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她們的部落語言相通ㄇ
有何宗教信仰
什麼時候..漢化.
2005-02-07 04:07:00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胖胖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阿力祖..好像是漢人說的太上老君
2005-02-07 04:21:00 · update #1
原來是這樣喔!
2005-06-08 02:00: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平埔族的分類與分佈
臺灣平埔族的分類,在日據時代以前缺乏有系統的類別法,自日據時代伊能嘉矩以來,學者大都分為九族或十族,各家分類都有一些出入、大致上可分為以下這幾個大族:Kavalan〈噶瑪蘭〉Ketagalan〈凱達格蘭〉、Taokas〈道卡斯〉、Papora〈巴布拉〉、Babuza〈貓霧 〉、Hoanya〈洪雅〉、Pazeh〈巴則海〉、Siraya〈西拉雅〉等八種、若加上向有爭議的Thao〈邵族〉共為九族、這些平埔族群在十九世紀末大都已完全漢化,其固有風俗習慣均已不在,而其語言亦多成為死語、
臺灣的平埔族及其分布地區說明如下:
A、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分佈以台北盆地為主,東起三貂社,經北海岸的基隆、社寮、金包里,沿大屯山至淡水河口,南達桃園,舊志所記載的「淡水十八社」和「南崁四社」等就是在此範圍內。合計大約有三十餘社;包括Bassi〈巴賽〉、Trobiawan〈哆囉美遠〉、Luilang〈雷朗〉三個分支。
² 馬賽Basay:
指淡水河和新店溪以北、以東的一群,包括基隆、淡水、和貢寮一帶; 重要聚落如大、小雞籠社、金包里社、三貂社、新社(三貂新社)等。部份學者認為從記錄中的語言資料來看,馬賽人應該是屬於一個獨立的族群。
² 雷朗Luilang:
主要指淡水河以南、基隆河以西的平埔族群,包括台北盆地和桃園一帶。這一支系是凱達格蘭的中心區,重要聚落如雷朗社、擺接社、武勞灣 社、里族社、毛少翁社、塔塔悠社、錫口社、大浪泵社、南崁社、霄裡 社、龜崙社、坑仔社等。
² 哆囉美遠Torobiawan:
指遷移至宜蘭平原的馬賽人;主要有哆囉美遠、和里腦兩社根據凱達格蘭族各社皆有的祖源傳說可知,他們的祖先是由海外漂 流來台;但何時、由何處而來,因時間久遠已不可知。來台時最初的登 陸地點,目前則有二種看法,一派由遷移傳說推論認為是在臺灣東北部 的三貂角附近;一派根據語言分岐現象則認為可能在淡水河口一帶。
B、 噶瑪蘭族(Kavalan):在十九世紀以前,主要分布在蘭陽平原,舊志上通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約有四十個左右的部落(但事實上其聚落從記錄中可知至少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以蘭陽溪為中線,分散於溪北、溪南的低平濕地,以北者稱為「西勢番」、以南者稱為「東勢番」。
荷蘭時代的人口,約有一萬人左右;清嘉慶年間(西元1810年)漢人入蘭時,則有約六千人、清道光年間(西元1840年)以後,由於生存競爭的壓力極大(抵抗吳沙開啟的漢人入侵),有不少族人陸續南下,遷往南澳、花蓮,由於遷移者以加禮宛社為主,因而在花東縱谷、海岸附近形成一支俗稱的「加禮宛族」。當伊能嘉矩於西元1898年到宜蘭做實地調查時,人口只剩三千人。今天的噶瑪蘭人,除了宜蘭平原地區的隱藏性人口外,花蓮縣濱海公路沿線至台東縣的成功鎮,都可尋訪到他們的足跡。
C、道卡斯族(TaoKas):此族的分佈,臺灣西部新竹、苗栗沿海平原區,涵蓋大甲溪流域以北,至鳳山溪流域沿海地帶的狹長區域。清末、日據時將道卡斯族各部落統稱為「新港十一社」或「竹塹十一社」,主要聚落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地理上的區隔,大致可以分為三群:
² 崩山群:
舊志中所稱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包括大甲東社、大甲西 社(德化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貓盂社(興隆社)、房「社、 苑是社、吞霄社等。道光年間(1823─1831年)此群中的雙寮、日南、日北、房元、吞霄、苑年等社,加入中西部平埔五族聯合遷移埔里的行動, 幾乎全部遷至埔里。
² 後龍群:
主要包含後龍社、新港社、中港社、加志閣社、貓。社等社。
² 竹塹群:
主要是竹塹社,以及清初文獻記載中的眩眩社。
D、巴則海族(Pazeh):分佈在台中縣境,以豐原市、東勢鎮一帶為中心,北起大甲、南至潭子、 至東勢、西迄大肚山,即大安溪與大肚溪之間的地域;重要聚落包括岸裡社、樸仔籬社、阿里史社、烏牛欄社 、大馬僯社、麻薯社、岐仔社、翁仔社、麻里蘭社等;大致分成四 、五個社群。
