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為何金聖嘆會定「六才子書」?
標準為何?
請不要給我網址
或一大堆複製的文章
請說明出處

2005-02-24 18:35:3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cash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3 個解答

金聖嘆把史記、離騷、莊子、杜甫詩、西廂記、水滸傳並列為中國歷史上的「六大才子書」。
深入地探索,可以發現:除了金聖嘆「夫子自道」,以皆為「孤憤」之作而選出這六才子書之外,至少還有兩方面重大意義:一是文學形式,一是歷史精神。「孤憤」(孤獨寂寞的憤世心理)大約可以總括這六本書的內容中心思想,而與內容相對的文學形式,值得分析。史記是古文(散文)形式的正史典籍,離騷是漢賦前身的神話上古詩,莊子是上古寓言,杜詩是唐朝近體詩(以別於漢朝的古體詩),西廂記是宋詞與元曲雜劇,水滸傳是章回小說;可以說是傳統文學主要的六種形式,各選一書為代表,則水滸傳就是明清章回小說的魁首地位(就像史記是正史「廿四史」之首一樣)。
歷史精神方面:離騷的屈原與莊子都是先秦戰國時代的人,史記的司馬遷生於漢朝,杜甫在唐朝,西廂記的作者們跨唐(元稿)、宋(趙令時)、金(董解元)、元(王實甫)四、五個朝代;以上這五才子書,正好是中國文學自上古成熟以來的時代銜接,而水滸傳就接在元曲西廂記之後,是元明時期形成的章回小說。六本書一以貫之,串成中國文學形式傳承史。
如果再回頭看六大才子書主要內容的不同,史記是歷史、離騷是神話、莊子是寓言、杜詩是感懷詩、西廂記是人生悲歡離合,而水滸傳呢?則是兼備了這五種內容。這五種內容,感懷與人生悲歡離合都是一生一世的事,歷史、神話、寓言則有貫穿時代聯繫古今的歷史意義在內。
參考資料
https://www.ylib.com/search/pre_show.asp?BookNo=N1127

回 答 者: 宇軒 ( 初學者 5 級 )

2005-02-25 01:09:4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rco 6 · 0 0

