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與美援
可以更詳細又更"簡單"的解釋嗎??(最好白話一點)
我知道課本裡面有了~只是還不太了解~
已經有人問過ㄌ~但都不是我要ㄉ答案
所以不要把課本李ㄉ打出來
也不要用貼ㄉ~感謝大大們!!!
2005-03-20 17:25:01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詳細簡單~如果不行不為難囉..
2005-03-22 14:54:55 · update #1
二十世紀上半期,連續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嚴重的人命與資源損失與破壞。這兩次戰爭的原因,我們必需把它放在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的脈絡下來看,主要是因為二十世紀初期,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要掌握原料和擴張市場,而引發了殖民地的爭奪戰。
戰後的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獨強,而蘇聯與中共也因戰爭的局勢取得發展,形成了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國家間兩體制對立的局勢,而歐洲與第三世界便是他們勢力擴張的主要範圍。一般我們談冷戰壁壘,壁壘的一方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另一方則是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這兩大集團的對立雖然尖銳,卻沒有出現戰爭的直接對抗,而是表現為軍備競賽和國力擴張。具體的說,冷戰壁壘就是由環繞著兩大集團核心國家間的第三世界國家所形成的「安全瓣」。台灣自然也身處在這個國際局勢中。
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一項歐洲復興計畫。透過這項援歐計畫先後投注了125億美元,對於歐洲的戰後復甦起了很大的幫助。雖然馬歇爾計畫僅只針對歐洲的戰後復甦,但隨後這樣的美援模式,便由於冷戰後美蘇的軍備競賽而向第三世界急速的擴張。
1950年6月,韓戰爆發之後,美國唯恐共產勢力將擴張至太平洋區域,因此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恢復對台灣的軍事援助,並將台灣納入反共的圍堵陣線中。五○年代初期,台灣承受沈重的人口壓力、物資匱乏,以及為支付高額軍費支出而造成的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外匯缺乏及物價暴漲,呈現政經混亂的不穩定局勢。1951年美國正式對台提供援助,除以大量軍援加強台海的軍事穩定之外,並以經援進口民生物資、生產設備及原料,以安定政經情勢、進而發展經濟規模。因此,在美國對台援助的十五年期間,台灣不管在政治管制或經濟發展策略上,都相當程度地受到美國的影響。
戰後國民政府在台的利益—繼承日產、依靠美援2
因此,戰後的國民政府在台灣所接收到的,不僅是日本在台灣殖民地資本主義化的成果,更是繼承了一個具有高度戰備特性並且由國家統合的工業體系。後者對國民政府而言,是重要多了,因為當時中國的內戰,使得國民政府更需要一個軍需資源的基地,而台灣正是具備了這樣的特質。透過接收,國民政府繼承了在日據時期形成的軍需生產體制及國家壟斷權力。戰後初期,台灣扮演了供應軍糧以及補充財政赤字的角色;國民政府撤台之後,為了達成「反攻大陸」的終極目標,將農工生產的成果大量投入到軍費財政的支出上。
透過接收,國民政府將台灣在日據時期形成的戰備殖民經濟,整合進中央集權、壟斷經營的公營企業體系裡頭,形成了國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然而,我們同時必須考慮戰後大量的美援對公營企業的影響,也就是說,戰後美國對台灣傾注的大量援助,解決了台灣外匯資金不足的發展問題,但同時也產生了公營企業對美援資金、設備與技術的嚴重依賴,使得台灣當局在種種政策上必須聽從美國的指示,才能保有援助款項。因此,五○年代的台灣經濟雖然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但由於國民政府對美援及美國勢力的依賴,使得美國得以指使本地政府進行任何有利於美國的政策,這難道不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過去台灣對日本的附屬,在戰後,透過美援,使得以公營企業為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對美國產生依賴,台灣再次處於附屬地位。
1945-1954 接收日煤 恢復生產
