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各位網友協助一下找找關於音樂家貝多芬的資料

2005-01-28 06:54:44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娛樂與音樂 音樂 其他:音樂

4 個解答

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827, 德國)


文/游勝越


生平概要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貝多芬四歲時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尼菲看出貝多芬有創作天才,因此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

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喊的陣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被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中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

海得堡遺書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此事曾對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擊,甚至一度想到輕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遺書」。但貝多芬最後仍沒被命運所擊倒。

開創音樂新風貌

在與外界聲音隔絕之後,貝多芬開始用"心"來作曲。而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帶給了歐洲自由平等的觀念。於是貝多芬由於失聰的心歷路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原有貴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湧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對比加大、音域的距離加寬、和絃的連接脫離古典的範疇。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開創出另一種嶄新風貌。


生平概要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貝多芬四歲時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尼菲看出貝多芬有創作天才,因此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

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喊的陣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被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中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

海得堡遺書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此事曾對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擊,甚至一度想到輕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遺書」。但貝多芬最後仍沒被命運所擊倒。

開創音樂新風貌

在與外界聲音隔絕之後,貝多芬開始用"心"來作曲。而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帶給了歐洲自由平等的觀念。於是貝多芬由於失聰的心歷路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原有貴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湧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對比加大、音域的距離加寬、和絃的連接脫離古典的範疇。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開創出另一種嶄新風貌。


名曲欣賞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李斯特改編鋼琴版) 第一樂章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李斯特改編鋼琴版) 第四樂章

2005-01-28 06:57:0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西元1770~1827)德國作曲家。十七歲赴維也納,學於莫札特,後得海頓指導,樂藝精進。三十歲後耳漸聾,作風漸趨幽怨悲愴。作品以鋼琴曲月光最著名,交響樂曲方面尤為出色,有英雄、田園、命運等九篇,影響後世音樂甚鉅。世稱為樂聖。或譯作悲多芬

2005-01-28 09:27:5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音樂史以至文化史上,他是十八到十九世紀的跨時代人物,他的思想和音樂作品對新興資產階級有推動作用,他的音樂創作是具有時代特色的,他的作品旋律既熱情奔放、有力,也富有田園韻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昂,日期可能是12月7日。有稽可考的是,他於同年12月8日受洗;但由於其嚴苛且經常酗酒的父親故意把他的生日往後延,好讓人們以為小貝多芬是個莫札特般的神童,因此貝多芬本人有好長一段時間誤以為己是在1772年出生。他母親和他父親截然不同,溫愛柔婉,卻鬱鬱寡歡,似乎鮮少讓周遭有言笑的時候。

貝多芬的早年生活總似蒙了一層面紗,各種說法莫衷一是,特別是關於他父親的部分。有人說他是個慈愛的人,成功地把兒子教育成為音樂家;但另一種說法是他凶惡橫暴,認為兒子的音樂天份可以成為搖錢樹,甚至把兒子從床上拖起來,要他日夜不斷練習鋼琴。也許這兩種說法都有部份的真實性。

貝多芬在七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家族氏中的『凡』(van)與德國姓氏中代表貴族的『馮』(von)並不相干。貝多芬的祖父頗受人敬重,擁有一副男低音的好嗓子,他原先在麥什倫﹝Mechelen﹞經商頗為成功,並以歌手的身份小有名氣,其後幾經遷徒來到波昂,在選侯教堂中擔任男低音,又是駐波昂的柯隆選侯大主教合唱團裡的樂手,後來升任樂長﹝Kapellmeister﹞一職。

貝多分與生活的爭戰無一日歇止,在藝術方面他掌握完全的勝利,不過在家居生活方面,至少有件事很值得玩味,就是他在維也納市內區和近郊住了三十五年,前前後後搬了三十三次家。他身上像是流著渴望流浪的血液,因為他和莫札特或舒伯特不同,未曾有經濟拮据的窘境。

1826年嚴冬,他帶著卡爾乘馬車回維也納,12月2日到家,他再也支撐不住,病倒在床。雖然這場病沒要了他的命,但他只多撐四個月,最後死於一種群醫束手的疾病,後人推測可能是肝硬化,他不是貪杯好酒之徒,不過有時也會藉酒澆愁。1827年3月24日,天主教神父為他作了臨終前的取後儀式,隨侍在側的人有他弟弟約翰夫婦、邢德勒,以及他朋友葛哈德.馮.布洛的小兒子,他幾個月來一直為貝多芬解悶,試著使貝多芬開朗一些。1827年3月26日下午,貝多芬己呈彌留狀態,這時他身旁只有他的弟婦,以及他和舒伯特的共同朋友休坦布萊納,突然一道閃電劃過窗口,隨即一聲巨響,貝多芬睜開眼睛,右手握拳舉起,雙目圓睜,神情威嚴,片刻之後,他溘然長逝了,享年56歲。三天之後,也就是1827年3月29日,他下葬於威靈公墓,在維也納盛大的送葬場面連皇室貴族都有所不及,估計至少有一萬多人。

 

2005-01-28 07:00:5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宏★ 4 · 0 0

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827, 德國)


文/游勝越


生平概要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貝多芬四歲時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尼菲看出貝多芬有創作天才,因此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

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喊的陣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被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中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

海得堡遺書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此事曾對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擊,甚至一度想到輕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遺書」。但貝多芬最後仍沒被命運所擊倒。

開創音樂新風貌

在與外界聲音隔絕之後,貝多芬開始用"心"來作曲。而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帶給了歐洲自由平等的觀念。於是貝多芬由於失聰的心歷路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原有貴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湧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對比加大、音域的距離加寬、和絃的連接脫離古典的範疇。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開創出另一種嶄新風貌。


名曲欣賞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李斯特改編鋼琴版) 第一樂章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李斯特改編鋼琴版) 第四樂章

網路上有很多關於他ㄉ資料喔!!

2005-01-28 11:59:11 補充:
ㄜˇ....這ㄇ巧,我剛剛怎ㄇ沒看到我上面那位ㄋ回答...= =我真ㄉㄅ是抄襲

2005-01-28 06:58:0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知識.無限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