說實話,是依金聖嘆他老人家的主觀意識。正如同曾國藩的聖哲畫像記,亦是依個人想法。

2005-02-25 06:21:2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專業問題提供以下文章參考在我國小說理論批評更上,金聖嘆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在評點小說方面,他繼承和發揚了李卓吾、葉晝等人的傳統,將小說評點推向高潮,對後世的小說理論和評點派有深遠的影響。金聖嘆,名人瑞,.一說原姓張,名采,字若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少有才名,但屢試不中,只是一名諸生。入清後,以「哭廟案」被殺。廖燕的金聖嘆先生傳說他為人「偶償高奇,俯視一切」。明亡後,「絕意仕進,更名人瑞,字聖嘆。除朋從言笑外,惟坐貫華堂中讀書著述為務。」金聖嘆沒有小說理論批評的專著,但他寫了三篇水滸傳的序言和一篇很長的讀第五才子書法,又對他刪改後的七十回本水滸傅作了十分詳細的評點,精心地寫了大量的批語。牠的小說理論批評,主要就集中在這些序言、讀法和批語中。金聖嘆通過對水津的評點、評論,對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徵,進行了精心的探索,為小說理論批評的發展、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主張小說要暴露黑暗,批判現宜。金聖嘆批改水津完成於明亡之前,那正是明王朝政治腐敗,贓官酷吏橫行,民不聊生的時代。金聖嘆目睹現實,心有不平,因而對水滸中反映的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揭示的「官逼民反」的真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他在阮小五說的「如今那官司一處處動揮便害百姓:但一聲下鄉村來,倒先把好百姓家養的豬羊鶴鴨盡都吃了,又要盤纏打發他」一段話的下面就批道:「千古同悼之言,水滸之所以作也。」〈金本十四回批註g〉把水濫的創作動機和人民受迫害的現實聯繫起來,讚揚了作者暴露黑暗的精神。金聖嘆對明王朝吏制腐朽,權豪勾結的現實極為不滿,在五十一回總評中就借題發揮道:「搓乎I吾觀高廉倚仗哥哥高依勢要,在地方無所不為:殷直閣又倚仗姐夫高廉勢要,在地方無所不為,而不禁揪然出涕也。」為什麼呢7他按著說:「夫高休勢要,則豈獨一高廉倚仗之而已乎7如高廉者,僅其一也。若高依之勢要,其倚仗之以無所不為者,方且百高廉王未已也。乃是百高廉,又當莫不各有殷直閣其人:……」就是說,一個高棣,就有一百個高廉倚仗其勢:而一百個高廉,又各有一百個殷直閣倚仗其勢:那麼,至少也有一千個殷直閣了。所以金聖嘆又進一步指出:「是千段直閣也者,每一人又各自養其狐摹狗黨二三百人,然則普天之下,其又復有事宇乎哉二」他的這段話既是評判歷史,也是鞭撻現賃,既憤慨而又深刻。二、強說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金聖嘆對水滸的藝術成就,作了精心的分析和很高的評價,尤其是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問題,作了細緻的闡述。他認為水滸傳之所以能使人百看不厭,就因為它塑造了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寫出了各人的不同性格:「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讀第五才子書法〉這是說,如果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得「只是一樣」或「差不多」,讀者便「看過一遍即休」了。他還對書中同一類型性格的描寫作了更深入、精確的分析:「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有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更進粗魯是少年任氣,李達粗魯是蠻,武松粗魯是豪傑不受羈約,阮小七粗魯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讀第五才子書法〉這裏明確指出寫的雖是同一類型的性格,但能夠寫出同中之異,共性中有個性。雖然都是粗魯的,卻又各不相同:有的是「性急」,的有是「蠻」,有的則是「豪傑不受羈約」。這既說明水濫傳人物性格描寫的成功之處,也反映了金聖嘆對人物性格分析的精闢見解。更可貴的是,金聖嘆還進一步明確指出:「水津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讀第五才子書法〉「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水滸傳序三〉「任憑提起一個,都似舊時熟識。」〈讀第才子書法〉水滸傳中的人物,雖不是諳者所熟識的,但它反映了社會生活中各類人物的形象和本質特徵,而這些形象和特徵,是通過個性化了的「一百八個人」表現出來,所以能引起讀者廣泛的聯想,因而又「都似舊熟識」。三、提出了著名的「功小說」。在探討人物形象塑造問題的時候,金聖嘆提出了一個論點,叫做「動心」,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金聖嘆的「動心說」。所謂「動心」,就是指的作家之「心」要深入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中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指的作家在創作構思時的「想像」。可以這樣認為:「動心說」就是「想像說」。對於作家來說,沒有想像就不可能進行創作。作家創作要借助於想像,把自己沉浸在作品裏的人物情景之中,甚至忘掉自己,把自己幻化成為作品中的人物。從演戲的角度說,叫做「化身於角色」:從創作的角度說,就是作家在描寫什麼樣的人物時,軌得把自己想成為作品中被描寫的人物。一個有才能的作家,正是憑借豐富、發達的想像力,才能創出具有使人感、啟人思的藝術形象,使他所描寫的情景、人物,栩栩如生地浮現在讀者的眼前。金聖嘆把施耐庵分為臨文之耐唐和未臨文之耐庵,乃是以是否進入創作想像階段為分階線的。他認為未臨文之耐唐,當然既非淫婦,也非偷兒。但一到臨文時,即進入「動心而為淫婦」、「動心而為偷兒」的階段。金聖嘆的這段話,確是深刻地說出了古今作家創作想像的艱辛,也是對前代作家創作經驗的理論概括。施耐庵為什麼能夠「寫豪傑,居然豪傑」,「寫奸雄,又居然奸雄」呢7金聖嘆又提出了他的「格物說」:「施耐庸以一心所運,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無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新以一筆而寫百千萬人,固不以為難也。」〈水滸傳序三〉按大學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之說,是指研究事物的原理才能獲得知識。金聖嘆根據此說而加以發揮。所謂「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就是指的作家要長期地觀察、了解社會上的各種人和事,積累生活知識。這樣,一朝臨文之時,才能「動心」入於所描寫的人物、情景之中,塑造出各種性格的人物形像來。早在二百多年以前,金聖嘆就如此深入地探討了藝術規律中這些具有本質特徵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新見,確是難能可貴的。此外,金聖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還提出了小說的「文法」問題,如結構、剪裁、佈局等。有所謂「倒插法」、「夾敘法」、「草蛇灰線法」、「大落墨法」、「棉針泥刺法」、「背面鋪粉法」、「橫雲斷山法」……在喫子的總評中也提出讀書要注意「古人書中所有得意處,不得意處,轉筆處,難轉筆處,趁水生波處,翻空出奇處,不得不補處,不得不省處,順添在後處,倒插在前處」等等。這些具體方法的闡述,雖有拘泥牽強之處,受當時八股文作法的影響,但也總結了某些規律,對文學創作和欣賞有借鑒、啟示作用。金聖嘆是評點派批評家中最重要的一個代表人物,他把戲曲、小說提高到和經典著作相等同的地位,這個功績是巨大的:他在小說、戲曲藝術技巧方面的探討也是影響深遠的。不過金聖嘆在對待水滸傳這部小說中,他究竟是一個正統的衛道者還是一個進步的批評家,這一點今天學術界中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2005-02-24 18:39:1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