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南投縣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地方,但是南投的地理位置是在台灣的中部,請問【南投】這個地名的由來與典故為何?

2005-03-11 03:08:19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其他:社會與文化

4 個解答

縣名「南投」,其由來為平埔族社「南投社」之南投。明鄭時代屬天興縣,後來屬北路安撫司,為本縣最早之行政區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隸屬於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增設彰化縣,本縣隸屬之。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式設縣丞,此為南投縣有政教之始。光緒十三年(1887年)福建、臺灣分治,臺灣改制為臺灣省,這時的南投行政區屬臺灣府臺灣縣,縣丞駐南投。日據時期,南投仍屬臺灣縣,而埔里社設支廳,民前十五年改隸臺中縣,有埔里社支廳及埔里社地方法院。民前十年廢縣置廳,南投乃單獨設廳,轄埔里社、草鞋墩(今草屯)、集集等支廳,下設區、街、庄、社。民國九年改定地方制度,廢廳置州,本縣復屬臺中州轄,分設南投、新高(集集)、能高(埔里)、竹山(林圯埔)四郡。民國三十四年臺灣省光復,改州置縣,南投仍屬臺中縣轄。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十月本省實施地方自治,政府調整全省行政區,於是南投自台中縣劃出單獨設縣,並於次年十月二十一日設立南投縣政府,此為南投縣的誕生。縣治設於南投鎮。民國七十年(198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南投鎮改制為南投市。中央政府遷臺後臺灣成為民主政治經濟基地,臺北市成為自由中國政治經濟中心,臺灣省政府於四十六年(1957年)七月一日遷至本縣南投市中央新村。

2005-03-11 03:16:0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南投:
是由北投堡來的在草屯北投里.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投.
其中北投是位於草屯北投里.因火災燒光整條街.南投是位於北投南邊之稱.
那草鞋屯就因大城換鞋囤積如山而來.

2005-03-16 16:01:1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國晶 6 · 0 0

此地原本為平埔族Arikun族南投(Ramtau)社之故址所在,此「南投」之地名即翻譯自平埔族語。此地位於古時南投堡內西部,歷來即為南投、北投兩堡之中心市場所在地。清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左右,有福建漳州移民由鄰近彰化地方陸續深入此地進行開拓,並自當地平埔族人手中購得大量土地,開始著手開墾「萬丹庄」(約是今日南投新街一帶)地方,並陸續擴展拓殖地區;清乾隆二十四年並於此地設置彰化縣的分支機構:南投縣丞,於是原有之南投社與北投社遂一同遷往今埔里一帶定居。西元一九五○年時,此地由台中縣分出,正式獨立為「南投縣」。南投此地於早期即開有燒陶之窯,用以製造較為粗糙之日用土器,供應當時中部台灣之需求。

2005-03-11 04:05:5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1 · 0 0

小地名的來源和村落的形成

南投之地名譯自洪雅平埔族南投社社名,該社社名,初見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修之台灣府志。其社名係與同族阿里坤支族之北投社對稱之,因在北投社之南。諸羅縣志所載:「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貓羅溪)為南投,溪北為北投。」

原來早期到草屯地區開墾的漢人,聽到這裡的部落自稱「Tausabata」,有點像閩南語的「桃沙.北投」,後人就簡後段字為「北投.社」,於是把位於「北投社」南邊的部落叫做「南投社」。今南投市龍泉、康壽、三民、仁和、南投、彰仁、崇文等里屬之。位於台中盆地之南緣,八卦台地南段之東側緩斜坡與平林溪之間。相傳雍正三年(1853年),漳州平和縣張姓及南靖縣簡姓移民,從彰化地方抵此,向南投社平埔族典買荒埔,先墾成萬丹地方,繼後再有林、吳、蕭姓移民來墾。今崇文里昔稱「番社」;南投里和仁和里之間的小溪溝,水很急稱「社口隙」(今為排水溝);龍泉里的湧泉稱「番仔井」等,皆與平埔族聚落有關。現在把南投市街以外,各村落的小地名介紹於下:

包尾─今平和、振興里。位於台中盆地南部,包尾山西麓,當山地中的平林溪二大源流匯合之「尾」端處,且東、南、北三面被曲流弧環「包」的舌狀地上。居民多來自漳州府詔安縣廖姓,於乾隆年間已形成聚落。另包括聚落南方約一公里的「白鷺厝」,即往厝有鷺鷥群棲的屋宅;東南方一公里多的千秋斗(俗稱泥鰍肚,因昔該處水深多泥鰍故名,或云在平林溪設戽以堵水灌溉之處而得稱),今為千秋里。

軍功寮─今軍功、東山二里。位貓羅溪上源軍功寮溪南岸與平林溪之間,為南投山地西麓的聚落。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抗清之役,當時清軍恐林爽文一度紮營之地「爽文路」(又稱賊走路),西出平地之溪谷口處,為清軍駐守之要地,故得稱。

