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古代時候官位有分為九種?請問是哪九種呢??

2005-01-10 15:10:1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6 in 教育與參考 其他:教育

5 個解答

這ㄍ問題ㄋ~因為字太多ㄌ~打不完~~所以請到參考資料裡去看看ㄅ~~

2005-01-12 15:07:1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靜如止水 1 · 0 0

一、 九品中正制度:
(一) 九品中正制度的創立:
九品官人法為陳群所創,其辦法是政府於每郡設小中正,每州設大中正,各以在中央政府任職且才德充盛的當地人充任。先由小中正區別其轄區中的人物,定為上上至下下九等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再由司徒核實然後付尚書選用。
九品中正制度自曹魏創立以後延用到隋代才廢除。九品中正制度是曹魏創設的一種選舉制度,它的作用是在於鞏固門閥的統治。就當時人的說法,九品中正制度的創立,是由於黃巾之亂後,人士流移,政府選舉無法查考鄉閭的批評。三國時期選舉制度表面上仍然沿襲東漢之舊,以察舉徵辟為入仕大道。根據什麼決定呢?人士的移動使本籍的宗族鄉里不能掌握其成員的具體情況,甚至有些人的本籍不在魏國領域以內,這樣,要依靠鄉閭的評定就成為不可能,同時卻還不能放棄人所熟知的老辦法。因此一方面顧全鄉閭評定的舊傳統,一方面適應人士流移的新環境,就本鄉中選擇一個適當的人來主持評定的任務。這一個人在本鄉負有聲望,又熟悉士人的行動,吏部可以從他的報告中得到依據,這樣就不至於無從查考了。
九品中正制度所以沿用了數百年,就因為「人士流移」這個問題經過南北朝始終存在,而選舉制度卻還部份地保持東漢的舊傳統,到了隋代又建立了統一帝國,土斷可以實施,而選舉偏重考試,由中央的吏部集中處理,公卿、地方不再有辟舉的權力,於是中正也無設立的必要。
中正的名號雖然始見於曹魏,然而在地方官之外由少數人或一個人主持鄉閭評議卻是個舊傳統,如許劭所主持的月旦評。以後設立中正還沿用此法。
東漢選舉除了為外戚、宦官所干涉和主持之外,一般都以鄉閭評議為最重要的根據。而這種評議是由名士主持,主持鄉閭評議的名士同時往往即是本地的大族,或者與大族有聯繫的人。名士與大族趨於合一,鄉閭清議便成為大族擴大勢力的工具。曹操的企圖是要恢復一個集權政府,首先是要抑制正在發展中的大族勢力,這種政策的理論根據不能不是法家學說。曹操的抑制大族在一方面便表現為破壞朋黨交遊及蔑視清議。曹氏三世對於漢末朋黨交遊風氣的態度表示的非常明顯,曹氏政府既然代表統一政權,就必須加以制裁,首先是減輕他們在選舉上的威權。設立中正則由政府委任,這樣把私人的月旦評變作官家的品第,強迫清議與政府一致,同時使與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取得協調,政府控制輿論,而當中正的既是大族名士,他們的私家操縱也由此取得了合法地位。
(二)中正的職權、組織與品第
州中正的設置只能是地方大族勢力擴大的結果,少數大族已不滿一郡的範圍了。初立中正時,郡中正由各郡推選,在晉代照例由司徒選授,郡中正在晉代似由州中正薦舉,和以先由地方官推選不同。中正必須由現任官兼,而且必須是中央官。這樣政府才能與吏部聯繫。如果由外官兼任,那只是例外。
中正的任務是品第人物以備政府用人的根據,中正所提供的資料有三項,一是家世,二是狀,三是品。家世一項中正那裏有記錄,也分品、狀、簿伐三項。簿世即是簿伐,是一種家世的記錄。其二是狀,漢代的狀是舉主、府主對於所舉人道德才能的具體敘述,這在晉代也還沿用。而中正的狀卻是一種總的評語,其淵源出於漢末名士的名目、題目而非行狀。漢魏之間對於具體的道德評價業已感到厭倦,喜歡用簡短的概括式批評。品是根據狀決定的,但狀只考慮才德,品卻須參考家世資歷,西晉期間家世已成為品第高下的主要根據,狀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第三是品,品分為九由來已九,用品第來分別人物,這在兩漢大概是流行的辦法。
中正品第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中正品第並非只是一種褒貶虛名,而是和入仕途徑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官位必須與品第相等,降品等於免官,從卑品升遷官職的雖不乏其人,但升了官必須同時升品,魏晉之間寒門升品已非易事,晉宋之間除了軍功之外,中正就絕無僅有了。
二、南北朝的社會階級:士人、平民、部曲與奴隸。士人階級中有士族與寒門之分。世族是政治權位的把持者,本身又分若干等級,高下分明,不容混淆。其地位是經社會的公認和政府的承認。寒門出身的士人¸社會地位與聲望遠較世 族為低¸宦達的機會遠少於世族¸也永遠不能生為世族。平民是從事農工商業的大眾。部曲是大族豪門所豢養的家丁莊客是豪族的寄生者。南朝的「兵戶」是被政府勒令當兵的人家¸大半出身於奴隸與罪犯。真正的奴隸絕無自由可言。
永嘉亂後的世族:北方的故家大族大批南渡,各自佔地名田,封山錮澤。沒有南遷的世族,大都與異族政府合作,以保持其門第。異族政府也利用它們以籠絡漢人,因此南北方的世族並未因戰亂而衰落。南方世族有僑姓與吳姓之分,僑姓指北方南遷的朱姓以王(琅邪)、謝(陳郡)、袁(陳郡)、蕭(蘭陵)為大。吳姓以朱張顧陸為大。北方的世族有郡姓(郡姓分關東_崔盧鄭李為大,關西以韋裴柳薛楊杜為大。國姓指魏孝文帝和化時鮮卑人所改的漢姓如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等。

