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哪裡有完整的蘇格拉底文章介紹呢
網路尚有沒有那種專門只介紹蘇格拉底的文章
而不是英文網頁的

2005-03-18 08:36:0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2 個解答

蘇格拉底

高廣孚


--------------------------------------------------------------------------------

  古代,世界上有兩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是孔子,在希臘是蘇格拉底(Socrates),兩人至今尚為世人稱頌不已。

一 一個歷史上的巧合

  有人說,蘇格拉底和我國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將他比做希臘的孔子,將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比做希臘的孟子。因為從若干的事實對照起來看,蘇氏和孔子確有多少類似之處。第一、他們倆出生的時代很接近。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我國周元王七年),恰當中國孔子死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即西元前四七九年);蘇氏於西元前三九九年(我國周安王三年),七十歲的時候被迫服毒而死。第二、他們的容貌都談不上好看。我國的孔子名丘,因為他生來就有一個高聳突出的前額而得名,這一個不大相稱的面龐,談不上英俊和瀟灑;至於蘇格拉底的相貌,可能比孔子更醜。據威爾杜蘭在其所著「西洋哲學史話」(The Story of Philosophy)裏的記載,說他有光禿的頭,大大的圓臉,深陷的眼眶,寬闊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個挑夫;(註一)。有的書上更說他有一個便便的大腹,如此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蹣跚的腳步,自然是夠難看的了。第三、他們生的時代也很相似。孔子適在周室式微的春秋時代,五霸跋扈,諸侯兼併,動亂頻仍,民不聊生,他寢不安蓆,栖栖遑遑,周遊列國,思所以行其道。蘇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當時的希臘半島,也是城邦(City-States)紛立的時代,較強的是雅典和斯巴達,如果沒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間的紛爭總是繼續不斷。第四、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孔子那種憂道不憂貧的精神,和正人心闢邪說的毅力,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蘇格拉底在世時,經常批評政治,攻擊詭辯學派,那種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樣深為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蘇格拉底終日苦口婆心教導雅典青年的熱誠,都不愧是古今教師的楷模!

二 幽默風趣的性格

  蘇格拉底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的職業是雕刻,母親是一個產婆。少年時期他曾抱著繼承父業的理想,一度學習雕刻,終因沒有興趣而中止。但喜歡研究哲學、天文和幾何。蘇氏的妻子名叫燦蒂柏(Xanthippe),頗有悍名。夫妻的感情並不和睦,因為這位大師終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廟前,和一般青年講學論道,既不要束脩,也沒有其他謀生的職業,從不關心自己的妻小。所以在妻子的眼光中,蘇格拉底是一個游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是一個只帶回麻煩而不帶回麵包的懶蟲。蘇氏常自稱為「牛虻」,他的妻子也這樣叫他。牛虻是吸牛血的蠅子,她竟將丈夫比做家中的吸血鬼,平時夫妻間勃谿常起;可是每當燦蒂柏大發雷霆的時候,這位大哲學家總是默默的抗議,使強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據說有一次,在蘇氏仍作無言的抗議時,他的妻子氣悶不過,在盛怒之下,將一桶水潑澆在丈夫的頭上,這位大師只微笑著說:「我知道在陣雷之後,一定會有疾雨的。」
  其實,他們夫妻的感情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壞,平時雖不免常有勃谿,但一到緊要關頭,夫妻的真情便會自然的流露出來。當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消息傳到他妻子的耳朵裏,燦蒂柏便痛哭不已,淚流滿面。到這個時候,這位哲人仍然很輕鬆的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勸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見女人流眼淚了。」她的妻子哭著說:「蘇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無罪而死啊!」卻想不到他回答說:「我無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難道要我有罪而死嗎?」
  蘇格拉底是天生的幽默大師,無論在甚麼時候,他都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當他面臨死亡的一剎那,他的弟子們都痛哭失聲,他仍然是妙語如珠,沖淡了不少的悲哀氣氛。有一位弟子勸他在臨死前換下那件破舊的長袍,他堅持不肯,同時說:「我生前即穿著這件破舊的衣服,難道穿著它,死後不能見上帝嗎?」他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克雷多(Crito)說的:「克雷多,我還欠阿克勤比斯(Asclepius)一隻雄雞,請別忘記還給他。」