牛運堀─今漳和、漳興二里。在南投街區之北端,隔一條八卦台地之坑谷,位於南部台中盆地,八卦台地東麓村落。「牛運堀」亦作「牛氳堀」,堀是凹下之地,蓋此地有八卦台地東坡之坑谷,「氳」即指動物之作蹲狀而言。地名即由來於往昔為牛群戲水之凹地。居民包括康熙、乾隆年間來自漳州府南靖縣曾姓和謝姓入墾的閩南人。在聚落東方有一小集村「十八張」,可能是「十八張犁」之略稱(按每張犁為五甲,此帶有九十甲耕田之意)。

三塊厝─今三和、三興里的「三」就是沿用三塊厝的「三」字。位於南投街區的南端,拓墾之初這裏望眼一看卻只有三座四方型的傳統房屋,所以叫三塊厝。乾隆年間漳州府平和縣張姓移民入墾。

茄苳腳─今嘉和、嘉興二里。位於南投街區的南端郊區,因創建村莊於茄苳樹下故得稱。按茄苳樹為半落葉性大喬木,木材可供建築用。茄苳腳多張姓居民,雍正、乾隆年間,漳州府南靖縣張姓入墾於此,今建有「張陽壽公宗祠」祭祀祖先。在北端另有「石頭公」與「牛食水」二小聚落,前者是漢人先民的自然崇拜對象。後者指以前村路南北有八卦台地坑谷,昔為水牛食水之處,就是他們補給水源的據點。

半山─今平山里。位於牛運堀北側,又叫「大半山」,是八卦山台地和平林溪臨界點,一半是山丘,一半是小平地,緩丘看來不像一座完整的山,乾脆說半座山,終於變成「半山」。早期居民以張姓、簡姓、鄒姓較多。今西側八卦台地為新建之南崗工業區。

半路厝─今新興里。西倚八卦台地東側緩斜面,東臨貓羅溪西岸平原,「半路厝」,昔日從北投街方面至南投街道路半途上的村莊,故得稱。居民以王、石、蔡姓較多。在半路厝東南毗鄰處之「水尾仔」,因從八卦台地上施厝坪方面,引坑谷之水至此已為末端故得名。此一帶多蕭姓居民。

林仔庄今─永豐里。西倚八卦台地東側斜面,東臨貓羅溪西岸平原,往厝該地為樹林地帶而得名。居民以王姓佔一半以上。

小半山─今福興里。位南投街區北方,離街區最遠地方,倚八卦台地,東臨貓羅溪河,地名由於這一帶係平原與台地交錯之地,非盡是山,與半山(平山里)比較,聚落較小,故稱小半山。居民以許姓最多,林姓次之。在最南有「苦苓腳」之小聚落,以苦苓樹下為地名;在最北地方的小聚落稱「崩崁」,象徵山勢之形狀。

草尾嶺─今鳳鳴里。位於八卦台地的準平原上,是由於聚落建於東西活動斷層線之一突起的平台狀高嶺之尾端,因在開墾前,此地茅草密生,故得稱。在北方之小集村稱「凹窩寮」,較南側之小集村「六分寮」稍低,在凹下之地建有茅草屋,而得名。而「六分寮」起源於初為製腦油設有六十個腦灶之地,故得稱。(按每十灶為一分)。草尾嶺一帶多張姓居民。草尾嶺地方之東北端,以險崖臨貓羅溪,俗稱「柴梳巖」處,建有「碧山巖」,因風景絕佳,為清代列為彰邑八景之一。

樟普寮(又稱漳埔寮、漳浦寮)─今鳳山里。係位於草尾嶺之北方,早期有福建漳浦縣的移民,來此地建簡易寮舍地緣聚落,後來成為小村落而得名。

施厝坪─今福山里。位於八卦台地上的準平原面。該地係因施姓建於高臺平坦地上之血緣聚落,故得稱。早期施厝坪,包括的範圍較廣,日據初期以今一三九縣道分為東、西施厝坪。施厝坪南方,另一個小村庄叫「橫山」(今永興里),在八卦台地上活斷層崖下,因地當海拔四四二公尺的一個橫崗下,故稱「橫山」。此一帶最早入墾者,似以客籍為主。建有客籍移民守護神三山國王廟「福山宮」。

內轆─今內新、內興里。昔包括現在光明里地區。亦作「內凹」,意在位於軍功寮溪之北,內方地勢凹下之地。此地因源自大虎山、觀音山西側斜面的貓羅溪支流在此匯集,地勢低。此地以乾隆年間,漳州南靖縣渡台始祖曾德興率族人在此地開墾,並建有曾姓祖廟「宗聖祠」。在村莊東南方小集村「新」,厝在此設蔗車製糖。故得稱。

營盤口─今營南里,昔包含現在中興新村地區的營北、光輝、光榮里區域。位於南部台中盆地,貓羅溪東岸的大集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台中大里爆發的林爽文抗清事件,林軍先勝後敗,經草屯火炎山逃入中寮山區,清軍福安康率軍追討外,又派兵在此地駐紮成營盤,防止林爽文軍從平林溪或軍功寮溪出入,在清軍營盤出入口外所形成的聚落就叫「營盤口」。莊內建有「七將軍廟」,傳說是當時六位士兵、一隻軍犬陣亡紀念所興建的廟宇。

2005-03-11 03:45:2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