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像是安史之亂.藩鎮之亂.宦官掌權.黨派傾輒 如牛李黨爭.還有一個啥咪王仙**黨爭的.能不能幫我敘述其原因過程和影響勒...謝謝嚕

2005-04-12 06:57:20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5 個解答

唐朝後期之衰亂 -- 唐中葉後之外患與民變公元 705 年 -- 公元 907 年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天災人禍頻仍,內憂外患交困。當時的外患
主要是回紇、吐蕃與南詔。由於唐室曾二度借回紇之兵平定安史之亂
,所以後來回紇便居功勒索,屢屢侵擾。另西北之兵被調東進抗敵,
西南防務也無暇顧及,所以吐蕃、南詔等也乘機寇邊。例如代宗廣德
元年(七六三年),吐蕃一度攻入長安,使代宗東逃至陝州,後郭子
儀臨時募兵抗禦,吐蕃雖然退兵,卻仍時常威脅京畿重地及隴右、劍
南諸地。

  除了外患之外,唐朝後朝的民變四起更使李唐王室的統治受到沈
重的打擊。當時不但政治腐敗不堪,而且土地兼併激烈,全國半數以
上之農戶失去土地、淪為逃戶。唐室與各地藩鎮又巧立名目,橫徵暴
歛,使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再加上唐末天災頻仍,黃河中下游地區赤
地千里,災民被迫食草根、樹葉,啼饑號寒,賣妻鬻兒。正所謂「天
下百姓,哀號於道路,逃竄於山澤,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在
這種「千里零落,萬里凋殘」的狀況下,百姓遂鋌而走險,以致民變
四起。大中十三年(八五九年),懿宗初立,浙東之裘甫即聚眾起事
,到處攻城掠寨。懿宗咸通九年(八六八年),又有桂林戌卒譁變,
並由龐勛率領北上,攻下徐州,歷一年餘方被平息。

  及至僖宗即位,全國又爆發了一次長達十年的大規模民變。乾符
元年(八七四年),濮州(今山東濮縣)鹽販王仙芝(? -- 八七八
)在長垣(今河南長垣)起事。次年,冤句(今山東荷澤人黃巢(?
-- 八八四)起而響應之。後王仙芝敗亡,黃巢繼領其眾,號「衝天
下將軍」。黃巢出身私鹽販,本人屢應科舉而不第,傳他曾作過兩首
《菊花》詩,云「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
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
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一種亂世梟雄的形像在字裏行間暴
露無遺。他由今山東河南入湖北,轉戰湘、贛、皖,復東向浙、閩,
攻佔廣州。旋又北上,於廣明元年十二月(八八一年)陷長安,建國
號大齊,逼得僖宗倉卒奔蜀。直至中和四年(八八四年),這一次民
變才被鎮壓下去。但唐室經此沈重打擊,元氣已盡,根基動搖,名存
實亡。

  唐室之得以鎮壓黃巢起事,得巢部下朱全忠之力不小。朱全忠原
名朱溫,本係黃巢手下大將,黃巢建立大齊政權後,朱任同州(治馮
翊,今陝西大荔)防禦使。中和二年(八八二年),朱溫被唐軍圍困
,「又度巢勢蹙且敗」,乃降唐,被任為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
忠。次年,為宣武節度使。中和四年(八八四年),朱全忠與沙陀族
李克用(八五六 -- 九○八)聯合鎮壓黃巢之軍。此後,朱全忠即盤
踞於宣武軍一帶,與河東李克用、鳳翔李茂貞(八五六 -- 九二四)
同為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大藩鎮。

  民變平定以後,朝廷內部之宦禍仍未稍息。昭宗即位後,與宰相
崔胤等共謀除去宦官,乃結納朱全忠為表裡,而宦官韓全誨等則倚仗
李茂貞為後臺。天復元年(九○一年),崔胤請朱全忠發兵入朝,當
朱兵進潼關時,宦官遂挾持昭宗奔鳳翔。全忠入長安。次年,朱全忠
兵攻鳳翔。天復三年(九○三年),李茂貞被迫殺宦官韓全誨等二十
餘人,獻出昭宗。全忠擁駕還長安,盡殺宮中之宦官凡八百餘人,唐
朝之宦禍至是方銷聲匿蹤。