三 勇者的畫像

  蘇格拉底生時,雅典的思想界,詭辯學派(Sophists)的學說正在風行。他們對知識持徹底懷疑的觀點,對任何事物的真實性都不相信,而謂世界上沒有確實的知識;僅教人如何從事辯論,如何贏得辯論,但決定辯論的關鍵,恆不以真理為依據。詭辯學派在評斷知識時,常說吾人只有主觀的意見,而無客觀的真理。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是此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曾說:「人為萬物的權衡(Man is the measureof all things)。」該派的理論要點,可綜括為三:(一 )以感官為知識的來源;(二)以個人為真理判斷的標準;(三)以懷疑為知識尋求的目的。他們對知識所持的觀點,可以說是非不明,真偽不分,對青年們的不良影響極大。
  蘇格拉底對詭辯學派的攻擊不遺餘力,他曾批評說,詭辯派之領導青年,有如盲者引領盲者,焉得不同歸於盡呢?我國有一句俗話:「盲人騎瞎馬。」蘇氏的批評,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要挽救墮落的人心,慨然以教導青年為己任,不怕危險,不顧譏辱,每天照例走到十字街頭或眾人聚集的地方,和一般青年人討論人生的種種問題。他痛詆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嘲罵貴紳與強豪,終於招致小人的忌怨。蘇氏崇奉貴族政治,和民主派的當權者阿乃德也極不相能;他信奉一神論,和雅典的多神思想也大相逕庭。在多種原因的湊合下,這位偉大的哲人終於鬥不過黑暗和罪惡而倒下去了。首先米烈多士(Meletus)控告他三種罪名:(一)侮慢本國的神,(一)信奉異端的神,(三)假藉教育手段以蠱惑青年。按雅典的法律規定,對於侮蔑本國的神,而信奉異端的神,應處死刑。可是在雅典,被判死刑的人,如果有機會逃出國外,就不予追究;也可以出錢贖罪。有的弟子勸他藉機逃走;有的弟子和朋友願意代他贖罪,都被他拒絕了。為了維護真理和正義,他表示不能這樣做,潛逃和贖罪等於向邪惡屈服。臨刑前說:「服從國法,是市民的義務。」於是這位七十高齡的大哲學家,為真理而殉難,在弟子們的嗚咽聲中與世長辭了。
  蘇氏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終生為維護真理而奮鬥,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邪惡對抗,抱著寧死不屈的決心。我國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話蘇格拉底可當之無愧了。他堅持著正確的理想,勇敢奮鬥,不受威脅,不為利誘。雖不幸遭遇到悲慘的下場,而他的人格已光耀後世,他的聲譽已永垂千古。

四 思想和言論

  古代希臘的哲學研究,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一個分水嶺。在他以前,從泰利士(Thales)開始,到赫拉克利特(Haraclitus)、巴門尼第斯(Parmenides)、畢泰格拉斯(Pythagoras)和恩庇道格拉斯(Empedocles)等人,都偏重宇宙和自然的研究,探討宇宙的根源,尋求萬物的本體,對於人生問題多未注意。到了蘇格拉底,才擴大了哲學的研究領域,開始注意到人類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問題。他曾說,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對於哲學家來說,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這是些什麼問題?是心靈問題,是人生問題,是道德問題,是知識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片刻也不能分離的。蘇格拉底就這樣開創了人生哲學的新領域。
  我們現在平心靜氣的想一想,哲學是人所發明創造的,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研究和解決人生的問題,但是幾千年來的知識發展,我們「知物」而「不知人」。目前,物質文明突飛猛進,住有摩天大廈,穿有呢絨綢緞,行有飛機汽車,並可到其他星球探險,到海底遊歷,新的發明創造,日新月異,光怪陸離,目不暇給。但相反地,人類的道德墮落,世風日下,物欲橫流,戰亂頻仍。科學支配了人性,邪惡湮沒了良心,所以羅素(B. Russell)說,人類仍受陳腐觀念的作祟,因而有種族的歧視和競爭。我們眼看著人類對本身問題的愚昧無知,徬徨失措,面對著三千多年前這位大哲學家的過人智慧,能不羞愧嗎?蘇格拉底常引用德爾斐廟(Temple of Delphi)所鐫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Know thyself)」來告誡世人,實可為現代人類愚昧行為的箴規,陳腐觀念的藥石。

