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皇帝,每個皇帝都有自己專屬的諡號,我知道諡號是由下一個皇帝替上一任取的。
有沒有哪位朋友,能夠告訴我為什麼要使用特定的字取諡號呢??
如:唐"玄"宗、宋"神"宗等等。
2005-03-19 19:12:12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大家的回答都不錯喔...
我想知道的是...那麼後期的廟號,為什麼要取那些"特定的"字呢??
2005-03-20 16:59:25 · update #1
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諡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後由於尊號的出現,尊號、諡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請注意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 所以唐以前的皇帝並不是沒有廟號, 只是少稱廟號而已.
請見下文, 並可加以驗證.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爲制度,這種制度稱爲設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爲諡號。所謂廟號,是指古代帝王死後在大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諡號、廟號的選定,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諡號的選定要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爲下列幾類: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諡多爲同情類的諡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乎諡,沒有惡諡。諡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後。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裏。“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爲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爲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他自稱爲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爲兩個宇:漢文帝劉恒諡號全名爲孝文帝,蕭何諡爲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諡法大發展的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爲封建帝王尊大諡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爲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諡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受尊號爲“元聖文神武皇帝”。帝後也可有尊號,後來稱作徽號。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爲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爲“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椿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等十六個宇。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爲榮,終宋之世,諡號爲“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爲“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諡號爲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諡權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諡者共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諡號中還有一種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土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爲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爲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一般認爲,廟號始于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於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爲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爲“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一般稱爲“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並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爲“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諡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後由於尊號的出現,尊號、諡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兩代,因爲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爲“康熙帝”、“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爲“聖祖”(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2005-03-19 19:25:3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10-29 04:03: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同治的年號,主因是在於東西兩宮(慈禧,慈仁太后)共同垂簾聽政而取的年號
2006-04-23 21:46:4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仁 1 · 0⤊ 0⤋
真複雜啊
2005-10-23 08:08:4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chien 1 · 0⤊ 0⤋
第二位的解答比較正確.給第一位的網友提供些意見.咸豐皇帝(文宗)因為早逝(1861年).留下5歲的幼子(1856)"戴淳".咸豐駕崩隔年詔改為"祺祥元年".但慈禧太后政變.殺死了顧命大臣"肅順"....等人.與東宮太后"慈安"共同理政.才改元"同治".
所以同治是年號(帝號).皇帝死後才有謚號.同治皇帝謚號為"穆宗".
2005-03-29 19:44:3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南彰化-小蔡 7 · 0⤊ 0⤋
獲益良多哩!
2005-03-19 21:13:3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依據蓋棺論定的原則
下一個皇帝替上一任取諡號
玄..神..基本上是好的諡號
通常太祖.太宗是每個朝代第一位皇帝的諡號
以下是幾個諡號的解釋
文:
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元:
中興元功曰元 能思辯眾曰元 茂德丕績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行義說民曰元 主義行德曰元
成:
安民立政曰成
孝: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愛親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
定:
大慮靜民曰定 純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明:
照臨四方曰明 思慮果遠曰明 譖訴不行曰明
武:
剛彊直理曰武 威彊敵德曰武 克定禍亂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窮曰武
忠:
危身奉上曰忠
貞:
清白守節曰貞 大慮克就曰貞 不隱無屈曰貞 直道不橈曰貞
思:
道德純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內思索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威:
猛以剛果曰威 猛以彊果曰威 彊義信正曰威
哀: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剛:
彊義果敢曰剛 追補前過曰剛
桓:
辟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辟土兼國曰桓
恭:
尊賢貴義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賢敬讓曰恭 既過能改曰恭 執事堅固曰恭
莊(壯):
兵甲亟作曰莊 叡圉克服曰莊 勝敵志強曰莊 死於原野曰莊 屢征殺伐曰莊 武而不遂曰莊
惠:
柔質慈民曰惠 愛民好與曰惠
景:
由義而濟曰景 耆意大慮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2005-03-19 19:29:47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同治是年號不是諡號啊!!
2005-03-20 00:29:06 補充:
諡號是用來代表一個人生前事蹟的總和。
諡號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諡比如「文」「武」等,是讚揚這位帝王的功績;
中諡比如「懷」「哀」等,是同情這位帝王面臨的困境;
下諡比如「厲」「煬」等,是批評這位帝王的惡行。
問題是,玄宗、神宗這些並不是諡號,而是廟號。因為唐宋以後,一個皇帝有尊號加諡號,越取越華麗,所以逐漸改以廟號來稱先皇帝。廟號就不會有上中下了,因為是入廟時祭拜用的稱號,當然都是些好聽字。
2005-03-19 19:29:06 · answer #8 · answered by Kinra★喵天使☆ 6 · 0⤊ 0⤋
我知到清朝的"同治"皇帝ㄉ由來~
是因為慈禧太后要垂簾聽政,和皇帝共"同治"理國家而取滴~
所以應該是看當時情況,取一個能彰顯君主權威ㄉ諡號吧?
2005-03-19 19:15:11 · answer #9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