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分的人會以為是實心
不過我剛看到新聞他說其實目前並不清楚
有一點原因就是因為隕石坑照物理的算法深度似乎不太對
認為時外殼有堅應的岩石頂著
我想聽聽看大家的意見
謝謝
2005-02-11 11:47:08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科學 ➔ 天文與太空
月球是地球唯一 的天然衛星,軌道半徑為384,400公里;直徑為3,476公里;質量是7.35x1022公斤。
月球當炙是在史前時代就已為人所熟知,它在天空中亮度僅次於太陽。在月球繞行地球的過程中,由於它和太陽與地球的方位改變,因而產生了月相盈虧變化,兩個新月 (朔) 之間是29.5天 (709小時),略長於月球真正的公轉周期27.32天,這是因為在月球繞地公轉的同時,地球也繞太陽公轉了一些角度所致。
由於月球的大小及組成特性,它有時也會被含糊歸類為類地「行星」的一員作比較。
最早造訪月球的探測船是1959年前蘇聯的月球2號。月球是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球外星體,人類首次登陸月球是在1969年7月20日,最後一次是在1972年12月 (左圖);月球也是唯一有標本被帶回地球的星體。1994年夏季,大部分的月面曾被小型探測船Clementine詳細測繪過地圖,而月球探勘者號現正繞行月球。
月地之間的重力造成了一些有趣的影響,最顯著的就是潮汐現象,月球的吸引力在正對地球處最強而在地球正背面最弱,因此整個地球,尤其是海洋部分並非是堅固不移的,而是朝著月球被稍稍拉起,使得地球上形成兩處小隆起,一處正對著月球而另一處則正背對著月球。這樣的效應在液態海水遠比固體地球來得顯著,因而海水面的兩處隆起自是明顯得多,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海水滿潮。而由於地球自轉遠比月球公轉速度快得多,因而這兩處隆起在一天之中造成各地大約兩次的漲落潮 (精確的漲落潮平均周期是12小時25分)。
然而,由於地球並不是全液態,剛性的地表會使得固體地球的兩處小隆起被地球自轉「帶著」超前一點點,也就是說兩處小隆起並不會剛剛好正對著或正背對著月球。這意味月地之間的引潮力方向並不是完全和地心-月心的連線重合,這就在月地之間產生了額外的力矩,導致月地系統的角動量由地球逐漸轉移到月球上,使得地球自轉每世紀減慢約1.5毫秒,而月球的公轉軌道則每年升高3.8公分,愈來愈遠離地球。
上述重力交互作用的不對稱性也是月球自轉公轉同步現象的成因: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因而使得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地球。正如同月球使得地球自轉漸慢,過去地球也曾使月球的自轉變慢,當然這種效應是更強的,當最後月球自轉週期等於它的公轉週期時,月球上兩處因引潮力而形成的隆起就永遠停駐不移,因而不再拖慢自轉。這種因引潮力而減慢自轉,終於達成自轉公轉同步現象的效應,也存在於許多太陽系中的其它衛星。可預期地球的自轉轉速總有一天會降到與月球公轉同步,那時地球和月球就會永遠以同一面彼此相望,就像現在的冥王星和冥衛一一樣。
由於月球的軌道並不是完全正圓,因而在地球上我們可以在某些時候看到它的一點點背面, 然而直到前蘇聯的月球3號於1959年拍下了照片 (左圖),人類才第一次得見月球背面的全貌。在此之前,月球的背面常被稱為「黑暗的一面」,以突顯它的不被人知,就如同以前非洲被稱為黑暗大陸一樣,但月球的這一面只是從地球無法看到而已,太陽光可是一樣會照在這「黑暗」的一面哦!
