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廣播的由來...發展過程...
還有廣播的特色
自己打的也可以...
不過請詳細一點...
最好有參考資料...
拜託...
我已經找到快瘋掉了>"<
2005-03-14 16:06:02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其他:社會與文化
可以找關於美國的廣播發展嗎?
好像有什麼廣播網的樣子>"<
2005-03-14 16:17:08 · update #1
調幅AM或被稱為中波廣播的技術,發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1920年代是AM廣播發展趨於成熟的時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戰的即時新聞報導進一步促進廣播的發展,也因此使得收聽廣播資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隨著電視在1930年代的出現,有部份的評論家認為〝聲音廣播的末日已到〞,然而,當時的收聽廣播不僅已成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更成為人們無法捨棄的習慣。因此,音訊廣播非但沒有消失,更由於其輕便及可攜帶性而更加蓬勃發展;廣播業者因觀察到使用於電視的UHF頻段提供了較AM廣播更佳的音質,進而持續改良廣播技術,此項技術發展為1940年代FM 調頻廣播的發明拉開序幕,而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FM 廣播才普遍透過VHF頻段而進行傳播。數位音訊廣播起源於德國,1980年德國開始發展研究數位音訊廣播,並在1985年於慕尼黑近郊進行數位音訊廣播之研究與實驗,到了1987年以德國、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等國所組成的EUREKA聯盟,共同制定了DAB的規格,稱為Eureka-147。 全球的第一部DAB接收機是由法國的研究單位CCETT於1990年初所開發出來的,然後飛利浦公司依據該設計架構,在1990年下半期發展出一小系列的原型接收機,它們代表了第一代的DAB原型接收機;1992-93年左右,在Eureka 147計劃成員決議邁向下一階段的系統規格制訂之前,有極少量的第二代原型接收機於此期間推出;交通部電信總局繼續推動數位電視技術與產業後,於民國87年底積極規劃數位音訊廣播服務,計劃於民國88年7月完成數位音訊廣播技術的評估研究,並選定傳輸標準,今年初開始進行相關工程測試與工程技術規範的研擬。新穎且先進的數位音訊廣播服務正式實施後,預估將為國內廣播媒體業、資訊服務業、接收機系統、半導體、液晶顯示器及相關零組件製造廠商帶來可觀的商機,並正式引導我國的廣播產業邁入數位化紀元。(資料來源:大葉大學電機系林漢年數位廣播接收系統的技術整合與未來發展http://www.chinatranslate.net/world/wor1.htm)英國是最早發展廣播的國家,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世界廣播發展史中,也居領先地位。以下資訊摘自 http://www.ylib.com/taiwan/hismain41.asp隨著無線通訊技術在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的發展,這種技術逐漸被運用在大眾傳播上。1920年,第一座電台在美國匹茲堡設立,廣播登上現代世界的舞台,成為媒體新寵兒。不消幾年,東方的日本、中國也開始發展廣播事業。台灣人第一次聽到廣播是在1925年6月間的「始政30週年紀念」活動中。會場上進行了10天的廣播放送。1928年,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開始著手試驗放送;同年稍後,台北放送局(JFAK)成立,也展開試播作業。台北放送局在1931年正式開張,也宣告台灣正式走進廣播的天空下。 配合廣播事業在台推展,當局於1931年設立台灣放送協會,為台灣廣播事業的營運機關。而電台設立方面,除了最先成立的台北放送局,往後幾年各地放送局也陸續成立:1932年的台南放送局、1935年台中放送局、1943年嘉義放送局、1944年花蓮放送局。 日治時代,由於主管單位對廣播收聽行為採取付費登記制,因此從官方的統計數字,我們大約可知歷年廣播收聽戶的發展概況。1928年,廣播猶在試播階段,不過收聽戶已有7千8百多戶了。1930年代結束時,收聽戶達到5萬。日治時代結束前,收聽戶再倍增,達10萬戶,增長的情況似乎沒有想像中會受到戰爭時期影響而抑緩。 若將這些數字與當時總人口數來相較,廣播雖在日治時代走入台灣人生活中,不過收音機的普及率仍低,收音機是昂貴的奢侈品。尤其,歷年的收聽戶中,日籍人士均佔一半以上,年代越早,台籍收聽戶所佔的比例越低。因此,對一般大眾而言,更多的收聽行為恐怕是在公共場所裡進行的。廣播要真正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還要等到戰後的1950、60年代。
圖片參考:http://www.ylib.com/epaper/taipaper/020729-1.jpg
圖為台北放送局外觀,今為台北228紀念館。(圖莊永明提供)/相關內容請見《台灣世紀回味Vol.3文化流轉》「用聲音來傳真」稱美國「收音機之父」的佛利司特(Lee De Forest),早期的研發經費,就來自美國海軍的補助。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海軍深刻體認到廣播科技在戰爭中的吃重地位。為了進一步順利推動收音機的研發工作,當時互相競爭的美國三大電器業者——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西屋(Westinghouse)、以及通用電子(General Electric Company,通稱GE),就在海軍的主持下,合組了美國收音機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通稱RCA),成為美國收音機硬體設備製造的壟斷者。除了硬體之外,政府對於廣播頻譜的分配管制,更成為二○年代美國廣播事業能夠開展的必要因素。由於早期的電波完全放任政策,導致電台頻率互相干擾襲奪,美國的廣播市場一團混亂;不但電台無法生存,連帶也使得收音機銷售量萎縮。因此,收音機製造商與商業電台聯手要求政府干預。結果產生了〈1927年廣播法案〉(The Radio Act of 1927),以及根據此法案設置的聯邦廣播委員會(Federal Radio Commission、通稱FRC,後來的聯邦傳播委員會 [FCC] 的前身)。自由派的傳播史學者也認為,如果沒有FRC的干預,美國的廣播事業根本不可能有任何進展。在廣播剛開始發韌的二○年代初期,由各大學主導的非營利教育性電台,一度是美國廣播業的主流。當時的RCA的總裁沙諾夫(David Sarnoff)曾經倡議抽取收音機製造商的盈餘,設立非營利與非商業的電台;1926年設立的國家廣播網(NBC)與同年改制的英國廣播協會(BBC)一樣,初期也自詡為「公共協會」(public corporation)、而非私人企業。雖然商營的NBC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相繼成立,但在二○年代末期,美國社會輿論還是與同時期的英國相同,偏向採取公共廣播制度。以上資訊摘自:http://twmedia.org/archives/000706.htmlMarch 29, 2004媒體公共化之路長且遠:從三○年代美國公共廣播抗爭史看當前的台灣公共化運動劉昌德數位廣播之發展史http://www.pc-radio.com.tw/DAB/history.htm
2005-03-15 20:47:2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愛貓的麵】 7 · 0⤊ 0⤋
馬可發明無線電後,英國Wireless Telegraphy,,意思是"沒有線的電訊"以別以"有線電訊" (Telegraphy)但老美以為wir....此字不夠專業化、於是將它稱為Radio,這就是無線電稱為Radio的開始,Radio原意是"幅射",意思是說,無線電好像線一般幅射出去,但人類的凡眼看不見罷了。如眾所知,無線電初期,都是應用在海軍及商船方面,岸上和海洋中的船隻通訊息,或是船艦間之通報資訊,故最早期,若干國家都由其海軍管制無線電的。在那時期,用無線電向海上的船艦群散播消息,叫做Radiocast(即無線電的投射)老美最愛創新名詞了,美國海軍部認為Radiocast此名詞含意不甚切合,於是改用Broad-cast一字,譯成中文便是"廣播"。
2005-03-14 16:09: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