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想知道
有關於侯景之亂
的經過

2004-12-15 17:49:40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Roy 5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侯景之亂))

南朝後期,門閥士族統治開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經變為一個失掉統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階層,對於任何政治風浪的衝擊,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碼的應變能力。侯景原為東魏大將,於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不久起兵反叛,於三年(549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餓死。侯景進入建康後,「悉驅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殺之,死者三千人」,又「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南史‧侯景傳》)。長期的腐朽寄生生活,造成了士族的極端脆弱和無能。他們「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顏氏家訓‧涉務》)。侯景又陸續派軍在三吳地區大肆燒殺搶掠,直到簡文帝大寶二年(552年),才被陳霸先、王僧辯所擊敗。

侯景之亂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餘家」,「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顏之推《觀我生賦》注);而亂事更令南方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侯景傳》)。南方政權損失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北強南弱之勢已不可避免。

((資料二,大陸的報紙))
發生在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亂,使得梁朝“都下戶口,百無一二”,造成“千裡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的悲慘局面,梁武帝本人也在幽禁中郁郁死去,梁朝很快走向滅亡。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認為,侯景之亂的發生是因為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政務松弛”。其實,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則與梁武帝的貪婪、失信和用人失誤密切相關。

侯景早年為北魏重臣爾朱榮的部下,後來投靠高歡。高歡死後,他以河南十三州之地投降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知道侯景機詐多變,所以在接受侯景的投降時,采取了“受降如臨敵”的謹慎態度,分派大軍接管了侯景十三州中的七州十三鎮。由於得不到西魏的信任,同時又受到東魏的攻打,生性反復無常的侯景就想投靠梁朝。梁朝尚書僕射謝舉等人堅決反對接納侯景,但梁武帝貪得十三州之地,不聽勸告,決定接納侯景,由此埋下了禍根。為得十三州之地,梁武帝派姪兒蕭淵明率兵5萬前去接應,但被東魏打敗,蕭淵明及梁軍主力幾乎全部被殲。侯景僅率步騎800人投奔梁朝。梁武帝沒有得到一寸土地,還喪失了姪兒和軍隊,這買賣當然是蝕本了,可梁武帝還封侯景為南豫州刺史,賜給青布萬段,兵仗若干,這就讓窮途末路的侯景得到喘息的機會。

隨後,當東魏主動與梁朝議和時,梁武帝又割舍不斷親情,決定以侯景換回他的姪兒。這種不仁不義的失信行為把反復無常的侯景逼上了鋌而走險的絕路。當時,侯景非常害怕梁朝與東魏議和,堅決反對。按照《南史‧賊臣傳》記載,侯景派人假冒東魏使者向梁朝提出以侯景換蕭淵明,試探梁武帝的態度。梁武帝不知是計,告訴來人:“貞陽(蕭淵明封貞陽侯)旦至,侯景夕返。”侯景得信,遂萌反心。由此可見,梁武帝的出爾反爾是侯景叛亂的直接原因。最可悲的是,梁武帝對侯景一點也沒有設防,還上了侯景設置的圈套。

侯景之亂得以發生還與梁武帝的用人不當有很大關繫。蕭正德本是梁武帝的姪兒,早年干過殺人越貨的勾當,品德很不好。在過繼給梁武帝後,蕭正德本以為自己將來會作皇帝,誰知梁武帝有了兒子,就把蕭正德還給他的親父。蕭正德懷恨在心,投奔北魏,因不得志纔又回來。在侯景叛亂時,梁武帝居然讓這樣一個叛臣賊子承擔保衛首都的重任。結果,當侯景許諾事成之後讓蕭正德當皇帝時,蕭正德就與侯景勾結起來,用大船把侯景的叛軍接過長江和秦淮河,一下就包圍了皇宮––臺城。這就難怪有人要痛惜梁武帝“奸佞居前而不見,大謀顛錯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絕祀,為千古所閔笑,豈不哀哉!”(《資治通鋻‧卷一九五》)但梁武帝本人至死似乎都未覺悟,臨死前還嘆息說:“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真是糊塗之極。

《光明日報》2001年10月16日

2004-12-16 15:16:3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http://www.unitedcn.com/01ZGZZ/11nanbeichao/new_page_472.htm

這個網頁寫的很詳細...

但是這個網頁不允許複製...

所以麻煩你自己去看了...

抱歉...

2004-12-15 17:52:1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