月球沒有大氣,但Clementine探測船卻發現在月南極附近的坑洞深處可能藏有永凍的水冰,現在月球探勘者號正試圖確認這件事,而月北極似乎也有水冰。若果如此,未來人類在月球的探險費用將可望大幅降低。
月殼平均約厚68公里,遠比地球來得厚。月殼在各地的厚度變化很大,從Crisium海的0到月背Korolev坑北側的107公里不等,在月殼之下是月函及很小的月核 (半徑約300公里厚、佔月球質量2%)。月函不像地函,它全部都是部分熔融的。有趣的是,月球的質量中心並不在其地理中心上,而是向地球方向偏離2公里左右,月殼也是向地球的這一面較薄。
月表主要有兩種地形:多坑洞而古老的高地 (highlands) 及相對平坦而年輕的月海 (maria)。佔月表16%的月海是被熔岩流鋪平的巨大撞擊坑;而佔月表大部分面積的高地則是由隕石撞擊產生的塵沙及岩石碎屑組合而成。月海只存在於向地球的一面,原因不明。
大部分向地面的顯著坑洞都以科學史上的名人來命名,如第谷 (Tycho) 、哥白尼 (Copernicus) 及刻卜勒 (Ptolemaeus) 等;而在背地面的則出現更多現代名詞,如阿波羅 (Apollo)、Gagarin和Korolev (後二者是由月球3號命名的,顯然是俄羅斯人名)。此外,月球也有大型坑洞,像是背地面的南極-Aitken坑,寬2,250公里、深12公里,是太陽系最大的撞擊坑;而位於向地面西緣的Orientale坑 (左圖中央) 則是一個壯觀的同心圓狀坑洞。
共有382公斤的月岩標本分別被阿波羅和月球計畫帶回地球,使我們對月球有最精確的瞭解,尤其是在定年工作上。即使是在數十年後的今日,科學家仍在研究這些珍貴的標本。大部分月表岩石的年代似乎都是介於46億至30億年之間,而恰巧地表的岩石極少有老於30億年的 ,月岩因而提供了許多地球上找不到的太陽系早期歷史訊息。
先前對阿波羅計畫所帶回標本的研究中,並未找出月球起源的一致結論。曾有三種主要的起源學說:同源說 (co-accretion) 主張月球和地球是同地同時由原始太陽星雲形成的;分裂說 (fission) 主張月球是由地球分裂出來的;而捕獲說 (capture) 則認為月球是在形成後再被地球重力所捕捉,上述三者都無法完美解釋月球的起源。然而近來對月岩的最新詳細研究則指出,很可能地球曾與一非常大的星體 (至少像火星那麼大) 碰撞,在碰撞過程中噴出的物質即形成月球,這就是著名的撞擊說 (impact theory)。雖然撞擊說仍有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不過已是目前最廣為接受的理論。
目前月球並沒有全球性的磁場,不過有些月表岩石標本卻具有殘磁,這可能表示早期月球曾經具有磁場。
由於沒有大氣及磁場,月表是直接暴露在太陽風之中的,在它超過40億年的歷史中,許多來自太陽風的氫離子持續打入月表的風化層中,因此由阿波羅計畫所帶回的風化層標本對太陽風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價值。有朝一日,月表的氫也許還能用作太空火箭的燃料。
月球(The Moon) 是地球唯一的衛星,質量約地球八十一分之一,直徑約地球的四分之一,月球是在一條離地球平均約三十八萬四千公里的軌道上,以27.3日的周期繞地球運行。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都是27.3日,因此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向著地球。月 球上因為沒有大氣存在,所以晝夜溫差極大,白天的一邊最高溫可達攝氏一百三十四 度,而夜間的一邊則可降至攝氏零下一百七 十度。
月球的表面可分為布滿坑洞的高地及平坦的海。高地的顏色多呈較明亮的灰色或黃竭色,而海則呈較暗的灰色。海的形成原因是在三十九億年前,月球內部積聚了大量的熱,使地殼下數百公里的岩層熔化而形成兒漿層。後來,熔岩從這個岩漿層往上 湧,填滿了月球表面的窪地。在三十八億至三十二年前的六億年間,熔岩所填補的窪地變成平坦的海。月球上的海,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面向地球的一邊,背面則很少,有些大到直徑一千公里 。
月球的高地上,地殼厚度約為六十公里,其中在上層的二十五公里己飽受隕石的撞擊。在地殼之下有一層由矽酸鹽形成的厚地函層,地函下可能是一顆由熔化的鐵所形成的小核,直徑約為三百至四百公里。月球的質心往地球方向偏離了原本幾何地理中心約2公里,所以靠近地球方向的地殼也較薄。
最近的月相:
每四小時更新一次
月球的來源比較可靠的說法是月球是由一顆小行星,劇烈撞擊地球後 (大約45億年前左右),噴發出來的碎片殘骸所形成的。 可以從月球帶回岩石的同位素比例,和地球上的岩石相同,但像鐵這種重元素則含量較少。因為如果月球如同地球一樣是由單純的原始的太陽雲 (solar nebula)中和地球一起誕生,那它將擁有和地球相同比例的鐵含量,以及大小比例差不多大的核心。但是月球的高密度核心非常小;鐵等重元素的比例較少,這是因為鐵等重元素,在更早以前已經沈澱在地球的核心了。