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脫離殖民統治。該年,台灣總督府廢止企業許可令與各項統制令,日人退出台灣炭業組合,基隆礦業主顏欽賢被推為組合長,不久後改名為台灣省煤礦公會。俟後國民政府成立『煤業監理委員會』監理日產,將三分之一劃歸民營,其餘公營,之後成立『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另外還接收『台灣石炭統制會社』,改組為『台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該會延續日據時期的統制方式,統籌收購、配售煤炭和貸款協助業者生產。3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礦山時,台灣各大煤礦幾乎處在停採狀態,如何在原有規模中恢復生產就成為首要任務。4
1949年國民黨撤到台灣,銷往大陸的台煤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銷市場。當時島內通貨膨脹,煤炭的收購價格未及時調整,以致煤炭業者紛紛停止生產。但自50年代,隨著台灣逐步納入美國經濟圈,各項產業起步,帶動台煤的需求量。1951年台煤生產量恢復到165萬噸的水平,政府也採取核發獎勵金和調整煤價來鼓勵增產煤炭。這段期間,內需用煤佔台煤產量從五六成攀升到八九成,主要提供給台電公司和其他國營事業。
1950、60年代 經濟美援與煤炭半管制
1951年美國開始經援台灣,並派遣技術指導團前來台灣,其中煤礦技術指導團自1952年開始查勘提出申請美援的煤礦,負責技術改良的指導工作。美援會積極扶助優良煤礦擴充設備,開發新坑,以增加生產。1954年美籍專家提出撤銷管制的主張,公佈「解除燃煤管制辦法」5;雖然煤礦業者為了避免供銷脫節與煤礦倒閉,反對去管制,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6該年仍通過改組石調會為『煤業調整委員會』。於是該會僅收購公營事業機關所需燃煤,其餘由煤業者自行銷售,煤調會的採購價格則依供銷情形和市場價格而定。7
這一波的去管制(民間用煤與煤價脫勾)引發種種問題,小煤礦主必須自行解決產銷問題,公營機關和民間也不能以官價買到便宜煤。隨之是台灣工業化的起飛,島內需煤量大,1956年政府公佈煤炭產銷改採徵購制度:一、台電和鐵路局所需用煤,及煤調會所需安全存煤,一率由煤調會與煤礦公會,依煤坑產量比例核定數量徵購;徵購價格交由煤調會議定,報請經安會核定。二、民間大批用戶採購煤炭虛驚煤調會核備。三、除不可抗力外(例如礦工罷工),不能交貨者由煤調會移送法辦。四、運輸煤炭如需利用鐵路需經煤調會統籌辦理。8
當時所徵購的煤焦佔產量的四、五成,其餘是官商洽購與自由競銷,形成徵購價、洽購價與市價三種價格。9
如將煤業政策放到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脈絡,便有清楚的輪廓。戰後在兩體制冷戰對立的政經情勢,台灣成為美帝國扶植的國際加工基地,首先承繼日殖時期的資本主義基礎,接收日產轉為公營事業;然後進行土地改革,釋放農業生產力遂行農業積累;建立以公營事業為骨幹(掌握基礎工業與上游原料),民營企業為枝葉的生產體制。五、六零年代正是台灣農業剩餘移轉工業,邁進工業化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年代。
煤業的半管制,管制的恰恰是公營事業用煤這部分,不但保證公營事業有足夠的用煤量,後來的徵購辦法還保證低廉的煤價,約為生產成本的六成價;政府禁止外銷,民營礦坑只得服從徵購,但徵購價和洽購價偏低,以致民營礦主怨聲載道。且鐵路局運煤車供應不足,優先輸煤給公營事業,民營工廠非但得用較高煤價購煤,有時還會運輸工具不能配合而無法取得燃料,經營成本提高許多。所以半管制政策大大服從於當時「扶植公營事業」的經濟政策。
民營礦主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越烈,煤礦公會代表李建和(瑞芳李家)等人向立法院陳請,且煤炭生產過剩情況嚴重,終於在1958年廢止徵購辦法並准許部分外銷。改由煤調會與產銷雙方簽訂長期供應煤炭的契約,該會代表用戶向各生產業者分別簽約,實際上仍是煤調會主導煤價。10
之後煤產量扶搖直上,到1960年已逼近400萬公噸;但自由競爭下又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礦場相繼倒閉,煤礦數銳減,1958年有382礦,1960年剩319礦,1964年更減為281礦。
1960、70年代 能源供需結構起變化 煤價去管制
1964年工業發展,能源需求遞增,無法由台煤充分供應,台電就增加使用燃料油代替燃料煤之不足;1969年中油以優惠價格供應台電燃料油,價格低於台煤,導致台煤市場萎縮。
1969年,政府不再核定煤價,改由產銷雙方議定。這項政策造成部分煤礦倒閉減產,台煤產量也從該年近五百萬噸銳減至70年代中約三百萬噸,1977年後就萎縮到200餘萬噸了。
1973年石油危機,為了尋求替代能源,當時台灣各業競相購煤,自由市場的煤價暴漲兩倍,臺省礦物局緊急進口50萬噸煤。煤礦一時看好,台煤產量回升到300萬噸,然而這只是曇花一現,之後台煤仍是滯銷。且政府為了減輕工業界的油電成本,增加外銷競爭能力,對於工業用和發電用的燃料油,採取低油價政策,這項措施使得台煤走向衰敗的命運。11
無獨有偶,1970年代年政府公佈「礦場安全法」,成立煤礦業職業訓練委員會,從事礦工的技能訓練,彼時幾乎已預見煤礦業的命運。政府不在榮景時加強安全衛生,卻在這時才注重安衛與技術訓練,所為何自?
