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他在這一生中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2005-01-02 12:41:26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其他:藝術與人文

4 個解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歲。孔子的一生大略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刻苦求學時期

根據孔子家語一書,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家道從此衰微,由母親顏徵在辛苦撫養成人。十九歲時與丌官氏(漢禮器碑作并官氏)結婚。為維持家計,二十歲起先後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吏)、乘田(管理牲畜的小吏),職位雖然不高,但他都很盡職,而且學到許多生活技能。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中,他從不中斷學習,曾向郯子請問官制,向師襄學習彈琴,又分別向老聃、萇弘請教禮樂的道理。到三十歲時就奠定了學問的堅實基礎。

(二)開始設教時期

孔子三十歲時,由於學有所成,便陸續有人前來向他請教、問學,他都熱心教導,開展出我國的平民教育。並且他能夠針對學生的個性、才能,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加以指點。他教學時非常注重啟發反省,鼓勵學生思考與學習,更經常與學生閒坐談心,誘導他們的志向。由於他的教法靈活多樣,學生受益很大,師生間的相處很融洽,因此到他們下受教的人越來越多,總數達三千多人,而孔子的教學生涯也一直持續到他的晚年。

(三)出仕魯國時期

由於孔子知書達禮、嫻熟政道,魯國國君及執政大夫常向他請教治國之方,可是因為魯國政局太亂,孔子始終不願意出仕。到孔子五十一歲時,他出任中都宰(地方首長),一年之後境內大治。遂升任司空(掌水土事宜),農業生產大增,又晉升為大司寇(掌司法行政)。且代理卿相之職,輔佐魯君與齊君相會於夾谷,一方面免除了齊國的威脅,一方面也為魯國爭回不少失地。不過在他任內,想要剷除掌權大夫勢力的行動卻告失敗,再加上齊國以女樂蠱惑魯君,魯君逐漸荒怠政事,孔子眼見情勢已難有作為,乃毅然辭去官職,離開魯國。



(四)周遊列國時期

孔子從五十五歲起開始周遊列國,想要推行其仁政、德政的主張,先後經過了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拜會了許多國君和大夫,雖然風塵僕僕、歷盡艱辛,但所得到的只是表面上的禮遇,並沒有任何一位國君肯真正重用他。而且在旅途中,更遭受到無數的迫害與不少的嘲諷,但孔子仍堅持其一貫的信念,懷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淑世拯人的崇高理想。直到他六十八歲,魯君派人很誠懇的邀請他回國,另一方面孔子想到有許多學生有待栽培、民族的文化遺產急需整理,才結束了十四年的周遊生涯,回到魯國。

(五)刪述六經時期

基於對民族文化的強烈使命感,孔子晚年的主要工作就投注在整理文化遺產上,將古來相傳的各種文獻做有系統的蒐集、整理,並加以傳播、發展。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不僅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其中,同時也以此來教導學生,期望能達到承先啟後的目的。在這段期間,可能由於過渡勞累,再加上兒子孔鯉,以及他最喜歡的學生顏淵、子路先後死亡,對他的心靈造成嚴重的打擊,終於一病不起,在他七十三歲時去逝。

孔子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簡述如下︰

(一)建立以仁為中心的思想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二)注重禮樂教化,主張以禮來規範個人的行為,以樂來陶冶人的內心,進而在社會上形成和諧的風氣。

(三)刪述六經,有系統的整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使我國的古代文獻得以保存。

(四)收招生徒而且有教無類,開展出我國的平民教育,把文化教育普及到廣大的民間。

(五)因魯史作春秋,又從事教育工作,開啟了我國私人著述講學的風氣,培養出許多民間的優秀之士。

2005-01-02 12:44: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16c0e9a 4 · 2 0

孔 子 , 名 丘 字 仲 尼 , 春 秋 魯 國 鄒 邑 ( 今 山 東 曲 阜 ) 人 , 周 靈 王 二 十 一 年 生 , 周 敬 王 四 十 一 年 卒 ( 西 元 前 五 五 一 至 四 七 九 年 ) , 享 年 七 十 三 歲 。 與 孔 子 先 後 降 生 於 世 的 , 有 希 臘 的 蘇 格 拉 底 、 亞 里 士 多 德 及 印 度 的 釋 迦 牟 尼 , 此 時 可 謂 東 西 方 皆 有 聖 人 。
孔 子 三 歲 喪 父 , 家 境 清 苦 , 由 母 親 撫 養 教 育 成 人 。 十 五 歲 立 志 為 學 , 曾 一 度 官 任 司 寇 , 三 個 月 使 魯 大 治 , 夜 不 閉 戶 ; 他 由 工 作 環 境 內 學 習 貴 族 禮 儀 , 自 官 府 典 藏 中 博 覽 群 書 , 學 識 更 為 精 進 。

春 秋 霸 局 時 興 、 禮 樂 崩 壞 , 孔 子 曾 棄 官 遊 說 各 國 , 顛 沛 流 離 只 盼 解 決 時 弊 , 但 一 人 之 力 難 挽 狂 瀾 。 晚 年 他 致 力 於 整 理 典 籍 : 刪 詩 書 、 訂 禮 樂 、 贊 周 易 、 修 春 秋 。 其 中 影 響 最 巨 者 為 史 書 《 春 秋 》 , 由 於 執 筆 嚴 峻 無 私 , 令 亂 臣 賊 子 畏 懼 。