(一)知即德說

  蘇格拉底一生沒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圖和齊諾芬替他記述流傳下來的。其中與教育最有關係的,是他的倫理思想。在道德理論方面,他屬於幸福主義者,也是哲學思想中最崇高的一部分。在倫理學中,他將「幸福」(Happiness)和「德」(Virtue)的概念分析得很詳盡,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蘇氏謂幸福即至善(The highest good)。但他所指的幸福,不專指快樂。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Moderation)為一切道德的基礎。從柏拉圖的「對話錄」(Dialogues)中證明,蘇格拉底的中庸理論並不是禁慾主義(Asceticism)。他所謂的幸福,並不是指物質生活的快樂,而是特別強調袪除心靈中的憂慮,和致力於知識的獲得。
  蘇氏以智慧(Wisdom)統攝諸德,以「知即德說」(Knowledge is virtue)為其倫理學理論的主旨。他認為明智之人,能明是非,別善惡,在平時的行為實踐中,就知道為善去惡。沒有人會故意作惡的,因為故意作惡,可使他本身感覺不快。凡人的作惡,皆由於愚昧無知,所以智慧為唯一之德,愚昧是唯一之惡。這就是蘇格拉底「知德合一」的理論張本,他把知識和道德二者,看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了。
  在他的「知即德」的理論下,他常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徹底了解自己真正利益之所在,洞察自己行為的未來後果,批評並調和自己的慾望,針對更遠大的目標,將之從渾沌中導入更富於創造的和諧境界,那麼對受過教育而富有社會經驗的人,這種反省也許可給予他們以理想的道德標準;但對於那些愚昧無知的人,無法建立起他們的道德反省的意識,唯有用教育的力量,使他們不斷的追求知識,增加他們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力,才能實踐善的行為。
  他一生引導青年走上較大範圍的人生真理之路,以此真理來衡量一個真正人的生活。所以他說,良好生活的藝術,乃是藝術中的最高藝術。他以鍥而不舍的精神,探求正確的個人思想以及正確的知識,重視日常道德上的各種問題。他坦白承認舊教育的變遷乃是不可避免之事;他探索著在教育上建立個人道德的新基礎,以代替為國家服務而訓練的老觀念。
  我們了解,「知德」是道德教學的範疇;「行德」是道德實踐的範疇,道德重在實踐,只知德而不行德,等於不知。知德者可能行德,也可能不行德,若干學者倡導「知行合一」,事實上這是一個希望達成的目標,少數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做得到,要求人人都如此,那只是一個理想。有人批評蘇格拉底的理想根本不能實現,蘇格拉底便說:「因為不能實現就壞嗎?假若一幅圖晝,畫著一個盡美盡善的美人,你能說因為並非實有其人,那張圖畫就是壞的嗎?最完美的理想,是批評實際的標準。」

