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想問的是什麼是一條鞭法其原由為何??其歷史或是故事的由來可以詳細說明的話非常感謝.

2005-02-04 12:27:13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風 7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5 個解答

請參考下列轉載自網路上的說明:因為寫得很清楚了,不需我再贅言!

一條鞭法為明代嘉靖、萬曆年間, 化繁為簡, 以救稅制混亂紛擾的一種新徵稅方法。 明自中葉後, 土地集中, 欺隱和戶口失額的情況非常嚴重。就田畝而言, 洪武二十六年, 天下田畝共八百五十萬七千百二十三頃, 弘治十五年, 天下田畝共四百二十二萬八千五十八頃。就戶口而言, 洪武二十六年, 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 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 弘治四年, 戶有九百十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六, 口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五十八。由此可見, 從明初至孝宗弘治年間, 田畝和戶口數額大量減少, 這主要是由於皇莊和權貴莊園的建立。 親王、外戚及官僚, 豪強以「上請」、「受獻」和掠奪等手段, 侵佔國家土地, 建立龐大莊園, 「佔據膏腴, 跨連郡邑」。王公貴族的莊園固享有優免賦稅的特權, 而豪強地主則運用種種舞弊和欺隱的辦法逃稅, 於是土地高度集中, 中央政府稅收相應減少, 廣大的農民亦因喪失土地而流亡遷徙, 戶丁嚴重遺失。 誠如嘉靖年間霍韜所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 天下額田已減強半, 而湖廣、河南、廣東失額尤多。非撥給於王府, 則欺隱於猾民。 廣東無藩府, 非欺隱即委棄於寇賊矣…..。」

土地兼併, 戶口流亡, 優免過濫、官吏舞弊以及大戶欺瞞等種種弊端, 使得賦役難以徵收。嘉靖年間, 黃冊已達到了完全濫記和失真的地步, 造成全國賦役制度的混亂和徵派的嚴重不均。 賦役不均除了引致人民流徙, 轉死溝壑, 逃亡山林轉為盜賊外, 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政府的財政困難。 嘉靖、隆慶時, 不但一歲之供不足一歲之用, 而且出現超倍虧空的情形。明廷曾設法彌補這種虧空, 實行變賣寺田, 收贖軍罪, 箕歛財賄題增派等解決方法, 然效用不大。 隆慶元年, 戶部尚書馬森嘆喟: 「今日催徵急矣, 搜刮窮矣, 事例開矣, 四方之民力竭矣, 各處之庫藏空矣, 時勢至此即神運鬼諭亦難為課。」

為了進一步解決財政危機, 穩定政權, 當政者需要對那些破壞稅源的官僚和豪紳地主進行打擊, 而一條鞭法便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 就賦役制度本身而言, 一條鞭亦不是突然的。它是在明朝各種賦役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 早於嘉靖九年至隆慶年間, 在廣東、浙江及江南等地區已推行一條鞭法, 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江西地區, 嘉靖九年, 桂萼提出了編派徭役的新方法, 一州縣、一府, 其至一省內通融科派徭役負擔。次年, 御使傅漢臣奏議行之, 稱為一條編, 但卻沒得到批准。嘉靖十六年, 歐陽鐸巡按應天府, 實行征一法, 「總征銀米之凡而計畝均輸之 。」 嘉靖三十八年, 御使潘季馴巡按廣東, 整理粵地均平里甲法, 將部份里甲力役變為出錢代役, 廣人便之。 從嘉靖四十年至隆慶三年, 御史龐尚鵬巡按浙江, 先後推行十段錦法和一條鞭法。 其後, 海瑞巡撫應天, 又推廣龐尚鵬於浙江推行的成法。隆慶四年, 劉光濟巡撫江西, 博訪周詢, 所推行的一條鞭法訂制詳密, 對以後各地推行此法頗有影響。

誠然, 由於當時土地沒有清丈, 役法紊亂, 加上豪強的阻撓, 故一條鞭法只能在局部地區實行, 大抵而言, 於嘉靖、隆慶時期, 多在南方省份推行一條鞭法, 而且時行時止, 各地發展很不平均。萬曆年間, 張居正當國, 採用一條鞭法作為通行全國的制度。自此, 一條鞭法遂成為明代主要的賦役制度。

所謂一條鞭法: < 明史 食貨志>:「一條鞭法者, 總括一州之賦役, 量地計丁, 丁糧畢輸於官, 一歲之役, 官為僉募, 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 量為增減, 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 加以增枆。 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 以及土貢方物, 悉併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 故謂之一條鞭法。」

簡言之, 就是中央政府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稅均徵銀兩, 計田折納, 總為一條, 可見一條鞭法實簡化賦役徵收的一種制度。

一條鞭法雖推行全國, 但是各地編役, 極複雜及不一致, 或將役折銀, 部份攤入賦內; 或全部攤入賦內。此反映出南北各經濟發展的不平均的狀態和大地主阻撓一條鞭法徹底實行的情形。 無論如何, 攤丁入畝的趨勢則是一致的。 其共同點為攤力役入田賦, 田賦力役都折納銀兩, 賦役的催收解運由以往里甲助理改為地方政府辦理。

