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被譽為香港後現代文化的符號..
那請問一下阿 後現代是什麼意思阿??
2004-12-08 18:11:26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娛樂與音樂 ➔ 電影
有可能後現代在其他時候有其他意思
我想知道的是問題內容那句話中的是什麼意思喔
謝謝大家的熱心回答喔!!
2004-12-09 18:56:31 · update #1
後現代的意義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這個辭彙的定義非常豐富,幾乎沒有人能夠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許因為後現代主義就是這麼一個充滿歧異的文化運動。因此要尋求一個明確的定義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後現代主義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刻意不願使任何事物客觀化。字首的「後」(post)本身就是重要的線索,它是指一條隨後而來的通道;這條道路是通往超越或遠離與現代化認同的文化。就基本與概括的意義來看,後現代乃是跟在現代之後,也就是在現代之後。
既是這樣,什麼又是現代主義和它的應許?為什麼到了後現代,這些應許竟讓人感到幻滅?在文藝復興時期,強調人是真實世界的焦點,首度表達了現代主義的文化。到了十七世紀,建立在啟蒙時代的思想之上,強調個人的自主本質,透過科學的方法與理性的運用,人可以建構一個和諧的生命整體。到了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更進一步提供了工具與社會結構,塑造了現代化的發展。這些工具與社會結構包括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官僚層級的組織、現代化的國家體制、以及根植科學知識的現代科技。【參見Stanley J. Grenz, A Prime on Postmodernism, (Grand Rapids, Michigan: W.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對於現代主義的盼望與期望達到高點,人們相信現代主義有潛力透過科技發展來改善生活品質。歐登(Thomas Oden)描述這種處境是「現代化的妖魅」;這種妖魅乃是以「科技的彌賽亞主義、啟蒙時代的理想主義、數量化的經驗主義、以及不可避免的歷史進步所帶來夜郎自大的狂想」為其主要的特徵。【Oden, After Modernity...What? Agenda for Theology. (Grand Rapids: ZondervanPublishing House,1989)】這一切「現代化的妖魅」目前正都受到後現代的挑戰,它的根基也在搖搖欲墜之中。
何謂後現代主義?
那麼,什麼又是後現代主義?它的主要特徵有哪些?在我們往下討論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之前,容我們先作一個簡短的定義:
如今我們正從現代化的夢魘中,亦即從操縱人的理性與對總體性(totality)的迷戀中覺醒;進入後現代意義浮動的多元化世界中,也就是身處生活方式與語言遊戲的異質範圍,已經放棄了使它本身總體化與合法化的懷舊渴望。【Terry Eagleton, "Awakening from Modernity",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 February 1987.】
在這簡短的定義,我們碰到了許多後現代主義的關鍵思想。那就是對現代化的反彈,特別是「總體性」的系統;稱許某些更加意義浮動、多元化、混合的事物。同時也懷疑歷史和「懷舊的渴求」。根據這個基本定義,現在我們開始討論它的某些基本特性。
後現代的世界似乎對科技有更冷靜的看法,比較不會被科技的應許所迷惑。就像政客為了選舉般,科技也承諾了過多它不能承受的應許。因著科技的進展,這世界已經沒有更好或更安全的地方可居住。人類所生產的可怕武器使我們縈懷罣心,其潛力足以毀滅整個地球。儘管科學家有能力餵飽世界,但每天仍有許多人淪為餓殍。科技不能清除世界的惡;儘管醫學已有極大的突破,但愛滋病的流行正嘲笑著現代的醫學技術。後現代主義者宣稱,他們了解科技在我們社會的正確地位,並且努力不去天真地相信科技可以解決社會所有的問題。
