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謝謝....例如甲午戰爭...請舉10就行了
另外甲午戰爭應該不是鴨片戰爭吧...(我朋友告訴我的)

2005-03-30 05:03:0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百年內戰爭實在太多,僅舉其要。

1911年袁世凱北洋軍與革命軍漢口之戰
1913年二次革命(袁世凱對上長江中下游國民黨力量)
1916-1917護國軍起義(南方各省對袁世凱)
1917-1918護法戰爭(南方軍政府及軍閥對北方軍閥)
1918年 參加一次世界大戰(但本土沒戰爭)
1920直皖戰爭
1922直奉第一次戰爭
1924直奉第二次戰爭
1925奉系與國民軍之戰
1926-1928北伐戰爭
1930 中原大戰
1931 年 128事變,松滬戰役
1933長城戰役
1934-1936國共江西戰役及「長征」
1937-1945 對日抗戰
1945-1949 國共內戰
1950-1953 韓戰
1958-? 八二三炮戰
1962中印戰爭
1969珍寶島事件
1974西沙海戰(中共與南越爭西沙群島)
1979懲越戰爭

甲午戰爭的確不是鴉片戰爭,其時間1895不在一百年之內。

2005-03-30 05:47: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2050年 海峽大戰開始

2005-04-11 17:33: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羅蠻蠻 3 · 0 0

1.鴉片戰爭

公元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遣大臣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林則徐下令銷毀英國遊口的大批鴉片.結果英國不滿,英國政府便和國會決定用搶砲打開中國的大門,並在1840年引發鴉片戰爭.

1840年,引起中英鴉片戰爭,次年一月,一支英軍在港島西北部登陸,自行宣佈佔領香港.到了1842年8月,英軍進逼南京城,清廷派遣議和代表,與英國.代表砵甸乍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的>.並規定清廷須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


2.英法聯軍
從西元一八五六年到一八六0年,英國和法國向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這場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稱做「英法聯軍之役」。
  英法聯軍的導火線是「亞羅船事件」。西元一八五六年十月,一艘掛著英國國旗的中國船「亞羅號」(The Arrow)停泊在廣州黃埔時,被中國兵在檢查的時候,拔下了英國國旗,並擄去十二名水手。英國領事巴夏禮讓(Harry Parkes)要求清廷釋放被捕的水手及賠償損失,兩廣總督葉名琛認為,船是中國船,水手是中國人,其中有三個人是盜匪,除了這三個盜匪之外,其餘的人可以釋放。表面上看起來,爭論的焦點是中國官兵擅自闖入英國船上擄人,但是「亞羅」是不是英國船呢?事實上,當時英國國會尚未准許香港政府讓中國船隻在香港註冊,即使准許,「亞羅船」註冊的有效期限也已超過了十一天。
  當時,英國政府為了想進一步擴張在中國的權益,便趁「亞羅船事件」,借題發揮。西元一八五七年八月,英國政府派了一支海軍到香港,中國和英國的第二次衝突,已經不可避免了。當時法國因為有一名天主教徒神父在廣西西林縣被殺,於是就和英國聯手,對付中國。西元一八五七年十二月,英法聯軍政陷廣州,次年,攻陷大沽砲台,清廷非常震驚,派欽差大臣到天津議和,簽訂了「天津條約」,在這條約中,清廷喪失了許多權益,並且對英賠款四百萬兩,對法賠款二百萬兩。六月,英法又藉**換條約批准書,再次率軍艦直逼北京。一八六0年,咸豐皇帝倉皇逃到熱河,英法聯軍佔領了北京。清廷只好派恭親王奕訢和英法議和,簽訂「北京條約」。除謝罪、履行中國對英法之「天津條約」之外,還對英法各賠款八百萬兩

3.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之原因

  侵略越南,以此為基地進一步侵略中國,是近代史上法國歷屆政府的一貫政策


  法國在1837年年底和1882年4月曾有兩次入侵越南。越南王向中國求援,中國
因「宗藩關係」便派兵到越南。1883年12月,法軍對駐越北的清軍發起突然襲擊
,中法戰爭爆發。但清妥協退讓,軍事上被動,越南北部相繼失守。

  1884年夏,法艦隊進攻馬尾軍港,福建水師倉猝應戰,傷亡慘重,清對法宣
戰。

  1885年初,法軍北犯鎮南關,馮子材率清軍奮勇殺敵,法軍潰不成軍。馮子
材乘勝追擊,收復諒山等地。清軍與劉永福領導之黑旗軍又在臨洮大敗法軍,攻
克十多個州縣。


.中法戰爭之結果─不敗而敗

  這次中法戰爭和以往的戰爭不同,這次戰爭在總體上中國取得了勝利,但為什
麼戰爭卻出現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局呢?