其中岸裡社因康熙38年(1699年)協助清政府平定吞霄社反亂,而開始獲得官府的重用;巴則海族也在岸裡社的領導之下,逐步擴張,建立出一個臺灣平埔族中少有的勢力範圍。不過,其原有的生活領域還是持續遭到漢人的擴墾入侵,導致道光年間族人開始成群離開故土,輾轉遷徙。各社後來一部份遷移至苗栗鯉魚潭、卓蘭方面,另一部份遷移至埔里牛眠山附近。
E、巴布拉族(Papora):分佈於大肚溪以北、清水鎮以南、大肚台地以西的海岸平原,主要活動範圍相當於現今台中沙鹿、梧棲、和清水一帶。主要聚落包括沙轆社(遷善社)、牛罵社(感恩社)、大肚社、水社等。
巴布拉在荷蘭時期(1645年)、明鄭(1670年)和清雍正年間(1731年)都曾有因反抗統治而被爭討的歷史記錄,造成其勢力大為衰落。由於原居地土地被佔領,生活困難,巴布拉各社也全部自道光年間起遷移至埔里。
F、巴布薩(或貓霧拺)(Babuza):分佈在大肚溪以南,到濁水溪以北的地區,包括彰化平原和台中盆地西南邊緣地帶。重要聚落有東螺社、西螺社、二林社、眉里社、半線社、柴仔坑社、阿束社、貓霧拺社;各社也都於道光年間陸續遷移至埔里。
語言學者認為從語言的觀點幾個中部平埔族群間,巴布薩語、道卡斯語 、巴布拉語、和荷蘭時期記錄中出現的費佛朗語有較密切的關係;可以視為一個語群的分支。
G、洪雅(Hoanya):原分佈於臺灣中西部接近山麓之平地,主要在台中霧峰以南、台南新營以北一帶,涵蓋現今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區部份範圍。伊能嘉矩最早將此區的平埔族分為二支:可分成魯羅阿(Lloa)和阿里坤(Arikun)兩支:
² 魯羅阿(Lloa):分佈於台中縣霧峰、南投縣境
² 阿里坤(Arikun):分佈在嘉義縣境及台南縣新營以北的地區,主要部落有諸羅山、打貓、斗六門、他里霧等社。
H、邵族(Thao):居住在日月潭一帶的邵族,主要聚落有卜吉社、水社、頭社、審鹿社、貓蘭社等。有些學者認為是平埔族的一族,而有的學者卻認為邵族只是"化番"、〈化番之意 即其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該族在清代為一較大的部族,通稱為「水沙連化番」,因此部分學者主張以此富於歷史意義的「水沙連」一名作為該族族名。
當後來外界對原住民的分類轉換為「高山族」和「平埔族」二分法之後,過去被歸屬為「化番」的邵族成為無法歸類的一族。事實上,研究者對邵族分類的問題也有不同意見,有的學者認為他們是阿里山鄒族的一支;有的認為他們和南鄰的布農族有較密切的關係;有的認為他們應該是獨立的一族。
I、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臺灣南部的平埔族。地域範圍北自現今台南麻豆附近起,南達屏東林邊一帶。它是台灣平埔各族中,人口最多、勢力最強的一族。其中又可以分為三大亞族:西拉雅(Siraya),四社群(Taivoran),馬卡道(Makatao), 是否應分為三種民族和語言,仍無定論。
² 西拉雅(Siraya):
原居於台南平原曾文溪、急水溪、鹽水溪流域附近的西拉雅支族,在臺灣早期對外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其主要部落如新港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蕭壟(霄壟)社、大目降社等,為荷蘭時代及明鄭時代著名的番社,可說是平埔族中與漢人接觸最早的部落。
² 四社群(Taivoran):
四社群又被稱為「大武壟系統」;原住在台南縣烏山山脈以西,並擴及楠梓仙溪和荖濃溪流域附近,包括現今台南善化、大內、玉井一帶。主要部落有大武壟社(頭社、二社)、霄里社、芒仔芒社、茄拔社等四社,因此過去被稱為「四社熟番」。這一支族與鄰近的鄒族有密切的互動關係。
² 馬卡道(Makatao):
分布在鳳山地 方至高屏溪流域,主要部落有阿猴、放索、上下淡水等社。
這一支原居於屏東平原下淡水溪沿海附近的平埔族,在1904年伊能嘉矩提出最早的平埔族分類架構中開始稱之為馬卡道,並劃分為與西拉雅不同的獨立族群。
至1944年小川尚義才以語言的相似性為由,將屏東平原和台南平原的平埔族視為同一族,統稱為西拉雅族。舊志中出現的「鳳山八社」,就是指馬卡道族中勢力最強大的放索、阿猴、塔樓、加藤、武洛、力力、上淡水、下淡水社等八個社群。由於居地緊鄰排灣族的分佈範圍,因此和附近排灣族有密切往來關係。道光年間,部份族人遷徙至現今恆春一帶的瑯橋地區,被稱為「瑯橋平埔」。
2005-02-07 09:42:36 補充:
我們這裡是西拉雅族的!我住台南唷.
2005-02-15 17:17:55 補充:
有意見喔
2005-02-07 04:10:2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幽〃冥♥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