2005-01-10 18:07:4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愛因斯虎 1 · 0 0

曹魏建立後由吏部尚書陳群提出。它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州郡選擇「賢有識見」的官員任「中正」,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將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實際上官員都從世家大族中選定,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

2005-01-10 15:35:1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秉達 7 · 0 0

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將各地人物分為上、中、下三等九品,即上上、上中……下中、下下等。規定人口在十萬以上的郡,每年察一人,如該郡有異能之士,則不在此限。
至於選拔過程,先由小中正考核區內人物(包括己為官及未為官者),將各人的「簿世」(被評者的家世)詳細記錄,未入仕者另觀其「品」(在籍的德行),已仕者則觀其「狀」(個人的德行及居官的才能和政績),小中正根據各人的簿世、品或狀,定出被評者的品第(鄉品),供政府選用人才時參考。由於人的操守會隨時改變,故小中正所定的鄉品每三年重做一次,賢者進品,劣者降品,以確保資料正確。小中正把人物分列九等後,便將資料呈報州的大中正,經大中正核實再上報司徒,司徒作最後核實,交給吏部尚書選用。由於中正官所定鄉品,已包括為官者的政績,因此,中正官實兼考選與銓敘的責任。
九品中正制較察舉制更具體及客觀,中正官根據地方輿論測知這些標準,保留漢代察舉的遺風。所不同者,漢代察舉制僅由郡守負責,九品中正制則由多級官員管理(司徒、大、小中正),產生逐層監視的作用,若大中正得知小中正有不法之舉須立即告發,監管比察舉嚴密。
魏晉南北朝,雖以九品中正制為選士主流,但仍有其他的選舉途徑,如魏、晉、南朝的宋、齊和北朝的北魏及北齊,皆曾舉「孝廉」及「秀才」,惟此等科時停時舉,並非常制。

2005-01-10 15:15:2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大家都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只好貼點不一樣的 不知道你是否問這個?!在清朝官員品位上 分為九品一品 如六部尚書 殿閣大學士 將軍 提督二品 六部侍郎 地方總督 巡撫 總兵.....九品每一品又分正 從兩等級所以官階共有18等級

2005-01-17 03:38:24 補充:
最佳解答不是答案好嗎

那是遊戲的攻略

2005-01-10 15:13:2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