(二)教育目的和方法

  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求至善和品德的培養及心理能力的發展;並以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求得至善,人類之所以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則在致力於道德的修養,以完成理想的人格。蘇氏承認客觀真理之存在,同時又主張自我努力的必要;前者為知,後者為德;知德合一乃蘇格拉底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用意在以道德為具體的間架,以知識為抽象的內容,而建立一表裏兼賅的體系。他以「友誼」、「勇敢」、「謙遜」等為道德之概念,而人格的擴大,即繫於觀念知識的充實。而「知汝自己」或內省(Insight),則為達到此教育目的之不二法門。
  蘇格拉底和人討論有關問題時,常用詰問法,又稱蘇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這種方法有下列的幾種特點:……懷疑的,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由懷疑而引出問題,這不是表示蘇格拉底傲慢自大,或自命為智者;事實上恰好相反,蘇氏本是非常謙虛的。他常說:「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個愛智的人。」此外,蘇氏所謂「懷疑」是研究學問和討論問題的方法,別於古代希臘懷疑論者之所謂的「懷疑」;前者以懷疑為方法,作為探求真知的手段;後者以懷疑為目的,始於懷疑,而終於懷疑,結果則毫無所得。……是談話方式的,這是詰問法的第二特點。在討論時,採用談話的方法,以辯論為技術,而尋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確定義。其真理的發現,是在討論和問答法中進行,所以有人叫這種方法為「產婆法」,為知識接生的藝術(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為知識原存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第二、青年們要想學習,必與交談,由交談而建立友誼,由於友誼建立在雙方的情感基礎之上,這樣才有助於問答的進行。於是愛求知識和增進友誼二者,構成蘇格拉底方法進行中的基本要素。……;是概念的和定義的;他在問答中,想把許多模糊的概念找出正確的定義來。他常問:「何謂正義?」「何謂名譽?」「何謂德性?」「何謂道德?」「何謂愛國?」「何謂你自己?」蘇氏所最關心的,便是諸如此類的道德和心理學的問題。他這種堅持精確的定義,清晰的思想,及精細的分析態度,給雅典青年不少的助益。他之所以如此苦口婆心的教導,無非認為知識之目的是使概念獲得正確的定義。
  蘇格拉底的整個方法,是啟發的(Heuristic),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經過歸納過程而歸結到一個定義。亞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說:「歸納和定義二者,恰可歸功於蘇格拉底。」……(註二)羅素則稱之為辯證法(Dialectic method)。不過他說,這種以問答尋求知識的方法,不是蘇格拉底發明的,巴門尼第斯(Parmenides)的弟子齊諾(Zeno)似乎早已用過了。(註三)即使如此,在古代希臘運用辯證法較為成功的人,則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後者顯然是受前者的影響。