後現代主義也慶祝理性之王的遜位,並讚賞現代主義與客觀、理性的戀愛事件已告終結,不再認為它們是真理唯一的判官。後現代主義也質疑是否真有客觀的理性存在,因為人自己的經驗往往會為理性著色。它也懷疑是否僅憑客觀的觀察就可以提供任何事物的解釋,更不用說是真理了;因為感官的資料是高度主觀的,某些人所看到的未必是另一人所見的。後現代以懷疑面對一切客觀化的真理,但它仍然對真實世界的不同理解抱著開放的態度。真理是相對的,全在於你向誰求問。就宗教、哲學或倫理的事物而言,這人與那人的觀點都一樣有效。
「解構」也主導了後現代的方案,意謂著現代生活的「去中心化」。現代主義的範型乃是尋求一個中心,但轉移到後現代時,便主張根本沒有中心,只有多元的可能性。後現代主義所讚賞的是相對主義或多元主義。相對主義已經被人接納為人類狀況的本質,特別是德希達將它與解構聯結在一起。他懷疑理性的能力是否能達到「總體性」的論述,也就是對真實的某些層面提供普世性的解釋。基本上,德希達是想要消除「原道中心主義」(logocentrism):要在真實的事物與我們語言呈現之間畫出一條清楚的線,是不可能的。德希達的主要焦點乃是書寫的語言與文本(text)。他想讓我們不要太快就假定,我們可以發現文本中固有的意義,而且可在其中找到固定的意義。文本總是提供進一步的脈絡、相關事物和處境;也因此就一直有提供進一步的意義的潛力。根據這樣的進路來讀文本,其背後有兩項原則:任何書寫而成的內容都會傳達作者不曾表達或可能不想表達的意義。其次,作者無法適切地將他首要的意思放入文字之中。【Allister E. McGrath, A Passion for Truth (England: Apollos, 1996), 186.】
另一個界定後現代的特徵,就是它帶來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的死亡。法國哲學家李歐塔對後現代的定義是「對後設敘事不肯輕易地相信」【〔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他所指的就是不要相信任何有意告訴你的話,說道:「事情就是這樣的。」所有後設敘事都不過是主宰的面具,馬克斯主義與其極權主義的觀點就是最好的例證。李歐塔辯稱權力的組織是透過偉大的敘事來支持他們的宣稱,並藉由故事顯示出他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除此之外,傅柯透過他對醫院、監獄和性的漫長研究,顯示個人如何漸漸被歸類、劃分到各類範疇之中;他們的生活細節與行為如何漸漸合乎規律。這一切都闡明「客觀知識」或「真理」,乃是出自掌權者的利益。事實上,他認為知識與權力已經成為同義詞。透過認同逼人就範的標準,「真理」可以支持鎮壓系統。因此,傅柯相信客觀真理或道德的想法是必須受到挑戰的。對後現代而言,沒有什麼敘事可以聲稱適用於每一個人。我們可能沒有綜覽全局的看法,但我們仍可以得到某些觀點;這是從我們自身所處位置得到的觀點。多樣的觀點,產生了豐富的理解。
2004-12-08 18:15: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簡言之 搞笑 顛覆歷史 都是"後現代" 相對於現代性[理性.嚴肅] 後現代相反的就是指搞笑
2005-09-02 09:35:0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zizek 5 · 0⤊ 0⤋
模仿秀和虛擬偶像也是後現代.後現代照Bauman,Castell,Baudrillard等人的說法有以下觀點:
1.人被鼓勵作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
2.消費資訊(如娛樂新聞,網站)
3.秩序是偶然的
4.宗教的重魅化>白話點就是以前以為科學萬能(去魅化)在有些事情和疾病科學和專家解決不了,算命和風水興起.
5.人權是就有選擇的自由
6.超真實>虛擬比真實還真實,還要可愛,如米老鼠,皮卡秋(電氣鼠),電影ㄒ你偶像席夢.
7.文字表面意義的斷裂:如冷笑話,
鐵施玉玲瓏.牛頭不對馬嘴但卻有新意可供欣賞.
2005-04-06 17:43:1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正面思考 5 · 0⤊ 0⤋
以上的答案都應該算是後現代的一個面向吧?!