1984年幾場煤礦災變更使得飽受石油能源競爭與進口煤威脅的台煤加速瓦解,1960年代台煤佔有本土能源供應量一半以上的榮景不再。
2000年三峽利豐煤礦宣告停工,台煤正式走入歷史。
1950年4月,金日成訪問莫斯科時,金日成與史達林會談,爭取蘇聯的其統一朝鮮半島戰爭準備的支持,據金日成的譯員文日說:
金日成在會談中提出了四條理由向史達林保証,美國不會參與韓戰,
1)北朝鮮將在三天內取的軍事勝利。
2)將有20萬南朝鮮共產黨員舉行起義。
3)南朝鮮游擊隊支源人民軍作戰。
4)美國對此沒有時間進行準備,史達林顯南相信了金日成的判斷,正是在這此秘密會晤後,史達林最終同意了金對南韓採取軍事進攻行動的計劃。
此外,朝鮮人民軍作戰部長俞成哲直接參於了北朝鮮作戰計劃的全過程,他在90年初回憶說,蘇聯軍事顧問團認為北朝鮮的作戰計劃行不通,便自己起抄了一個以反擊南方入侵而進行的軍演計劃,這個計劃包括各部隊的行軍路線和作戰命令,以及各兵種協同的方法,進攻部隊分為倆部,以金雄為司令的第一方面軍直取漢城,一武亭為司令的第二方面軍為掣翼部隊,實現從南面對漢城的包圍。
當然,史達林當時從其全球戰略考慮是不希望同美國發生直接的衝突。作為處事警慎的他,當然會想到萬一美國出面干於的話,蘇聯如何應對的問題,其對策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因由中共軍隊直接面對美國的危協並於之抗衡,正是出與這種考慮,史達林反覆要求金日成爭取毛澤東的意見。
早在1949年5月,毛等中共領導人已查覺朝鮮半島的警張形勢,已及北朝鮮需要援助的情況,毛答應幫助金日成,但並不主張金日成主動採取軍事行動。
1949年4月底,金日成委托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訪問中共,金一先到瀋陽與高岡會面,並與中共中央取的了聯系,金一在北平與朱德,周恩來會晤了四次,一次會見了毛澤東,於中共領導人討論了把中共人民解放軍中編成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以及朝鮮局勢等。
毛指出:中共人民解放軍中的三個朝鮮師中,有兩個駐紮在瀋陽和長春,另一個正在南方作戰,中共隨時可以將在東北的兩個師連同裝備移交給朝鮮政府,另一個師,只有在戰爭結束後移交,在會議通報中,毛澤東非常明確的勸告金日成不要主動進攻,在金給莫斯科的報告中稱:"毛澤東曾說,按照他的意見,北方現在不應採取軍事行動,因為第一,這在政治上不利,第二,中共朋友在忙於自己國內的事,不會給於他們有力的幫助,"
第二,中共是怎麼參加了韓戰的?
韓戰爆發後,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完全打亂了金日成的計劃,朝鮮人民軍陷入了危機之中,9月26日,形勢已經非常嚴峻,蘇聯顧問馬特耶夫在平壤的報告稱:在占有絕對優勢的空軍的支援下,美國人對人民軍的前線和後方進行了狂轟婪炸,,,,,敵人的漢城集團軍的戰車部隊已成功地向清州方向發展,並構成對第一方面軍的包圍之勢,,,,,人民軍部隊損失了幾乎所有的戰車和許多大炮,正進行困難的阻擊戰,部隊缺少彈藥和汽油,,,,,整個部隊的指揮組織的很差,"這時,史達林顯得十分焦操不安,並對朝鮮軍隊和蘇聯顧問大加指責,在9月27日的電報中,史達林先是責備朝鮮軍隊的"前線司令部,集團軍司令部及各部隊在戰術方面有嚴重的錯誤,接者有嚴厲批評蘇聯軍事顧問對這些錯誤有更大的責任,指責他們在戰車戰術運用方面的"愚蠢在情報工作方面的"無知"。史達林顯然忘記了中共領導人早在7月初就要蘇聯領導人提醒朝鮮人美國軍隊在仁川或朝鮮人民軍後方登陸的危險性,而當時的金日成也因求勝心切而無視中共人的警告。在美國人登陸仁川後,史達林立即考慮到中共出兵的問題,史達林曾發電報給毛澤東,訊問中共在東北的軍事部署,是否能購派兵的朝鮮作戰,10月1日,史達林直接發電報給毛澤東,比較明確的要求中共出兵以挽救金日成的軍隊,接到電報後,毛立即召開了中央書記處緊急會議,會議中,對於是否出兵,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但是由於,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主張出兵的意見占了上風,但是,由於會議上,多數領導人主張在出兵朝鮮的問題上要謹慎從事,因此,毛澤東只得告書蘇聯方面,中共暫時不能出兵,並暗示中共內部對是否出兵是有分歧的。應該說,毛澤東決心出兵的決心是迫不得以的,他完全了解中共介入韓戰的困難和風險,經過20餘年的對外和國內戰爭,新中共面臨這一片衰敗的經濟景象,在如此境況下,和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作戰,困難可想而知。
在10月5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為志願軍主帥的彭德懷的講話對於統一意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次會議後,正式作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作出決定後,中共中央即派周恩來到莫斯科商討蘇聯派空軍掩護及提供軍火的問題,但是蘇聯人卻不願意提供空軍掩護,因為史達林並不願意蘇聯為此卷入於美國的正面衝突。在決定出兵後,中共軍事領導人對於空軍掩護的要求顯得十分迫切,10月9日,彭德懷在召開支願軍軍以上幹部的會以上,很多與會者,提出這方面的問題,以至於彭德懷和高崗在會議還沒有結束就發電報給毛澤東詢問:"共軍出國作戰,軍委可以派出多少飛機掩護?何時能出動並由何人指揮?"。