五 蘇格拉底思想的影響

  蘇格拉底為古代希臘思想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沒有蘇格拉底的出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相繼成為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實在大成問題。他三人在哲學上的成就,造成希臘文化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很相似。在我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相繼出現,也構成了我國古代哲學的黃金時代。在其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由於儒家孔、孟、荀的繼起,奠定了儒家在中國數千年永傳不墜的學術基礎。
  蘇格拉底的思想,對當時混亂的雅典思想界,有振聾發瞶的作用;蘇格拉底的人格,對於一般趨炎附勢的雅典公民,也有使「貪夫廉」「懦夫立」的啟示作用。
  在哲學方面,他對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體系影響至鉅。他對後世的貢獻大致有三:
  (一)對哲學方法的改進-建立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的初步基礎;
  (二)是有系統研究知識條件的第一人-建立認識論(Epistemology)的體系;
  (三)構成倫理學的體系-建立道德科學。
  關於歸納法的發展歷史,在近代雖經培根(Francis Bacon)的倡導,始成為研究科學的重要方法,但不是說在培根以前就沒有人用過;相反地,這種方法早在希臘古代已經有人在注意和使用它了。蘇格拉底就常用這種方法。事實上蘇氏的詰問法,是「綜合」和「分析」相互為用的方法,本質上就是辯證法。這種方法對柏拉圖的影響很大,在他的對話錄中到處可以看得出來。柏氏以辯證法為建設概念知識的方法,而為思想的藝術,嘗稱辯證法包括兩個步驟:(一)綜合特殊而為一個概念;(二)分析概念而用於特殊。在思考的過程中,前者即是類化(Generalization),後者就是分類(Classification)。很明顯的,這是得自師門謫傳。
  在認識論方面,蘇格拉底應屬於理性主義(Rationalism)。在古代,認識論之派別的劃分雖不比近代明顯,但從各哲學家們的主張中,可以找出其理論的淵源。例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理性主義者;伊壁鳩魯(Epicurus)和斯多噶學派(Stoics)應屬於經驗主義(Empiricism);亞里士多德雖師事柏拉圖,但他在認識論上的主張,是走折衷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路線的。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的來源是理性(Reason),真實的知識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是形式的而非偶然的,是永恆的而非變動的。他在這方面的理論,近則影響柏拉圖;遠則對近代的理性主義者如笛卡兒(Descartes)、斯賓諾莎(Spinoza)和萊勃尼茲(Leibnitz )等人均有莫大的啟導作用。
  至於蘇格拉底的倫理學思想,對柏拉圖的影響更大,兩人都屬於倫理的幸福主義,柏氏在主觀上認為至善即幸福,在客觀上將善的概念看作和上帝相一致;認為人類行為的目的,應使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藉德性與智慧之助,變得和上帝相似,以道德和智慧為幸福的主要因素。在這一點上,他與蘇格拉底的見解頗相契合。蘇氏以智慧統攝諸德,柏氏則將德目列為最高的四種-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不過他特別指出智慧在德性中佔最高的地位。但在實用方面,兩人的主張則稍異:蘇格拉底將實踐道德建基於功利主義或權宜主義(Expediency)之上;柏拉圖則放棄功利的觀點,認為道德應有其獨立的價值。
  另外,蘇格拉底在倫理學上所持「中庸」的看法,對亞里士多德的啟示很大。亞氏認為人是理性動物,過著理性生活,追求至善的價值。至善的生活才有幸福,但幸福不等於快樂,快樂可隨著道德行為而來,而是道德行為的次要結果。這和蘇氏的觀點頗為一致。亞氏更認為良好的生活必須有道德的修養,對於道德的評價須賴合理的態度。所謂合理的態度,就是道德的中庸觀點,中立不倚,不趨極端,無過與不及(Excess and deficiency)之弊。例如勇敢在粗魯和怯懦之間,慷慨在奢侈和吝嗇之間,謙遜在羞怯和傲慢之間。所謂勇敢、慷慨、謙遜等均是美德,本身有其適中性和調和性,既不失之於偏激,又不失之於迂緩。因過猶不及,均與中道不合。顯然亞氏的中庸說,是導源於蘇格拉底的。
  筆者認為蘇格拉底對後世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先樹立了西方偉大教師的風範。自西方歷史中看,教師工作從開始就不受人重視,雅典叫一部分從事教師工作的人為「教僕」。他們之中有的雖具有很好的學識,但卻屬奴隸的身分,平時伴送主人的子女到校讀書,回家後陪讀;即是自名為智者的詭辯學派者,也不過是到處流浪,全賴出售知識以餬口,根本不受人尊重。當前歐美的社會裏,仍視教師為教書匠,和其他的木匠、鎖匠一樣,教師和學生之間似乎純粹是一種金錢與知識的交易,一點也看不出像我國那種「尊師重道」的精神。但蘇格拉底則是例外:他很受青年們的敬仰。他的智慧,照亮了學生的心靈;他的勇敢殉道精神,為青年們樹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
  柏拉圖自二十歲起師事蘇氏,前後八年。蘇格拉底亡故時,柏氏才二十八歲,對於老師的死,由於愛莫能助,感到非常傷心。最後懷著一顆破碎的心,開始到各地遊歷。蘇氏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蔑視雅典的民主,憎恨無知的群眾,增強其對實現貴族政治的決心;他的名著「共和國」(Republic)的構想,可能在此時已開始在其心中孕育著了。柏氏因受蘇格拉底的陶冶,變成一個酷愛智慧的青年,他非常敬愛他的老師。他常說:「我感謝上帝賜我生命,成為希臘人而不是異邦人;賦我以自由民的身分而不是奴隸;使我生為男人而不是女人;但是我尤其要感謝上帝賜我生在蘇格拉底的時代。」柏氏這種尊師重道的熱誠,完全是受蘇格拉底的精神感召所致。因為蘇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而且平易近人,熱情洋溢,加之幽默風趣,妙語如珠,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風,自然潛移默化。

附 註:

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chapt. 1.
Cf. Grote, Histary of Greece, Chapt VIII, p.5 78.
B. Russel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 109.

2005-03-18 14:40:59 補充:
妳需要「西方哲學史」嗎?
可以到
http://www.twbm.com/window/liter/philwest/philw_cont.htm

2005-03-18 09:40:0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CHANG 2 · 0 0

等等等,等到今年過年就32歲,男朋友連影子都沒,
我個性內向,想透過未婚聯誼認識對象,我是朋友推薦,來到桃園紅娘李姐,
對女生頗為照顧的,很快就讓認識不錯異性.

2016-01-07 03:25:4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國華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