2004-12-13 19:34:4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6 · 0⤊ 0⤋
太過專業 我這麼笨 也看不懂
還是簡單明瞭就好了
2004-12-09 18:44:5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2 · 0⤊ 0⤋
「後現代主義」就是一種反文化,它的目的是要「通過對人的感覺方式」的革命,面對社會結構的本身再加以改革。「後現代電影」對傳統電影而言,它既是終結,又是開端。「後現代電影」解構了以往掩蓋在偽善修飾下的歷史謊言--百餘年來,電影在聲光影像裏所製造的真實的「假象」;但是它又提供了一個用高科技創造的新謊言--以科幻的模式表達人類現存的困境以及對未來的憂慮。「後現代電影」所提供的影像世界,更使我們「真實與虛擬」、「歷史與假說」相互混淆。
2004-12-09 12:27:19 · answer #6 · answered by HA 5 · 0⤊ 0⤋
前面的紗繪和Taiwan女間諜是哪裏來的, 這麼專業, 害我都不敢回答了....
2004-12-09 10:56:2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book_light 6 · 0⤊ 0⤋
應該有聽過後PC時代吧,同樣道理
2004-12-08 18:41:32 · answer #8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後現代主義的起源
「後現代」一詞最早提出,1870年Jone Watkins Chapman,英畫家,是為了表達比當時號稱現代繪畫的印象主義更為前衛的看法。「後現代主義」一詞的使用,以1934年F. Onis 西班牙作家為先,論述,總是離不開比現代更現代,比前衛更前衛的思考模式,正如英國後現代評論家(C. Jencks)認為,這種「現代主義」的延長與增幅,乃是「後期現代主義」的表現,而「後現代主義」則是普普主義以後的古典整合
60年代以後,「後現代主義」才普遍為人們所使用,且經常出現在建築相關的特定領域,及詩與藝術的形式依據。70至80年代藝術及文化的「後現代主義」論述才逐漸廣佈開來。
後現代主義:70年代末期及80年代,現代藝術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藝術家不再是超凡絕俗,也無需特異獨行,作品直接由反應出藝術家不同的感情、歷史、背景、環境等因素,作品展出不必是燈光設備一流的正式畫廊,大街、小巷、舞台、錄影帶、電影、資訊等無所不用其極。
後現代主義的特質
普普藝術在現代主義後期的60及70年代間,特意以大眾低俗文化作為取材的對象,其實這正是違反現代主義的思考方向,使得在普普主義之後,後現代主義的思潮活絡起來,逐漸脫離現代主義的形式主義,而將注意力導向多元的文化形態。
多元及無所不包的特性,使得後現代主義除了反現代主義之外,更有其他錯綜複雜的可能性,因此關於後現代主義的論說,不但眾說紛紜,更常有對立相反的矛盾現象。
後現代主義,不肯定任何具壓倒性的思維模式,也不代表任何美學思想主流,或目標一致的運動。可以說現代主義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而後現代主義則是電子革命後的問題。
後現代主義的歷史發展,不只是垂直的銜接,也是水平的並蓄,是重新組合異於現代主義的美學觀點,藝術的純粹性被推翻,創作時不拘形式的規範,藝術不只在藝術間存在,更交錯其他的類別,並超越原有的範疇,繪畫不只是繪畫,雕塑也可以不是雕塑,可以是綜合媒材的組合,也可以解放平面與立體的束縛。
後現代主義是否真正瓦解了現代主義,這是值得懷疑的,儘管現代主義所追求的藝術原創性與權威性,確實被後現代主義所推翻,而後現代主義自此也為藝術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不過,否定傳統藝術所賴以維生的形式主義,所造成的散漫無序及不具特定批判水準的結果,將來會變成如何的局面呢?正如複製羊、複製人的出現,對人類的未來究竟又變成如何的局面呢?我們是否只能拭目以待,還是……。
2004-12-08 18:17:06 · answer #9 · answered by ? 2 · 0⤊ 0⤋