最近由月球勘探者號太空船發現月球南極,處於永久陰暗面的大環行山處可能有固態水─冰。這樣未來月球探索的代價將略微便宜一些。
阿波羅 (Apollo)上的太空人能夠清楚的了解月球另外一面。 這張清晰的影像是阿波羅 16號上的相機所拍攝的,它顯示了月球靠近地球這面 (圖的左邊)的東側,以及月球的另一面,上面佈滿了隕石坑。
令人驚訝的是,月球表面的另一邊非常粗糙,像是被嚴重的撞擊過一樣,這和我們所熟知的月面有相當大的不同,靠近地球的月面大都是黑暗平滑的月海 (lunar maria)。 較合理的解釋是月球另一面的地殼比較厚,這使得月球內部的熱融物質,不易流出表面來,形成平滑的月海。
這些照片是伽利略號太空船所拍。
月球表面的另一邊非常粗糙,像是被嚴重的撞擊過一樣,這和我們所熟知的月面有相當大的不同,靠近地球的月面大都是黑暗平滑的月海 (lunar maria)。 較合理的解釋是月球另一面的地殼比較厚,這使得月球內部的熱融物質,不易流出表面來,形成平滑的月海。
阿波羅16號太空人站在靠近Plum火山口的邊緣。
阿波羅15號太空人在Hadley Rille地方觀測。
月偏食的全程經過
月球上的地圖
滿月
哥白尼隕石坑(Crater Copernicus)
月的公轉與盈虧
當月球圍繞地球旋轉時,它的相貌呈周期性變動,月球不同的相貌稱為相位。圖中外側的球面是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景象。相位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的時間裡,月球處於陰影中的部位不同。月亮的外觀每晚都有變化。在一個朔望月中, 在農曆月初 (朔) 時,月亮位在地球和太陽之間。隨著月亮繞著地球運行,在我們的視覺上,月亮被太陽光照亮的部份,變得愈來愈大,在農曆十五日 (望,滿月) 時達到最大。然後,再逐漸變小,周而復始。 一個完整的朔望月 (lunation)大約是 29.5 天。
上弦和下弦月則是從側面所見的月球形狀
月相變化時序動畫
月食
當太陽、地球、月球成一條直線,而地球﹒正好在太陽和月球之間時,則會發生月食,地球的直徑約是月球的4倍,所以地球的陰影很大,月球被遮蔽之後月全蝕的時間極長。
月食發生後,地球的陰影會緩緩掠過月球表面,我們可明顯的看到月亮上弧形的陰影,古希臘人由於觀測到這個現象,因而認定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當地球、月球和太陽未準確的在一條直線上時,則會產生月偏食的現象。
陽光受地球大氣層的偏折進入陰影區,所以月球通常不會完全消光,而呈現紅色。當月全食發生時,陽光自日夜的交界處斜射入地面的黑夜面,陽光在經過大氣時,大部份的藍光被散射,只剩下較長波長的紅光射到地球表面,然後有一部份會從地面反射,形成地球的反照光。當月亮完全進入地球的暗影時,月面這時候只受到地球反照光的照射,所以月亮看起來是紅銅色的。也因此,大氣中的微塵含量會影響藍光的散射量,造成每次月食時月面的顏色都有些差異。
2005-02-11 11:56: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1⤊ 0⤋
月球真的還有許多是(未解之迷題)呀。加油了。
Ok.
2016-07-10 05:59: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hine 6 · 1⤊ 0⤋
實心的,看一下地球的隕石坑
就知道月球的隕石坑就是長這樣
至於呂應鐘那廢物寫的文章
可以拿去丟掉,整篇沒有一個對的,沒有一個,還真是了不起
2005-02-11 17:58:0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1⤊ 0⤋
實心的 空心不符合物理原則
不過因為月球的密度比較低,約3g/cm3 地球約5g/cm3
所以可能這是空心傳言的由來
另,即便有堅硬的岩石,碰到大力撞擊的隕石,仍會撞出大洞
您的新聞資料夠權威嗎?也許又像台視新聞一樣是怪力亂神的
------
補充
沒辦法 網路上太多以訛傳訛的文章,加上多數人常被那些假資訊引導。像第三個答案,我看了都想笑,那大概也是呂大師的作品...心裡想著飛碟,什麼都變成是飛碟了..
月球是實心的,依據目前學界最為被接受的理論,月球密度低是因為其為45億前年一次巨大的隕石撞擊,將地球上部地函的東西撞出所造成。而這樣的撞擊事件充分的解釋密度低、鐵成分少等現象。
2005-02-21 04:49:48 補充:
最佳解答講的是?
回答了月球是空心的謬論了嗎?
真了不起...
2005-02-11 13:11:5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