  根本原因在於清政府執行的是一條妥協路線。李鴻章竟採取勝利時不是「乘勝
前進」,而是「乘勝即收」,屈辱求和,與法國訂立《中法新約》,讓法國勢力完
全控制越南,更深入到雲南、廣西地區。中國西南門被打開了。

4.太平天國
洪秀全(西元一八一四年到一八六四年)是廣東省花縣的客家人,年少時讀過幾年私塾,頗有才氣。他和一般讀書人一樣,希望經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富貴,但是他接連參加幾次考試,都不幸落榜。
  西元一八三七年,他參加科舉考試,又告失敗,心裡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大病了三十多天。痊癒後,他告訴旁人,天使曾接他升天,天父「上帝」命他斬除妖魔,拯救世人,他是耶穌的弟弟,自稱「天弟」。由於在這之前,他在廣州得到一本叫做《勸世良言》的小書,這是基督教徒梁亞發節引聖經解說教義所成。一連數次科場失意,洪秀全沮喪憤恨之餘,萌生了反清的異志,現在又得到了基督教的一些宗教觀念,認為大可利用,於是創立了「拜上帝會」,幾年之內,他的勢力迅速壯大。
  西元一八五一年,拜上帝會號召各地的會員,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事。他們在洪秀全生日一月十一日那天,正式宣布起義反清,建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
  西元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軍攻進南京,正式建都南京,改稱「天京」。太平天國初期的統治非常良好,軍隊有組織、有紀律。他們在經濟上推行公有共享政策,收入全歸「聖庫」。在精神上信奉「拜上帝會」,是一個有組織有信仰的反清團體。他們造成一股龐大的聲勢,大大震動了北京的清廷。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生於西元一八一一年(嘉慶十六年),比洪秀全大三歲,他一生最大的事業是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他曾寫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名句,後人傳誦不絕。
  西元一八五三年一月,太平軍進攻湖北,聲勢浩大,清廷命曾國藩幫助湖南巡撫辦理全省的民兵團練。但他因母親去逝正在家守喪,他的好友對他曉以大義,他才決定到長沙就任。
  曾國藩的湘軍和清廷的正規部隊不同的地方是湘軍主要是由鄉勇、團勇所組成。其實就是將地方武力正規化。曾國藩對練兵、帶兵本來是十足的外行,但憑著一股熱忱與決心,居然把團練辦得井井有條。
  一八五四年二月,曾國藩發表「討粵匪檄」,說明湘軍的立場是護衛漢民族的儒家文化。他痛斥太平軍的殘暴,指責他們破壞了中國傳統的倫理秩序,希望忠義之士共同奮起,掃蕩太平軍。
  太平軍定都南京以後,內部發生兵權爭奪,軍紀日漸敗壞,只能靠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二名大將支持。到了一八六三年,南京城外的要地幾乎都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佔。一八六四年六月一日,洪秀全眼看大勢已去,在南京城服毒自盡,享年五十二歲。
  平定太平軍主要是靠曾國藩的湘軍,因此湘軍漸漸取代了清朝的正規軍。但是曾國藩為人謹慎,擔心自己功高震主,於是把湘軍裁遣,以免遭人讒言。

5.甲午戰爭
日本於一八七九年佔領琉球(改稱為沖繩縣)後,積極推行『大
陸政策』,即首先佔領朝鮮以為跳板,進而染指中國。朝鮮原為清之
藩屬,但日本卻不斷入侵朝鮮,使之成為清、日雙方之共同保護國。
一八九四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民變。中、日同時出兵赴朝,但兩國
之兵甫至而事變已平,日本卻不願撤兵,反迫朝鮮斷絕與清之藩屬關
係。一八九四年七月,日艦在朝鮮牙山口外的海面,擊沉清朝的運兵
船。同時,日本又出動陸軍突襲駐牙山之清軍。清兵退守平壤。八月
一日,清廷被迫對日本宣戰,中日戰爭遂起。因是歲為夏曆甲午年,
故稱甲午戰爭。

九月,日軍分四路進攻平壤,清軍約兩萬人倉促迎敵。清將寶(
一八三七 -- 一八九四)戰死,主帥葉志超(? -- 一九零一)卻棄
城逃跑,渡鴨綠江%E

2005-03-30 05:51:2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小武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