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12因緣中的[無明]是講枝末無明還是根本無明?有什麼不同?

2005-02-11 16:08:59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3 個解答

參考參考吧~~~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枝末無明
從根本無明所生的隨煩惱。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根本無明
無始無明的別名。見無始無明條。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無始無明
無明罪業蒙蔽障礙我們的佛性已久,至今已無法計算其時日,所以叫做無始無明。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無明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

【無明】
--------------------------------------------------------------------------------

 (術語)梵語阿尾儞也Avidya%,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也。本業經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曰:‘於法不了為無明。’同四曰:‘言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中略)其相雲何?謂不了知諦寶業果。’(四諦三寶業因果報)。唯識論六曰:‘雲何為癡?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十二因緣】
--------------------------------------------------------------------------------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1  無明   (貪嗔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    (造作諸業)───────(業)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
FROM:【《佛學常見辭匯》(陳義孝編)】


【十二因緣】
--------------------------------------------------------------------------------

 (術語)Dva%das/a%iga Pratityasamutpa%da,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為辟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一、無明Avidya%,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二、行Sam%ska%ra,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三、識Vijn^a%na,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處Sad!a%yatana,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參見:五意)。六、觸Spars/a,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八、愛Tr!s!n!a%,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十一、生Ja%ti,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於來世老死之位也。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有則為現在之業也,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迴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餘七支總是果,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於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1  無明   (貪嗔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    (造作諸業)───────(業)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2005-02-11 16:31: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9-13 07:37:3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諸位比丘。什麼是無明呢?就是闇惑之心,沒有智慧。不知道何謂苦、不知道何謂苦的根源、不知道何謂苦的止息,更不知道發心趣向止息諸苦的方法。諸位比丘,這就是無明。」


「諸位比丘,因為無明而產生了行;因為行而產生了識身;因為識身而產生了名與色;因為名色而體察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等六入處;因為六入處接觸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透過色受想行識等五色陰的作用,進而產生了執受;因為執受而對五欲六塵產生了愛;因為愛而執取;因為執取而產生了業與報;因為業力而致五蘊之身有了生;因為生而有了老死、苦,即是生理上的老病死苦,以及心理上的愁、悲、苦、憂、惱種種苦。當消滅了無明,業的活動)也會跟著消滅;消滅業的活動,識身也會跟著消滅;識身消滅了,也就不會產生名與色;當名色消滅後,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等六入處也就跟著無法作用;六入處無法作用後,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透過色受想行識等五陰的作用,無法進而產生了執受;執受消滅後,就不會對五欲六塵產生喜貪、雜染、執著、纏結;沒有了喜貪、雜染、執著、纏結,就不再執取;當不再執取,就不會產生業與報;無有乃消滅了因為業力而致五蘊之身有了生;無生則無老死、苦,即是生理上的老病死苦,以及心理上的愁、悲、苦、憂、惱等種種苦也就跟著止息了。」

2005-02-11 21:25: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暗香浮動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