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下宋代為什麼要給西夏和契丹歲幣
麻煩請速速回應
2005-03-12 18:01:1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3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歷史課有提到...大概是在澶淵之盟後才開始有歲幣(歲=年)意思是每年進貢
澶淵在今日河南省濮陽縣附近,在北宋時和今日距黃河北岸都只有一日行程,去宋都開封,也不過二百多裏。北宋的第三個皇帝真宗趙桓於西元1004年在此與契丹之遼議和。結果遼兵北撤,恢復戰前狀態。北宋則承認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其名義則是“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雙方又交換“誓書”,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並且約同“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這條約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祗,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書中兩方都稱趙桓為“大宋皇帝”,遼主耶律隆緒則為“大契丹皇帝”,不稱遼。一般歷史家均盛傳盟時兩方約
為兄弟,宋主稱遼太后為叔母,但此種稱呼不見諸誓書。
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題目,有些讀史的人認為宋朝不能在開國之初,一鼓作氣先攻下契丹,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強調澶淵之盟的得計者則指出,當日兵已攻澶淵(州)城,去開封僅在咫尺,有些朝臣已建議遷都,勸真宗或征金陵,或奔成都,只有主張強硬政策的寇准得到籌劃中樞的畢世安的支持,簇擁皇帝親臨澶淵,才能訂下這一段和約,茲後宋遼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況且以絹銀與契丹打交道是宋太祖趙匡胤歷來的政策,1004年和約未訂之前,真宗已打算承擔歲幣百萬之數,後來能以三十萬了事,出於意料之外。而盟約最重要的一段收獲則是沒有割地。石敬瑭於西元936年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內中也包括瀛莫兩州,轄今日之河間任邱等地,趙匡胤之前身周世宗北伐時已收復這塊地區,歷經趙宋保持,契丹稱之為“關南”,在和談時曾一度索還,被宋朝拒絕。因之後來真宗的歲幣每年向雄州交付,是為兩國國界,如此在和約的交涉中,南朝並不是毫無所得。
p.s.西夏是後來崛起的民族 看到契丹人有這種"歲幣"制度 不禁眼紅 所以便在宋國邊境作亂 宋朝為了保持國內安定 並不想消耗兵力來鎮壓(國內的風氣重文不重武)所以只好答應西夏人的要求 也進貢歲幣
2005-03-13 00:48:16 補充:
[西夏]党項人[遼國]契丹人
2005-03-12 19:46:5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r.平 2 · 0⤊ 0⤋
其實當時宋朝經濟實力是非常強盛的
有錢就是爺 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
宋朝其實是站在一個主導的地位
你說他是弱國似乎也不見得
只是不善於練兵 也不太喜歡仗
據上歷史課時 歷史老師說
其實西夏曾與遼有意聯合攻北宋
不過宋朝威脅遼國開戰就停止年30萬兩 20萬匹布
使得遼國放棄有錢拿總比沒錢拿還要傷乒傷財好
西夏也只能放棄打北宋
2007-06-10 21:47:4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Tommy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