學 不 厭 、 教 不 倦 是 至 聖 先 師 孔 子 的 基 本 治 學 態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則 在 「 行 仁 」 , 從 《 論 語 》 可 見 他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 從 日 常 生 活 落 實 儒 家 精 神 的 教 育 理 念 。 孔 子 過 世 後 , 學 生 分 散 各 地 宣 揚 孔 子 學 說 , 戰 國 時 代 孟 子 更 發 揚 光 大 , 以 致 西 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 孔 子 之 道 成 為 立 人 、 安 邦 、 治 國 良 策 。

2005-01-02 14:00: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1

孔子的一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魯國鄒邑(今山東曲阜)人。周靈王21年生,周敬王41年卒(西元前551至479年),享年73 歲。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的,有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多德及印度的釋迦牟尼,此時可謂東西方皆有聖人。在孔子3歲喪父,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境不好,因此孔子小時候過得並不平順。平日,除了要幫忙家務外,還得替人放牧羊、牛等工作,賺錢貼補家用。一直到他十五歲的時候,才有機會入學唸書。儘管起步比別人晚,孔子卻十分好學,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因此奠定了他深厚的學問基礎。除了學識豐富,孔子更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主張以「仁道」來治理國家。在孔子五十一歲那年,他當上魯國的司寇,(類似今天的警政署長),只可惜他的政治理念無法被君主採納。最後,孔子只好辭去官職,周遊列國,四處提倡他的仁政思想。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孔子的思想卻得不到諸侯的認同;於是,孔子又回到自己的國家---魯國。從此致力於學術教育方面的工作了。孔子的學生一共有三千多人,他採用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簡單的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平民教育」的人。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負,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他的最大成就在教育方面。他主張「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很受後人景仰。後人推崇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的學說一·倫理方面孔子以「仁」為天下倫理的總鋼。「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始發於心而合乎禮節的表現。要達到「仁」,便必須「克己復禮」。「克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慾,其工夫在「忠」,「復禮」是指合乎禮節,其工夫則在「恕」,而「忠恕」就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仁」我哲學的擴充是立心於民,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進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外孝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可知,孔子的「仁」,由忠恕之心進廣而出,切有愛人之心與孝順父母之心,因形成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二·政治方面孔子認為周公時代的「王道」政治,是由亂而返治,實現「大同」﹙太平世﹚之位的理想政治。他達到這目標,必須注重禮治教化,由修身齊家進而平天下。此外孔子極力主張「正名」,「正名」就是無論甚麼人都應安守本份,以使名實相符,從而整飭社會秩序,恢復國家綱紀,故此「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令「民無所措手足」。故此,當政者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平天下。三.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開張教育普及化的先河;他因材施教,注重啟發,子曰:「不慎不啟,不悱不發。」。此外,他以詩書六藝為教材,以陶冶人格為依歸,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孔子的教學方法一向以身作則,其「發憤忘食,以樂忘憂」,就是這樣。孔子認為講學是「知」之事,修德重「行」之表現,二者兼修,才視為學,正確途徑。 孔子的影響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孔子是首位將私人講學從貴族府邸帶到平民社會,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士人,如子路、曾子等,並使知識不再局限於貴族,廣泛地推廣到社會各階層,促成后世學術文化及開創布衣卿相局面。而且,他本著「有教無類」的胸襟, 誨人不倦的精神,為後世樹立良好的教育風範。另外,他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都對後世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影響。又孔子主張「正名」,目的在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以挽救人心,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五倫思想深入民心,支配中國社會至巨鉅。而孔子所強調的重人精神,大大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使中國人不談鬼神,開拓了中國人強調道德自覺的方向。其次,孔子大肆宣揚「仁」的觀念,提高人的地位及尊嚴 ,到了孟子時更演變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可說是受了孔子的影響。總之,孔子的學說,影響中國之思想甚鉅,對中國的政治、倫理、教育各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故被譽為「聖人」和「萬世師表」。

2005-01-02 12:49:1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魯國鄒邑(今山東曲阜)人。周靈王21年生,周敬王41年卒(西元前551至479年),享年73 歲。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的,有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多德及印度的釋迦牟尼,此時可謂東西方皆有聖人。在孔子3歲喪父,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境不好,因此孔子小時候過得並不平順。平日,除了要幫忙家務外,還得替人放牧羊、牛等工作,賺錢貼補家用。一直到他十五歲的時候,才有機會入學唸書。儘管起步比別人晚,孔子卻十分好學,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因此奠定了他深厚的學問基礎。除了學識豐富,孔子更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主張以「仁道」來治理國家。在孔子五十一歲那年,他當上魯國的司寇,(類似今天的警政署長),只可惜他的政治理念無法被君主採納。最後,孔子只好辭去官職,周遊列國,四處提倡他的仁政思想。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孔子的思想卻得不到諸侯的認同;於是,孔子又回到自己的國家---魯國。從此致力於學術教育方面的工作了。孔子的學生一共有三千多人,他採用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簡單的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平民教育」的人。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負,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他的最大成就在教育方面。他主張「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很受後人景仰。後人推崇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2005-01-02 12:43:5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秉達 7 · 0 1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