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誰可以幫我找""京都議定書""??
謝拉!!5點

2005-04-14 14:27:5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心情布丁 1 in 社會與文化 其他:社會與文化

3 個解答

《京都議定書》    為了21世紀的地球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透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定,2012年前,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具體說來,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準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1%。     《京都議定書》需要佔199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和地區核準之後,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準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俄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該議定書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4年11月,已有127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京都議定書》,但其減排總量離議定書要求仍有差距,議定書仍未生效。     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藉口,宣佈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參考資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9/03/content_548525.htm 俄羅斯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支持「京都議定書」並正式批准,歷經紛爭的京都議定書,終於在127個國家批准下,將在明年正式生效,此舉將促使這項議定書更具實質成效。對此,環保署長張祖恩認為,由於地球溫暖化是工業國歷史累積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基於公約公平、合理對等的原則,工業國應該先負起溫室氣體減量的責任。我國身為地球村成員,也願意在公約(經濟有效、最低成本)的原則下,承擔不同程度的共同責任,促進經濟永續發展。俄羅斯國會下議院近日以 334比73票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支持「京都議定書」。這項投票結果將使得延宕多年,主要為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聯合國公約跨越實施的門檻,將在俄羅斯通知聯合國後90天,於明年元月生效。環保署長張祖恩表示,我國處於亞洲溫帶地區,跟據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2001年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將面臨多種衝擊,包括:糧食、水資源、海岸生態系統和公共衛生等。因為========>議定書的生效歷經漫漫長路。根據議定書規定,必須獲得五十五個國家批准,並獲得代表已開發國家最少百分之五十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國家的支持,京都議定書方能生效。★從一九九七年提出開始,一直到去年十一月俄國批准,議定書才達到兩項要求,產生法律效力。★參考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2/16/n813548.htm

2005-04-14 14:29:0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知識.無限 7 · 0 0

京都義定書為啥叫京都義定書市因為在日本ㄇ

2006-06-02 13:15: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erry 1 · 0 0

京都議定書
總共29頁左右的樣子

2005-04-19 14:48:4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