萬曆末年,由於神宗的荒怠和內閣大學士的平庸, 稅制逐漸產生流弊。同時, 由於滿州的侵擾及流寇的興起, 遂使明廷在一條鞭法外, 加上很多加派, 如遼餉、練餉及剿餉等。

一條鞭法的施行, 緩和了明葉的社會危機, 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一鞭法是在清查土地和戶丁的基礎上實行的。由於清查地丁的結果, 擴大了賦稅的負擔面, 因之負擔較為平均。 此外, 一條鞭法是一切總歸於目按畝徵收 , 這使政府的財政負擔大部份的從農民身上轉移到大地主身上。再者, 一條鞭法化 繁就簡, 使徵收的項目和數字易於知曉, 對於限制胥吏和糧里長對人民的任意敲剝和舞弊, 能起一定程度的抑壓。 凡此, 或多或少減輕了廣大農民的負擔, 因而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條鞭法實行後:「吏無巧法, 民鮮危役, 闔境帖然, 如就社席。」

一條鞭法實行後, 役歸於地, 商人和手工業家, 以無田而免差。 換言之, 出現了 「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的情形, 免除了差役。此,外, 一條鞭法明文規定 稅以銀徵收, 從此銀的流通便有了法律的根據, 促進了貨幣流通的發展。 綜觀而言, 一條鞭法的施行, 對明中葉商業發達及促進經濟上新生力量的發展, 起著積極的作用。

2005-02-04 12:29:5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愛貓的麵】 7 · 0 0

那就不讀咯~拿鴨蛋唄!

2005-12-12 18:18:5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照李X輝那群人的說法 這是"敵國"史

2005-02-10 11:42:3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他於1572年(隆慶六年)任首輔。

1572年,穆宗死後,神宗朱翊鈞即位,年號為萬歷。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大權在握的首輔張居正開始了全面的改革,這就是萬歷新政。

首先,集中精力整頓吏治。一方面“用人唯才”,同時,裁減了許多冗官;一方面採取了一項措施“考成法”,防止官員瀆職、腐敗。

其次,為了革新政治,培養人才,張居正提出了整頓學政振興人才的措施,規定各級學校的學官、儒生必須“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不許空談廢業;並下令把天下書院改成政府辦公機構,意在提倡實學,防止空談。

第三,在處理北部邊防的問題上,張居正加強了與蒙古的政治經濟聯繫。明政府封蒙古俺答汗為順義王,並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設立茶馬互市,開展中原與蒙古族之間的貿易往來。他調抗倭名將戚繼光北上守薊門,派李成樑鎮遼東,整飭邊防。又在西起居庸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上,築敵台(碉堡)三千,從而加強了邊防。

第四,在經濟方面,張居正針對政府財政困難的問題,也進行了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整頓賦役制度。他認為,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隱佔田地,逃避賦稅。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他不顧官僚地主的反對,於1578年(萬歷六年)下令清查全國土地,凡勛戚莊田、民田、職田、軍屯田等,一律丈量。到萬歷九年清查結果,全國總計田7013976頃,大大超過了明前期全國的稅田總數。對改變“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清查全國土地的基礎上,針對賦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張居正又推廣了“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內容較為複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賦役合併。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徵收,並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過去按戶丁出辦的徭役,現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攤派。至於攤派的比例,各地執行的情況不同。有的地方以田為主,以丁為助;有的地方以丁為主,以田為輔;有的地方丁田平均分配;個別地方也有全部攤入田畝的。但不管怎樣,丁役攤入田賦的傾向是一致的。

其二,“一歲之役,官為僉募”。農民可以出錢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應。

其三,田賦征銀。田賦中除政府需要徵收的米麥以外,其餘所有實物都改為用銀折納。

其四,賦役徵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丁糧畢輸於官”,廢除了原來通過糧長、裏長辦理征解賦役的辦法。

可以說,“一條鞭法”的實行,簡化了賦役的徵收手續,改變了以前賦與役分開徵收的辦法,使兩者合而為一,並出現“攤丁入畝”的趨勢。時人評論說:“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棄其田矣。至今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萬歷新政的經濟改革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明朝的財政赤字消失,史書稱“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這段時期是明王朝最為富庶的幾十年,又稱“萬歷中興”。
參考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0/n775996.htm

2005-02-04 12:37:1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orlando 7 · 0 0

一條鞭法是明中葉對賦役進行改革而確定的制度。「鞭」又作「編」或「邊」,簡稱「條編法」、「總地」等名。明中葉時,賦役多而雜,官紳憑特權豁免,農民受壓榨更重。嘉靖年間,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朝廷乃決定改革賦役制度,其中最突出的即張居正所推行的一條鞭法。《明史‧食貨志二》云:「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即把賦與役合在一起,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要,所以叫一條鞭法。嘉靖年間在部分州縣試行,萬曆九年(1581年),在全國推行。這是由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繼承明制,繼續實行一條鞭法。到雍正年間,又在這一基礎上進行重大改革,實行「攤丁入畝」。

簡單來說,明朝除田賦外,還有徭役,而且經常有額外的徵課,項目繁多,令百姓煩不勝煩。首輔張居正於是推出「一條鞭法」,將所有徭役雜項,歸入田賦的項目之下,化繁為簡,一次繳納,不但令官民大為方便,更刺激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

2005-02-04 12:31:0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FeelFree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