點有:單位接地壓力小(比如說:同是一輛車身40噸重的重型車輛,用履帶的話接觸地面總面積約是4.5~5平方公尺,要達到相同接地壓標準用輪胎至少要用到12X12的方式,這樣車體會過長,影響機動性能)、越野性能好(通過同樣的障礙,震盪的時間會比輪式的少)、克服障礙能力強(輪式甲車到最近才能躍過0.7公尺,至少20年前履帶式裝甲運兵車/步兵戰鬥車就能躍過0.7公尺,戰車已能達到0.9公尺左右,部份還超過1公尺)、較能承載重型裝備(火砲系統和裝甲都很重啊!)。  缺點有:重量重(但相對於整體重量就還能忍受)、速度無法快(戰車追求的是火力夠與裝甲厚,速度只要保持一定程度即可)。喜歡軍事的朋友~!歡迎加入軍武狂人夢!!!http://mbox.hchs.hc.edu.tw/~military/index2.htm

2005-04-15 11:52:2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Kirov 7 · 0 0

一、機動性:當輪型與履帶戰鬥車輛作評估時,最明顯的比較重點,為鬆軟地形之機動性,然這一點對輪型戰鬥車最不利,但此種不利之點,在這幾年內作實質評估時,均有所改進。也有某些地形對兩種車輛均屬優點。一般而言,分析或測試所作之比較,均顯示履帶車輛在鬆軟地形或通過壕溝方面較具優勢。若此種地形即為爾後之作戰地區,當屬履帶車輛最能勝任。但輪型戰鬥車輛新型設計之懸吊系統及多輪胎設計,均使輪型車輛之越野能力亦大為增強。在鬆軟地形下之「行」與「不行」,其實質不同僅為地表壓力及車輛輪印。而上上之策,為選用最適當之車輛以完成任務。圖一所顯示之曲線,為通過地區百分比與車輛重量(6X6輪型戰鬥車使用14R20輪胎)之比例圖。此圖亦同樣顯示其機動性,一輛6X6輪型車輛約28000至32000磅,在選定之地形上,其機動力衰減之情形,從圖顯示重量越重,衰減情形越嚴重。此種機動性突然衰減之情形,亦發生在38000至40000磅使用相同輪胎之8X8輪型車輛上。而4X4之輪型車輛,突然衰減之情形可能發生在22000-24000磅。所以,世界各國之設計人員均認為,商用車輛與輪型戰鬥車輛之重量上限為40000磅。二、戰場威脅之脆弱性:另一頗為主觀之比較,為輪型戰鬥車在戰場上對輕兵器、高爆碎片及地雷之脆弱性。如以重量等級為考量,裝甲防護力概平等;若以7.6MM及高爆碎片級,則地面接觸機動要素,可作為比較之基礎。此種對履帶與輪型裝甲偵察車(AR-SV)在18000及20000磅級所作之比較,則(附表一)所顯示之資料就頗令人驚異;從評估表顯示輪型戰鬥車較履帶車輛略勝一籌。同樣重要者,自裝甲偵察車(ARSV)問世以來,輪型戰鬥車輛之輪胎對輕型武器及高爆碎片之防護力,已有相當之改進;該輪胎在多處中彈後,保證可再行駛25-50哩以上,其性能僅稍稍衰減。且目前至少有兩種輪型戰鬥車輪胎可在市場上獲得。 三、音頻徵候:此項比較,明顯有利於輪型戰鬥車輛。圖二為比較車輛內部噪音階度,顯示XM-800ARSV(陸軍裝甲偵察車)在搜集車輛噪音偵測階度(圖二所顯示之數字為阿比定測試場早期所使用之資料)。在測試程序中有兩次測試,受測車輛以接近及離開接受站。第一及第二測試之偵測距離則分別顯示於圖中「METER」一字之左右側。(附表二)顯示二位乘員位置及M113A1履帶車輛及外國生產制式4X4輪型戰鬥車輛在四種不同速度下之內部噪音階度,所得數據為分貝值。