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戰術真的有用嗎?
二次大戰的中國戰場
26年時
國軍精銳盡出
俄製的新型飛機
德製裝備的教導師團
陸軍人數又是日軍的六倍以上
被打的七零八洛
後來共軍百團戰爭
也沒收到多大的成效
但是到了韓戰時
志願軍卻能將美軍趕到38度線
為什麼會差這麼多呢?
2005-03-13 08:13:35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no nickname 3 in 政治與政府 ➔ 軍隊
上海淞滬會戰
國軍與日軍的死傷比是
6比1
等於是拿自己的一個連去換人家的兩個班
這稱不上是成功的作戰
頂多能說是壯烈的作戰
2005-03-13 18:54:15 · update #1
那要看用人/機(包括:坦克、戰機)/彈海戰術的時空環境而定,八年抗戰的效能看起來沒有老共打韓戰時好,大致上是因為八年抗戰時期政治因素(軍閥派系、國共鬥爭等政治問題讓心理及物質力量無法集中)干擾、裝備不整齊再加上沒有因應此一窘況的相對戰術(不論是將眼光只看單一部隊、或放大至整批軍團)...等等,去除這些因素造成的影響,本人是認為基本上抗日還是不遺餘力的(否則早垮啦~!到現在不管大陸或台灣都很可能還有區域會留有小日本的官方管理人員及單位),也就是說人海戰術基本上至少有達成基本目的(避免被併吞亡國)。
而韓戰情況就不大一樣,中共的人民志願軍動員參戰的人數相對於南韓及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還多(總投入人數約是30萬對25萬,中共的30萬不包括北朝鮮的軍隊),而且接受了不少老大哥蘇聯的大量新裝備(雖然當時蘇聯與中共已開始交惡,但基於政治因素仍支援了T-34/85坦克、Mig-15戰機、與大量各型重火砲等),雖然空軍掌握不到制空權、但仍有可以作為有效騷擾的能力,而陸面戰力因人數眾多而行使人海戰術,雖然中共設備沒有比美軍及南韓好(火砲裝備素質差距最小,但介入初期至中期都還沒有美軍多),但是指揮官─彭德懷(國共內戰中共軍善用游擊戰出名的將領)配合實際人數、裝備質與量的戰術戰略規劃得當(像是中共及彭德懷本人考量補給、疲勞造成的士氣低落等軍事問題及其它國際政治問題後決定以打到北緯38度線為主,越過38度線的作戰都並未聽從過度樂觀的蘇聯、部份中共高層及北朝鮮高層的樂觀建議而完全投入主力,沒有過多犯下美軍介入初期的『衝過頭』而造成的戰力空隙使得遭對方較集中兵力攻擊的錯誤,所以可保持雖非最大、但至少算不錯的戰果);加上美國本身指揮高層間的矛盾(杜魯門與麥克阿瑟的歧異,和因總統的更換讓政策不確定因素增加)和美國對南韓的內部矛盾、以及華盛頓方面考量到離朝鮮半島不遠的蘇聯可能接續中共步伐也介入其中(蘇聯已於韓戰爆發前一年的1949年成功製出原子彈),所以韓戰中的人/機/彈海戰術得以成功。
總和以上兩個用到人海戰術的戰爭來看,造成結果成敗優劣不同的主要差異在於─當下配合時空環境的戰術戰略規劃適當與否。
2005-03-13 09:34:5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Kirov 7 · 0⤊ 0⤋
百雷說的對~~
2005-03-21 21:01:3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2 · 0⤊ 0⤋
上海會戰日軍的兵力遠比中國軍少的多,而且日本軍不習慣中國不良的衛生條件因而普遍罹患霍亂,戰鬥力差很多,因此中國軍就算贏也不光彩,更何況最後在佔盡一切優勢的情況下還是全線崩潰,被追擊至南京。因此人海戰術我認為只是宣傳而已,在實戰上沒有價值,必須要武器精良兵員訓練確實才行,再加上將領有靈活的用兵方式,不然也只是烏合之眾一樣去送死的。
2005-03-16 17:08:4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我要糾正你的歷史。
上海淞滬會戰,國軍的精銳是與日軍打的勢均力敵的,甚至數度差點把日軍趕下黃埔江。後來國軍輸的原因是因為日軍在杭州灣登陸迂迴國軍右側收到效果,國軍知道的太晚,機動性又太差,為了避免被包圍而主動退出戰場。但是因撤退不當,未啟用吳縣至福山有中國的馬其諾之稱的國防線,以及後來固守南京的戰略失策,導致德制重裝備與精銳中央軍喪失殆盡。
百團大戰並不是一次投入百團的兵力,而是前前後後三個月共有105團還是多少團的投入這次的作戰。他並不是大規模的會戰,而是大規模的游擊戰。而且成效相當顯著,因為共軍在華北日軍補給線的破壞成功的迫使日軍留下相當多的軍力在華北,相當程度減輕了國軍在長江一線的壓力。
韓戰志願軍之所以能衝到38度線,是因為聯軍根本沒有料到中國會參戰,其在仁川登陸後擴張太快,部隊的整補趕不上擴張。而自願軍也僅是把聯軍"壓"回到原始的38度線而已,在上甘嶺一役後也無力繼續擴張。
2005-03-13 18:15:0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意法曲士 3 · 0⤊ 0⤋
美軍會退回38度線 是考量戰略因素
2005-03-13 11:19:5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小楊桃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