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是哪幾首??
請問"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是哪幾首??
2005-01-30 12:35:42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orlando 7 in 娛樂與音樂 ➔ 音樂 ➔ 其他:音樂
嗯~~~版本有很多耶,第一種
一:梅花三弄
二:胡笳十八拍
三:漢宮秋月
四:廣陵散
五:高山流水
六:夕陽蕭鼓
七:十面埋伏
八:平沙落雁
九:漁樵問答
十:陽春白雪
第二種
一:漁舟唱晚.
二: 寒鴉戲水 .
三:高山流水 .
四:平沙落雁.
五: 廣陵散.
六:漢江韻.
七:香山射鼓.
八:出水蓮.
九:秦桑曲.
十:漁樵問答
第三種
1.梅花三弄
2. 胡笳十八拍
3. 漢宮秋月
4. 廣陵散
5. 高山流水
6. 十面埋伏
7. 平沙落雁
8. 魚樵問答
9. 夕陽簫鼓
10. 陽春白雪
第四種
1.高山流水
2.廣陵散琴曲
3.平沙落雁
4.梅花三弄
5.十面埋伏
6.夕陽簫鼓
7.漁樵問答
8.胡笳十八拍
9.漢宮秋月
10.陽春白雪
版本真就是多不勝數,因為不論是版本或是名稱多有分岐,
例如,到底有沒有廣陵散,真的是從墓中挖出嗎?十面埋伏算不算是呢?
十大名曲有沒有漢江韻?眾說紛紜!!!!
我實在無從考究,只好在此為十大古曲,做一些敘述,以補其不足
”廣陵散”又稱廣陵止息,是楚調之一,相傳是稽康所做,
最早收於”神奇秘譜”之中。
”梅花三弄”為何三弄?是因為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 弄」
”夕陽簫鼓”在一九二五年時,被上海大 同樂社改編成現在我們所知的
”春江花月夜”
”胡笳十八拍”則是根據東漢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名琰,同名詩所譜寫的樂曲。主旨是文姬回歸漢地的故事
”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宮女受壓迫的幽怨悲泣情緒,
”陽春白雪 ”相傳是春秋時期,齊國劉涓子所作,
”漁樵問答”更是誇張 ,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呢,
經過歷代的演變,己經很難分辦,各說各話,每個版本皆有人不服,還是看個人的喜好,那十首曲子是你心中最好的,那就是十大古曲囉,
2005-01-30 13:27:5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0⤊ 0⤋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20140926.pixnet.net/
2014-09-26 18:07:2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4 09:41:1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中國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古箏)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 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 有高山流水之曲。
2.廣陵散琴曲 (古琴)
又名《廣陵止息》。漢魏時期相和楚調但曲之一。稽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 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托,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3.平沙落雁 (宋琴)
明朝此曲稱《雁落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 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
4.梅花三弄(笛子)
此曲係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 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 弄」。
5.十面埋伏(琵琶)
樂曲描寫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 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6.夕陽簫鼓 (琵琶、簫)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一九二五年前後,上海大 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7.漁樵問答(琴、簫)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 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8.胡笳十八拍 (古琴)
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 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 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 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9.漢宮秋月(二胡)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據載,二 胡是劉天華先生所傳。《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 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陽春白雪 (宋琴)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 《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蕩之 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意。
2005-01-30 12:52:0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 、梅花三弄(笛子)
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徵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
二、胡笳十八拍(古琴)
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反應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內容的概括。現存的曲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 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曲影響的痕跡。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三、漢宮秋月(二胡)
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的情緒。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據載,二胡是劉天華先生所傳。《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四、廣陵散(古琴)
漢魏時期相和楚調組曲之一。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糟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託。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又一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與正史有出入)。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後人曾為古琴曲《廣陵散》所加分段標題,有的以與故事相應的情節取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與這個悲壯的傳說也確有不少相通之處。《神奇秘譜》所載《廣陵散》,分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絕響,解放後不少琴家才將它譯奏出來。樂曲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五、高山流水(古箏)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一首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樂曲。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
六、十面埋伏(琵琶)
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爭戰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譜最早見於《華秋頻琵琶譜》(1819)。明王 寶(1598-1662)《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有散漸快,調式的複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
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該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 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 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 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捨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原曲還有:
(11)眾串凱。
(12)諸將爭功。
(13)得勝回營。衛仲樂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後三段刪去不奏。今日諸家大多承用此
法。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佈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
七、平沙落雁(宋琴)
明代稱《雁落平沙》。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此曲琴譜最初載於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不僅廣為流傳,而且經過加工發展,形成段數、定弦、調式、意境等方面不盡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鵠鴻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閒,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八、漁樵問答(琴、簫)
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九、夕陽蕭鼓(琵琶、簫)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曾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一九二五年前後,上海大 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陽簫歌”,1864年前成書的《今樂考證》稱為傳統琵琶曲《夕陽簫歌》,1895年被改編為《潯陽琵琶》時已將以來的六段編成十段,各段分別借用唐代樂府題名,至1932年改為民樂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來“秋意晚江別”而發展成比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優美。解放後用樂隊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猶如十幅連續的畫面:1、江樓鐘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4、花影層臺,5、水雲深際6、漁歌唱晚,7、回闌拍岸,8、橈鳴遠籟,9、 乃歸舟,10、尾聲
十、陽春白雪(宋琴)
相傳為春秋時期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蕩滌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琵琶獨奏曲,亦名《陽春白雪》,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歷來有“大陽春”和“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兩種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與十二段的樂譜;後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 - 1951)所傳,全曲只有七個樂段,可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的樂曲。“起”部標題名為“獨佔鰲頭”,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結構上的擴充和緊縮等民間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並以半輪、推拉等演奏技巧潤飾曲調,充滿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樂曲開頭的八小節在後面循環再現,是全曲各個部分的“合頭”。“承”部共兩段:“風擺荷花”和“一輪明月”。在八小節“合頭”再現以後,高音區展開的旋律更加花簇,結構也擴大了,情緒比“起”部更為熱烈。“轉”部包括“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三段,這是一個對比性的段落。
《八板》變體運用分割和倒裝、變化節奏等方法加以展開,並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尤其是第六段圍繞徵音彈出的一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活力。“合”部標題為“東皋鶴鳴”,再現了第二段,並在尾部作了擴充。通過慢起漸快的速度,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並在每拍頭上加“劃”,不斷增加音樂的強度,使全曲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
2005-01-30 12:45:1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 、梅花三弄
二、胡笳十八拍
三、漢宮秋月
四、廣陵散
五、高山流水
六、十面埋伏
七、平沙落雁
八、漁樵問答
九、夕陽蕭鼓
十、陽春白雪
2005-01-30 12:43:12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