而此評比有利於輪型戰鬥車輛。費  用四、費用獲得:履帶及輪型戰鬥車輛最引起爭論之問題,為初期費用或獲得費用,在費用分析人員口中有時稱之為交機價格,因其擁有之資料中論說紛紜,全然不知實際之費用情形。尤以美軍為然,事實上,就數項費用加以評估之後,現代輪型與履帶戰鬥車輛之初步費用實相差無幾。(附表三)所顯示之資料或許有助於解釋。在10-20噸級不論是輪型或履帶戰鬥車輛,複雜而又精密之新式砲塔就佔了大約一半的費用,所以其他50﹪之費用則為車身底盤及自動系統之費用。然輪型戰鬥車輛在結構上因多為焊接故較複雜,但在大小、重量、及車身裝甲上費用相差無幾。大多數之硬體如商用引擎、座位、隔艙、電瓶、聯動裝置,油箱等,均為履帶及輪型車輛之通用項目,主要價格不同之點在於引擎飛輪到地面間之機件項目。履帶車輛最特殊之項目為傳動,最後驅動,履帶,懸吊及運轉裝置等部分;而輪型車輛之特殊項目如傳動、差速箱、軸承、車輪、及輪胎等,均可循商購即可獲得。此等項目之費用不同,經分析師評估後,約為整個車身費用之10-20﹪,相較之下以輪型戰鬥車輛價格較低廉。如將此等另件再略加精密,即可使二車價格相近或輪型車輛更高。如履帶及輪型車輛均為相等之生產數量、同大小、同重量、同精密性(如V-150及M113A1)之評比,則結果如前所述。作戰及支援費用輪型戰鬥車輛較同重之履帶車輛在作戰及支援費用上具有明顯之優點。(附表四)所顯示之資料為阿比丁測試場及戰車研發指揮部對同重、同大小、及同精密性之輪型與履帶戰鬥車輛所作之綜合比較圖。當然假設二車所用之武器相等,但武器不列為評比資料。五、在RAM(維修性)方面,輪型戰鬥車亦較履帶車具有明顯之優點。(附表五)所顯示之資料為阿比丁測試場對V-150突擊車及M113A1兩車所作之實際評估,假設兩車所使用之武器相同,且未列入評比資料。從上述技術、費用、及RAM等項綜合考量,來決定履帶與輪型戰鬥車輛何者為最宜。若兩車均使用75-90MM之火砲,裝甲防護力相等,並為快速部署部隊之預置部隊,而其獲得費用亦相等。則按前所討論之10﹪獲得費用計算之,似可多採購10﹪之輪型戰鬥車輛。假設在某一特定時間,部隊須運動100哩,而52哩為主要道路,42哩為次要道路,3哩為小路,3哩為越野,同時使用主砲,則依據先前討論之RAM作業與支援費用之比較(以到達目的地之部隊數量作為效益之測量準據),則輪型車輛所構成之部隊佔有絕對性的優勢。再者,附表五所示之「平均損壞哩程數」(輪型為2200哩,履帶為1100哩)而言,1100哩並不是決定之因素,但對輪型車輛而言,作戰半徑越大或額外任務越多其不須維護之重要性,就越顯著。測試結果,輛輪型戰鬥車對任務目標可多提供57﹪之武器;支援費用則少於67﹪。就地形而言,部隊可早抵目的地25-30分鐘,且乘員不會大累。圖三所示為100輛輪型戰鬥車輛對90輛履帶車輛之效益評比。對輪型及履帶戰鬥車輛之背景、技術、費用,RAM等項完成評估之後,即可決定何者最能完成任務。因輪型戰鬥車必須在20噸之門檻以下,故選用輪型戰鬥車輛必須另加考量下列狀況:˙車輛重量(20噸)要求之下;˙作戰路程遙遠;˙可快速運行要求;˙遠離支援基地作戰;˙優良之音頻徵候;˙選擇性之野外作戰;

2005-04-15 11:17: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