  朱全忠因迎帝誅宦有功,被加號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封梁王,獨專朝政。時崔胤恐朱全忠勢大難制,密謀去之。事被全忠
所悉,乃於天復四年(九○四年)正月殺崔胤,並強迫昭宗東遷至洛
陽。三月,朱全忠判左右神策軍及六軍諸衛事。昭宗密詔李克用等圖
謀匡復,朱全忠遂於是年八月使養子朱友恭入朝殺昭宗,另立十三歲
的李柷即哀帝。次年,再殺昭宗之子九人,又大肆貶逐朝臣,殺之並
投屍於河。天祐四年(九○七年)四月,朱全忠迫哀帝禪位,自登帝
位,建國號梁(史稱後梁),定都於汴州並改稱開封(東都)。唐朝
至是宣告滅亡,中國進入所謂五代十國時期。

  綜觀唐朝衰亡之原因,同東漢、明代等盛朝頗有相似之處,與宦
官亂政、朋黨之爭、外族侵擾、地方割據、民變四起等密切相關。茲
略加概析︰

   (1)藩鎮割據︰安始之亂後,藩鎮節度使權勢膨脹,長期割據
          稱雄,中央權力衰微,無力節制地方,唐室名
          存實亡。

   (2)宦官專權︰自唐玄宗後,宦官逐漸得勢,掌握軍政大權,
          操縱皇帝的廢立生殺,致使朝鋼紊亂,政治日
          非。

   (3)朋黨傾軋︰唐朝後期,朝臣結為朋黨,交結宦官,相互傾
          軋,使國乏諍臣,朝政荒廢,唐室日益腐敗墮
          落。

   (4)邊族侵擾︰唐室二次借回紇之兵以平亂,使其驕縱不已,
          多次掠邊。另吐蕃、南詔等也時常寇邊,唐室
          被迫連年征戰,消耗鉅大,國力益衰。

   (5)民變四起︰唐代末年,天災人禍頻連,農民飢寒交迫,遂
          至民變迭生。尤其是黃巢暴動長達十年之久,
          橫掃唐境南北,遍及今十二省區,甚至一度攻
          下唐都而建國,直接搖撼了唐室之統治。http://sokamonline.com/C-Hist/Tang3b4.cfm唐代
1. 初唐之興盛
一、唐朝之建立
1. 唐之削平群雄與立國
2. 李唐統一天下之因素
二、唐太宗貞觀之治
1. 玄武門政變與李世民的登位
2. 唐太宗的文治與武功

2. 武周之革命
一、武則天代唐立周
1. 高宗繼位與武則天稱帝
2. 則天皇帝之治績
3. 武則天的功過得失
二、唐朝復辟與韋后之亂
1. 中宗復辟與韋后亂政
2. 唐代女禍之平息
3. 唐代之中衰
一、由開元之治到天寶之亂
1. 唐玄宗之登基及政績
2. 開元之治同貞觀之治的比較
3. 安史之亂及唐朝之由盛入衰
二、唐朝後期之衰亂
1. 藩鎮割據之禍害
2. 宦官亂政及其惡劣影響
3. 牛李黨爭
4. 唐中葉後之外患與民變

2005-04-12 07:07:5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7 · 0 0

帥喔簡捷有力

2005-04-12 14:40:3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阿青小笨蛋 7 · 0 0

哈哈哈.那個老宗的答案我欣賞

2005-04-12 12:38:1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因為太嫩ㄚ

唐朝那麼嫩ㄎ
這是事實喔

2005-04-12 07:12:5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鑑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於黃河,勢餘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云,於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宮含風殿。同年八月,葬於昭陵(在今陝西禮泉東北)。

2005-04-12 07:08:1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