10月13日中午,毛再此召開了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對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關係再次展開討論,彭德懷在知道蘇聯不給予空軍支援後,十分氣憤,表示要辭去志願軍司令,毛澤東再次掌握了會場,他說服了彭和其它與會者,雖然,蘇聯空軍在戰爭初期不能進入朝鮮戰場,但史達林已同意對中共領土提供空中保護,並向中共提供大量的軍援,會議最後決定,即使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在美軍大舉北上的情況下,不論有多困難,中共也必須出兵,預敵於國門之外。
3,中共為何出兵朝鮮?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已有很多論術,許多人認為毛澤東主要是出於對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為了保護中共東北的工業基地,免遭敵對勢力對中共安全造成的威協,中共只能進行一場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爭。現在發表出來的毛和中共其它領導人的講話都可以成為這種觀點的証據,這些看法都是從中美關係的角度來看,問題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即中蘇關係的角度來看,中共出兵雖然不是為了滿足史達林的要求,但毛澤東也不可能不考慮到蘇聯的因素。
如果金日成在戰爭中失利,其結果很可能是把戰火燒到中共東北,而莫斯科對於戰爭局勢惡化的對策和安排,顯然大大增加了這種可能性,蘇聯駐朝鮮軍事代表團團長扎哈羅夫曾建議金日成將失去戰鬥力的部隊轉移到滿州整編,史達林在於周恩來會談時也提出:要朝鮮同志作有組織,有計劃的撤退,並答應他們將主要力量,武器,物資和部分工作人員幹部撤到中共東北,以便日後重新進入朝鮮,史達林甚至通知中共要金日成到中共東北組織流亡政府,這樣,一旦戰爭擴大,中共東北就有可能成為戰場,毛澤東當然考慮到,如果美軍跨入中共境內,史達林有可能根據中蘇友好互助條約,派幾十萬蘇聯遠東軍進入東北,這一點,史達林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已表露無遺,如戰爭擴大,由於中蘇同盟的關係,蘇聯也將參於進來,毛澤東不會忘記,1945年史達林就是籍口對日作戰,出兵中共東北,從而迫使蔣介石簽訂了損害中共主權的城下之盟,毛澤東也不會忘記,新中共領導人在東北問題上於蘇聯的艱苦談判,中蘇新條約規定蘇聯歸還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是"虎口奪食"逼出來的,因此,一旦戰爭擴大到中共境內,那麼,這一地區不是美國占領就是被蘇聯控制,就是說,無論戰爭勝敗如何,中共都無法保証對東北的主權,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當然是把戰爭阻止於中共邊境之外。
2005-03-22 16:10:2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準備 型照 身分證 車主本人 就可以了
汽機車借款 手續簡便 快速保密
中壢YKK對面 仁寶當舖 是你最佳選擇
中壢市中華路二段292號 03-4520077
有任何問題 都可以打電話諮詢商量
會給客戶最大的方便
2016-02-29 10:53:2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fvs 3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8 04:59:5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YBHCYQIHVWXW 1 · 0⤊ 0⤋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1400703.pixnet.net/blog
2014-07-22 22:42:1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20 18:01:2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candy5660601.pixnet.net/blog
2014-06-29 00:27:5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又要詳細, 又要簡單? 這種文章很難寫耶! 等我想一下再說...... ^--^
2005-03-21 10:30:42 · answer #7 · answered by Manstein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